题记
破晓随农下垄田,弯腰拔草学耕田。
错分禾莠羞红脸,细听乡言悟稼篇。
茧结掌心生硬骨,汗濡衣背润新阡。
秋来喜见金苞满,始信耕耘有乐缘。
鸡叫头遍时,离翁就被窗外的动静吵醒了。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房门,只见生产队的乡亲们已经扛着锄头往田埂走,晨雾裹着泥土的湿气,在脚踝边轻轻打转。王大爷看到他,远远地挥了挥手:“娃娃,快些!今天要给玉米地除草,去晚了太阳出来可就晒得慌!”
离翁赶紧应着,抓起墙角的锄头就追上去。昨天刚学会生火做饭,今天就要下田干农活,他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在金川中学时虽也支农,可那都是短期帮忙,如今要正经跟着乡亲们种庄稼,他怕自己笨手笨脚拖了后腿。
玉米地在村东头的坡上,刚走到地头,离翁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齐腰高的玉米苗绿油油一片,叶片上还沾着晨露,风一吹就翻起层层绿浪。队长李叔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一株野草和一株玉米苗,见离翁来了,便招手让他过去:“先教你认苗,可别把玉米苗当草拔了!”
离翁凑过去仔细看,只见野草的叶子又窄又尖,根须细细的;玉米苗的叶子宽宽的,摸上去还带着细密的绒毛,茎秆也比野草粗实。“记住了,叶子窄、根须细的是草,宽叶带绒毛的才是玉米苗,每株玉米苗之间要留两拳的距离,除草时别碰着苗根。”李叔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弯腰拔草,手指捏住草茎靠近根部的地方,轻轻一拽就把草连根拔起,还顺便把周围的土松了松。
离翁学着李叔的样子,蹲下身开始拔草。起初还小心翼翼地分辨,可玉米苗长得密密麻麻,没一会儿就乱了阵脚——有次把野草当玉米苗留着,反倒把旁边的玉米苗踩倒了几株。他脸一红,赶紧想把踩倒的玉米苗扶起来,可苗茎已经断了,只能懊恼地坐在田埂上。
“别急,谁刚开始都这样。”李叔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家小子第一次下地,把半垄玉米苗都当草拔了,我也没说他,多练几次就会了。”说着,李叔把离翁带到另一垄田,“你先从这垄练,慢慢来,别贪快。”
离翁点点头,重新蹲下身,眼睛死死盯着每一株苗。这次他不再急着动手,而是先仔细分辨叶子的形状和触感,确认是野草再拔。太阳慢慢爬高,晨雾散去,阳光晒在背上火辣辣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泥土里,瞬间就没了踪影。他的腰蹲得又酸又疼,手指也被草叶割出了小口子,可看着自己拔干净的一垄田,心里却满是踏实。
接下来的日子,离翁每天天不亮就跟着乡亲们下地,从除草、施肥到松土,跟着大家一点点学农活。施肥时,他总掌握不好量,要么把化肥撒得太多,要么撒得太散,王大爷就拿着小瓢,手把手教他:“玉米苗刚长穗,每亩地撒三十斤化肥就够了,撒的时候要绕着苗根撒,别沾着叶子,不然会烧苗。”离翁跟着学,每次撒完都要让王大爷检查,直到再也没出过错。
有次给玉米地松土,离翁的锄头没控制好,一下挖到了玉米苗的根,苗叶当天就蔫了。他心里愧疚,晚上回到知青点,特意烧了热水,端到王大爷家请罪。王大爷却笑着说:“傻娃娃,种地哪有不犯错的?我年轻时候还把锄头抡到自己脚背上呢!明天咱们去把蔫了的苗补上,以后小心点就是了。”第二天一早,王大爷果然带着自家的玉米苗,陪离翁一起补苗,还教他怎么移栽才能让苗活下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离翁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腰也练得能长时间弯腰劳作,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连玉米苗和野草都分不清的城里学生了。乡亲们都说:“这娃娃肯吃苦,学得快,比咱村里的后生还能干!”
秋收那天,玉米地变成了金色的海洋,饱满的玉米穗子垂在茎秆上,像一个个沉甸甸的金棒槌。离翁跟着乡亲们一起掰玉米,手指被玉米叶割得满是划痕,却一点也不觉得疼。当他掰下自己亲手照料的第一穗玉米时,心里满是激动——这穗玉米比别的玉米更饱满,颗粒也更紧实,是他用汗水一点点浇灌出来的。
“娃娃,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好!”王大爷走过来,拿起离翁手里的玉米穗,笑着说,“这就是种地的道理,你对庄稼上心,庄稼就给你好收成。”离翁点点头,捧着玉米穗,忽然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正含义——不仅是种地,做人做事都是如此,只有付出汗水和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傍晚时,大家把掰好的玉米装上车,浩浩荡荡地往村里运。离翁坐在牛车上,看着满车的玉米,又看了看身边满脸笑容的乡亲们,心里忽然无比坚定。他知道,自己已经慢慢适应了知青生活,在汗水的浇灌中,踏上了属于自己的知青路。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困难,但只要像照料玉米苗一样,用心对待每一件事,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尾声·南乡子
破晓下田畴,学辨禾苗汗漫流。
错踩新苗羞满面,无忧,乡老轻言解百愁。
日午炙肩头,茧结掌心志未休。
待到秋来金穗满,丰收,始悟耕耘岁月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