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纹鱼的地图在探险队的验证下愈发精准,人们渐渐发现,这些鱼不仅能画地图,还能用光纹“写字”。最初是黑风谷的孩子发现,自家水缸里的光纹鱼,会在月光下贴着缸壁游动,光纹在玻璃上留下淡淡的痕迹,天亮后竟能看出是“水”“食”之类的简单字——像是在提醒主人添水喂食。
这发现传开后,各地都开始观察光纹鱼的“笔迹”。西域的果农在葡萄架下的蓄水池壁上,发现光纹鱼的光纹痕迹拼出了“甜”“酸”,对应着不同葡萄串的成熟度;雪山的牧民在冰水缸上看到“风”“雪”的光纹,比天气预报还及时;光海的渔民则在船舷的海水印上,辨认出“潮”“鱼”的字样,跟着这些提示撒网,总能满载而归。
“它们在学我们写字呢。”秦老看着水缸壁上的光纹字,突然想起考察队曾在光纹鱼的基因里植入过基础字符库,“没想到这些小家伙真的学会了,还会活学活用。”他让木匠做了些带凹槽的木盆,让光纹鱼在凹槽里游动,光纹顺着凹槽流动,写出的字更清晰,像用金色墨水写的毛笔字。
最让人惊叹的是战乱地区来的小女孩,她教会了光纹鱼写自己家乡的文字。那些弯曲的字符在水缸里流动,光纹鱼游动时,字符会跟着起伏,像在念一首无声的诗。当她的家乡传来重建的消息时,光纹鱼突然写出了一个巨大的“家”字,女孩抱着水缸哭了很久,泪水滴在水里,与光纹融在一起,像颗会发光的泪。
周明的团队专门开发了“光纹笔迹翻译器”,能将鱼的光纹字实时转换成通用文字。但人们更喜欢直接看水缸里的光纹——那些流动的、闪烁的字迹,比冰冷的屏幕更有温度,像是光纹鱼在用尽全力跟你说话。
“这是最温柔的文字。”林羽在《星草札记》里写下,旁边画着光纹鱼游动的轨迹,轨迹组成的“爱”字周围,绕着圈小小的光粒,“它们的字里带着心跳,带着水的温柔,带着光的真诚,比任何语言都动人。”
失明的小男孩摸着手腕上的光纹手环,手环会把光纹鱼的笔迹转换成震动。“‘雨’字是轻轻的颤,‘晴’字是稳稳的跳,‘笑’字像小石子落在水里。”他把这些震动编成密码,教给其他失明的孩子,“以后我们不用眼睛,也能‘读’懂光纹鱼的信了。”
有次黑风谷遭遇山洪,光纹鱼在木盆里疯狂游动,写出“危”“高”两个字。人们立刻往高处转移,刚离开,洪水就淹没了低洼处的房屋。事后,秦老看着木盆里渐渐平息的光纹,对着光纹鱼深深鞠了一躬:“是你们救了大家啊。”
火狐似乎也能看懂光纹鱼的笔迹。当光纹鱼写出“饿”字时,它会叼来自己的光纹饼干丢进缸里;写出“玩”字时,它会蹲在缸边摇尾巴,等着光纹鱼跟它互动。有次光纹鱼写出“狐”字,火狐竟跳进空水缸里,用爪子踩出个爪印,像是在给光纹鱼“回信”。
光纹鱼的笔迹还传到了光网之外的地方。探险队在未开化的部落里,用蓄水池养了几条光纹鱼,鱼的光纹在池壁上写出“友”“食”,部落的人起初害怕,看到光纹鱼没有恶意,还“写”出了友好的信号,便慢慢放下戒备,拿出食物招待探险队。
“文字是桥,光纹是桥桩。”队长在报告里说,“光纹鱼的字,让语言不通的人,也能看懂彼此的善意。”
林羽在《星草札记》的最后一页,贴了片光纹鱼游动过的玻璃碎片,碎片上的光纹字已经淡了,却能隐约看出是“未完”两个字。她写下:“光纹鱼的笔迹还在继续,它们会写出更多的字,更多的故事,更多的连接。因为只要还有水在流,光在动,鱼在游,这温柔的文字就会一直写下去,写在水缸里,写在海面上,写在每个人的心里,告诉我们——光和爱,都能被写进时光里,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