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殿假山下惊现不止一具,而是多具白骨!
这个消息如同平地惊雷,彻底炸碎了后宫勉强维持的表面平静。乱葬岗?宫闱禁地之下,竟埋藏着如此骇人听闻的秘密!这已非简单的“不祥”或“闹鬼”,而是牵扯到前朝旧事、宫廷秘辛,甚至可能涉及人命大案!一时间,流言蜚语不再是暗流涌动,而是如同瘟疫般公开肆虐,人人自危,互相猜忌,整个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恐慌与肃杀之中。
压力如同实质的山峦,轰然压向承乾宫,压向云澈。此前“人骨”事件尚可勉强解释为意外或个别阴谋,如今这“白骨累累”的景象,直接将“不祥”和“阴邪”的标签死死钉在了与英华殿有过关联的她身上。即便皇后再次下令禁口,那无形的指摘和探究的目光,也如同芒刺,无处不在。
云澈在听闻消息的瞬间,心沉到了谷底。她知道,这已不是针对她个人的阴谋,而是一场旨在搅乱整个后宫、甚至可能撼动前朝的风暴!对方的目的,或许不仅仅是打击她和胤禛,更是想借这陈年旧案,掀起更大的波澜,在康熙回銮前,将水彻底搅浑!
危机空前,但越是如此,越不能慌乱。云澈首先做的,是铁壁合围,固守根本。她以“阿哥受惊,需绝对静养”为由,下令西配殿全面戒严,许出不许进,所有饮食药物必经她与铃铛儿双重查验,殿内值守增加一倍,那“定魂香”也被她谨慎地在夜间点燃少许,以其清冽之气驱散殿内因流言而生的沉郁氛围,稳定人心。
然而,堵得住门,堵不住心。胤禛虽未直接听闻可怖细节,但宫中骤然加倍的肃杀气氛、宫人们噤若寒蝉的模样、以及云澈周身无法完全掩饰的凝重,都让这个敏感的孩子感到了极大的不安。他变得越发粘人,夜里时常惊醒,必须紧紧抓着云澈的衣袖才能入睡。
“娘娘……是不是有坏人?”一次夜惊后,胤禛蜷在云澈怀里,带着哭腔小声问。
云澈心中酸楚,将孩子搂紧,用最坚定的语气安抚:“禛儿不怕,没有坏人。只是宫里有些东西旧了,需要修理,所以有点吵。娘娘在这里,谁都伤害不了禛儿。你看,我们有‘勇敢者香囊’,还有‘健康如意灯’,它们都会保护禛儿。”她必须给孩子构筑一个绝对安全的精神堡垒。
光靠言语安抚已不足够,云澈急需一种更强有力的方式,来驱散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她的“发明创造”再次面临挑战,这一次,目标直指 “破除恐惧,建立心灵屏障”。
她苦思冥想,结合那“定魂香”带来的启发,决定制作一件特殊的“安神辟邪”之物,但要比香囊更具象、更贴近孩子的心智。她让铃铛儿找来一些光滑温润的鹅卵石和色彩鲜艳的丝线。她亲自挑选出七颗大小相近、触感最佳的石头,用丝线编成网兜,将它们串连起来,做成一条独特的“七曜石手链”。
“禛儿看,”云澈将手链戴在胤禛腕上,引导他触摸每一颗石头,“这是娘娘做的‘七星护身链’。一颗代表太阳,给我们温暖;一颗代表月亮,让我们安宁;还有五颗代表星星,照亮黑夜。它们聚在一起,就有很大的力量,能把不好的东西都赶走。禛儿戴着它,就像有七个小卫士天天保护着你。”
她赋予每颗石头一个简单的正面寓意(如勇敢、健康、快乐),并每天睡前带着胤禛抚摸手链,重复这些美好的词汇,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手链实物虽无灵力,但其象征意义和云澈倾注的信念,成了胤禛看得见、摸得着的“护身符”,极大地增强了他的安全感。
除了实物,云澈还在“故事”上下功夫。她不再讲虚幻的神话,而是编讲一些关于“光明战胜黑暗”、“勇气驱散恐惧”的寓言小故事,主角往往是弱小但聪明勇敢的小动物或孩童,通过智慧和朋友的帮助,克服看似可怕的困难(如黑暗的森林、巨大的声响)。故事结尾,她总会强调:“你看,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害怕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只要我们勇敢、想办法,就一定能战胜它!”
胤禛听得入神,常常追问:“那小兔子后来怎么样了?”“它不怕黑了吗?”
“不怕了,因为它知道,黑暗里也有萤火虫,还有等它回家的妈妈。”云澈借机将母爱和支持融入故事内核。
这些充满巧思的互动,如同温暖的阳光,一点点驱散着胤禛心中的寒意。孩子腕上戴着“七星链”,听着娘娘的故事,眼神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灵动,甚至还会挥舞着小拳头说:“禛儿也要像故事里的小英雄一样勇敢!”
内部防线暂时稳固,但外界的风暴却愈演愈烈。英华殿白骨案惊动了宗人府和内务府高层,连裕亲王福全都亲自过问。调查方向开始指向前朝崇祯末年宫人记录、以及明末清初宫廷动荡时期的失踪旧案。一时间,宫中人人自危,尤其是那些年老的太监宫女,更是被反复盘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更让云澈心惊的是,调查似乎有意无意地开始牵扯佟佳氏。有档案显示,明末时,佟佳一族有女曾入选前朝宫廷,虽位份不高,但此后下落不明。这微妙的关联,在当前的敏感时期,被无限放大,虽未直接指向云澈,但那审视的目光,已如冰锥般刺来。
云澈深知,必须主动出击,不能坐等污水泼身。她再次利用皇后召见的机会,在众妃面前,主动提及英华殿之事,姿态极其谦卑恳切:
“皇后娘娘,英华殿惊现旧骨,臣妾闻之心惊胆战,亦深感悲痛。想我大清入关以来,皇上仁德,皇后娘娘慈悲,宫闱清明。此等前朝旧事,年代久远,真相难明。臣妾以为,当务之急是妥善安葬遗骸,请高僧诵经超度,以安亡魂,亦显我朝宽仁。至于流言纷扰,臣妾坚信清者自清,唯有恪守本分,静待水落石出。四阿哥年幼,臣妾定当护其周全,不令邪祟之言侵扰圣裔。”
她这番话,将事件定性为“前朝旧案”,强调当今“宫闱清明”,撇清自身,同时提出“超度安葬”的解决方案,显得识大体、顾大局,又将胤禛置于“圣裔”高度,让人难以轻易诋毁。皇后见她如此,再次温言安抚。
然而,云澈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危机,来自那深不见底的白骨坑和其背后操纵的黑手。就在她苦思如何破局之际,一天深夜,那名曾送来“定魂香”的老太监,竟再次如同鬼魅般,出现在西配殿后窗阴影下!
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一个油纸包,而是一句低不可闻、却石破天惊的耳语:
“娘娘,故人让老奴传话:白骨案,钥匙在《永乐大典》残卷,‘药’字部,第三百二十四匣,第七卷。慎查!”
说罢,不等云澈反应,老太监便迅速消失在了夜色中。
云澈僵立当场,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永乐大典》残卷?药字部?钥匙?难道英华殿白骨案的真相,竟藏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这“故人”究竟是谁?为何对宫闱秘辛如此了解?这消息是真是假?是救命稻草,还是催命陷阱?
她感到,自己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一个更加深邃恐怖的谜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