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负笈辞校赴乡关,土屋萧疏漏风寒。
湿薪难燃烟呛眼,生糜味苦意阑珊。
翁携干柴传炊技,媪捧热粥解腹单。
莫道他乡无知己,质朴真情暖心间。
初秋的风带着凉意,吹得路边的玉米叶“沙沙”作响。离翁背着沉甸甸的行囊,沿着田埂往红星公社的知青点走,脚下的土路被晨露打湿,沾得布鞋满是泥点。出发前,他在心里设想过知青点的模样,却没料到眼前的景象会如此简陋——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孤零零地立在村边,屋顶的茅草稀稀疏疏,能看到漏下来的天光;窗户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蒙着,风一吹就“哗啦啦”地响;院坝里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一口老旧的水井趴在角落,井沿上积着厚厚的青苔。
“这就是知青点啊……”离翁放下行囊,轻轻推开虚掩的房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屋里空荡荡的,只有两张缺了腿的木床,用石头垫着才勉强平稳;墙角堆着几根朽坏的木柴,灶台上的铁锅锈迹斑斑,锅里还残留着不知多久前的饭粒。他走到灶台边,试着擦了擦铁锅,锈迹却怎么也擦不掉,指尖反倒沾了满手黑。
“先把住处收拾出来,再做饭。”离翁深吸一口气,从行囊里拿出母亲缝的布巾,开始打扫屋子。他先把野草拔干净,又打来井水,一点点擦拭灶台和木床,忙到正午,才勉强把屋子收拾出个模样。肚子“咕噜”叫了起来,他才想起自己还没吃早饭,赶紧拿出行囊里的玉米面,准备煮点玉米粥。
可生火时,麻烦来了。离翁抱来墙角的木柴,塞进灶膛,划着火柴点燃,可木柴是湿的,只冒浓烟不发火,呛得他眼泪直流,咳嗽不止。他试着往灶膛里扇风,浓烟却更猛了,不仅把他的眼睛熏得通红,还把屋顶的茅草都熏黑了。折腾了半个多时辰,灶膛里终于有了一点火苗,他赶紧往锅里加水、放玉米面,可没等粥煮好,火苗又灭了——湿柴根本撑不住燃烧。
离翁看着锅里半生不熟的玉米粥,又看看满屋子的浓烟,心里泛起一阵委屈。他想起在金川中学时,有食堂的刘师傅帮忙,有同学们一起分担,从不用愁吃饭的事;可现在,在这个陌生的乡村,连煮一碗热粥都这么难。他坐在灶门口,看着手里黑乎乎的布巾,眼眶忍不住红了。
“娃娃,你这是咋了?”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离翁抬头一看,只见一位穿着蓝布褂的老人站在门口,手里扛着一捆干柴,脸上满是关切。老人约莫六十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正是住在隔壁的王大爷——离翁刚到知青点时,王大爷曾来帮他卸过行囊。
“王大爷,我……我煮不好粥,柴火总不着。”离翁赶紧站起来,不好意思地擦了擦眼睛。
王大爷走进屋,看了看灶膛里的湿柴,又看了看锅里的夹生粥,忍不住笑了:“傻娃娃,这湿柴哪能生火?你等着,我给你拿点干柴来。”他说着,把扛来的干柴放在灶边,蹲下身,开始帮离翁清理灶膛,“灶膛里的灰太多,得先掏干净,不然火苗不旺。”
王大爷的动作熟练而麻利,他先把灶膛里的湿柴和灰烬掏出来,再把干柴劈成小块,架成“井”字形,塞进灶膛,然后划着火柴,轻轻往灶膛里扇风。没一会儿,火苗就“噌”地窜了起来,映得王大爷的脸通红。“你看,生火得用干柴,灶膛还得通风,这样火才旺。”王大爷一边说,一边教离翁怎么调整柴火的位置,“煮玉米粥得用文火,别烧太猛,不然粥容易糊。”
离翁站在旁边,认真地看着王大爷的动作,把他说的话一一记在心里。看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他心里暖烘烘的——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还有人愿意这样耐心地帮他,让他觉得不再孤单。
“老婆子,把粥端过来!”王大爷朝着门外喊了一声。不一会儿,一位穿着碎花布衫的大娘端着一个粗瓷碗走了进来,碗里装着热气腾腾的玉米粥,还卧着一个荷包蛋。“娃娃,别煮了,先喝碗热粥垫垫肚子。”大娘把碗递给离翁,笑着说,“刚来农村都这样,啥也不会,慢慢学就会了。我家那小子刚回来时,连锄头都不会握,现在不也成了种地的好手?”
离翁接过碗,粥的热气扑面而来,带着淡淡的米香。他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暖得他心里发颤。“谢谢大爷,谢谢大娘……”他哽咽着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激。
“谢啥,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王大爷摆摆手,继续帮离翁整理灶台,“你这灶台得好好修修,不然漏风,做饭费柴还慢。下午我帮你找几块砖,把灶台补一补。”
“还有你这屋,窗户上的塑料布太薄,冬天肯定冷。”大娘也跟着说,“我家还有块旧棉絮,下午给你拿来,你把窗户缝堵上,能暖和点。”
下午,王大爷果然扛着几块砖来,帮离翁修补灶台。他蹲在灶边,和泥、砌砖,动作一丝不苟,额头上满是汗水,却没停下手里的活。大娘则拿来了旧棉絮和针线,教离翁怎么把棉絮缝在塑料布上,堵上窗户缝。离翁跟着大娘学,虽然针脚歪歪扭扭,却也把窗户缝堵得严严实实。
傍晚时,灶台修好了,窗户也堵上了。离翁看着焕然一新的灶台,还有不再漏风的窗户,心里满是感激。他从行囊里拿出母亲烙的玉米饼,递给王大爷和大娘:“大爷,大娘,这是我娘做的饼,你们尝尝。”
王大爷和大娘接过饼,咬了一口,笑着说:“好吃,比我家老婆子做的还香。”
那天晚上,离翁用王大爷教的方法,成功煮好了一锅玉米粥。他坐在灶门口,喝着温热的粥,看着窗外的星星,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虽然知青点的条件艰苦,但有这样热心的乡邻,他一定能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原本因环境艰苦而生的忐忑,早已被这份质朴的善意化解,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他要在这片土地上,好好劳动,好好学习,不辜负乡邻们的帮助,也不辜负自己的初心。
尾声·清平乐
初临乡野,土屋风寒冽。
湿薪难燃烟呛咽,幸有乡邻相援。
翁携干柴传艺,媪送热粥暖心。
莫道他乡孤寂,真情化解霜雪。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