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城破,纣王自焚于摘星楼,冲天烈焰焚尽的不仅是一代暴君的生命,更是一个旧时代的残影。当烟尘渐散,焦土犹温,西岐大军彻底掌控了这座饱经创伤的都城。然而,破旧易,立新难。如何安抚城中惶惶民心,如何昭示周室与殷商之别,成为了摆在武王与姜子牙面前的首要大事。
巡视废墟,触目惊心
武王姬发在姜子牙及众将陪同下,巡视朝歌城。但见宫室壮丽虽在,却掩不住那股奢靡腐朽之气;街巷间虽渐复秩序,百姓面上却多是惊惧与茫然。及至那鹿台与钜桥之下,更是令人扼腕。
鹿台高耸入云,乃纣王耗尽民力,搜集天下奇珍异宝、佳木良材所建,其上雕梁画栋,镶金嵌玉,极尽奢华之能事。而一旁的钜桥(大型粮仓),仓廪虽实,粟米却已陈腐,甚至有些已然霉变!此乃纣王横征暴敛,囤积居奇,不顾百姓死活的铁证!
“琼室玉门,禾黍离离。”武王抚摸着鹿台冰凉的玉石栏杆,望着台下那些面黄肌瘦、翘首观望的百姓,眼中流露出深切的悲悯,“百姓脂膏,尽筑此台;万民血汗,皆腐此仓!孤心……甚痛!”
姜子牙立于一旁,肃然道:“大王仁德,见微知着。纣王失道,正在于此:聚天下之财为一己之私,视万民之命如草芥蝼蚁。今大王欲承天命,抚慰四海,当反其道而行之。”
散财之议,定鼎仁政
回到临时设立的朝堂,武王即刻召集群臣议事。
“孤观鹿台之财,钜桥之粟,皆民力所萃,民命所系。纣王聚而不散,故失天下。今我周室,既承天命,当散其所有,以赐贫瘠,以彰仁政!诸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众皆称善。有大臣进言:“大王圣明!此举可速收民心,使天下知周室之德,远胜殷商之暴。”
姜子牙补充道:“不仅如此。可明告天下:凡殷商旧臣,愿降者,既往不咎;愿归乡者,发放盘缠;愿留用者,量才录用。所有鹿台之财帛,钜桥之粟米,尽数登记造册,除必要军需国用外,悉数散发与朝歌及周边受战乱之苦的百姓、阵亡将士家属、鳏寡孤独者!”
武王深以为然,当即下诏:“即刻清点鹿台、钜桥所储,并打开王室府库,统计财物粮秣。择吉日,于鹿台之下,散财于民!”
万民齐聚,仁声远播
消息如同春风,迅速传遍了朝歌城的大街小巷。起初,百姓还将信将疑,受惯了盘剥压榨,何曾想过有拿回财富之日?但见周军士兵当真开始搬运财宝粮米,于鹿台下堆积如山,并张贴告示,详述分发章程,人们这才相信,新君并非虚言!
吉日一到,鹿台之下,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来自朝歌及周边郡县的贫苦百姓、伤残士卒、孤寡老人,在周军井然有序的引导下,排成长列。每个人的眼中,都充满了期盼、感激,以及对新生活的憧憬。
武王与姜子牙亲临现场。武王身着素服,未戴王冠,以示与民同心。他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声音温和而有力:
“殷商无道,聚敛无度,使尔等受尽饥寒之苦!今日,孤非以君王之姿赏赐,而是以此不义之财,稍偿尔等昔日之损,略解眼下之困!此乃物归原主之意!自今而后,望尔等各安生业,共享太平!”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无华的承诺。话语通过法力传遍四方,落入每一个百姓耳中。
井然有序,恩泽广被
分发开始了。
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接过饱满的粟米,老泪纵横;
衣衫褴褛的妇人,领着面黄肌瘦的孩子,拿到了足以度日的布匹银钱,连连叩首;
在战争中伤残的军士,得到了额外的抚恤与药物,眼中重燃希望;
那些被纣王苛政逼得家破人亡的遗属,更是感念涕零。
整个过程,在姜子牙的周密安排与周军严明纪律下,井然有序,并无哄抢之事。金银珠玉,绫罗绸缎,谷物米粮,按需分配,务求公允。堆积如山的财货粮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化为万千黎民生存的希望与对新朝的拥戴。
“武王万岁!”“周室仁德!”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这声音,远比任何武力征服更能稳固江山。
德化天下,周基始奠
鹿台散财,一连数日方毕。当最后一批财物分发完毕,那曾经象征着纣王穷奢极欲的鹿台,仿佛也失去了往日的戾气,在夕阳余晖中,显得空旷而宁静。
此举影响深远,不仅迅速安抚了朝歌及畿内之地的人心,更随着商旅往来、人口流动,将武王的仁德之名、周室的与民更始之政,传遍了洪荒大地。那些尚未归附的诸侯方国,闻听此事,无不心折,纷纷上表归顺。
姜子牙对武王道:“大王今日散鹿台之财,收天下之心,其利远胜十万雄兵。此乃王道之始也。”
武王望着恢复生机的朝歌城,目光坚定:“孤不敢忘今日之景。民为邦本,本国邦宁。后世子孙,当以此为鉴。”
鹿台散财,非仅是一次简单的赈济,它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也奠定了一个以“仁德”为核心的崭新王朝的基石。周室八百年江山,其仁政之始,便在这朝歌城下,鹿台之前,由武王姬发亲手播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