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吱吱呀呀,又在官道上颠簸了一个月,总算把王明远、王大牛和狗娃三人,从西北边陲那苍凉雄浑的地界,一路送到了中原腹地的繁华之所——商丘府。
应天书院,就坐落在这商丘府城的东南角。
应天书院不同于岳麓和嵩阳居于城外,倒是和长安书院一样,都位于府城之内,书院门前车马人流不息,市井的喧闹声隐隐可闻,透着一股“大隐于市”的独特气度。
书院的建筑风格也巧妙地融合了南北特色,既有北方官式建筑的恢宏大气,细看之下,又有那江南园林的雅致精巧。庭院内古树参天,却也不乏精心修剪的花木盆景,给人一种既庄重又不失生机的感觉。
王明远坐在车里,微微撩开车帘一角,打量着这座久负盛名的书院。
不同于嵩阳初见时的纯粹欣喜,此刻他心中多了几分沉静与审慎。
二哥安然无恙,心中大石落地,游学之途得以继续,他更希望能在此地潜心攻读,进一步打磨文章,增广见闻。
到了书院,依旧是那套流程。
向门房递上名帖和周老太傅的亲笔书信,很快便有管事模样的人迎了出来。
听闻是周老的弟子、秦陕去岁解元公来访,管事的态度十分客气,办理入宿手续更是和嵩阳一样都是很快。
他们再次被安排了一个独门小院,虽然不如嵩阳书院那个院子宽敞,但三间厢房也足够用了,更值得惊喜的是灶房、水井一应俱全,关键是清静,关起门来就是自家天地。
“爹,三叔,我看这院儿挺好!”狗娃放下行李,里外转了一圈,颇为满意。
“灶台是现成的,家伙事也全乎!往后咱就别去书院食肆凑热闹了,咱自个儿做!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想吃啥就做啥,省心!”
王大牛一听,黑脸上立刻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连连点头:“对对对!这话在理!咱自己开火!可别再整出嵩阳那边的事儿了……”
想起在嵩阳食肆引起的“风波”,以及后来隐隐听到的关于“食肆提前告罄”、“采买艰难”的零星议论,王大牛这实诚汉子就觉得脸上臊得慌。
虽然最后处理得当,但他总觉得是自己爷俩饭量太大,给人添了天大的麻烦。
王明远看着大哥和侄儿那心有余悸的样子,心下好笑,也点头同意:“如此也好,更为自在。只是要辛苦狗娃了。”
“嗨!这有啥辛苦的!做饭我乐意!”狗娃一拍胸脯,大包大揽。
安顿下来后,王明远的生活很快步入正轨。
每日里或是去藏书楼查阅典籍,或是去讲堂聆听先生授课,闲暇时便在院中读书作文,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应天书院学风务实,讲究经世致用,先生们授课多结合吏治、农桑、漕运等实际事务,让王明远颇受启发,自觉眼界又开阔了不少。
他本以为这般平静的日子会持续一段时间,慢慢融入书院,再如同嵩阳书院那般一样,切磋学问,一步步走那“养望”之路。
这日午后,小院门外却来了几位意想不到的访客。
当时王明远正在书房整理笔记,忽听院门外传来狗娃略带惊讶的招呼声:“咦?你们是……胡爷爷?”
王明远闻声走出书房,只见院门口站着四五个人,为首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神色冷峻的中年人,竟是嵩阳书院的胡山长!
他身后跟着的,是几位曾在嵩阳书院有过一面之缘、早已取得举人功名、在书院内颇有名气的学子。
其中一位姓李的举人学子见到王明远,便笑着拱手开口,语气熟稔中带着几分读书人特有的调侃:
“明远兄,别来无恙?嵩阳一别,几月有余,真是让我等好生想念啊!本想着在嵩阳能与明远兄好好切磋一番学问,谁知兄台家中有事,匆匆离去,竟未能尽兴。这不,听说兄台来了应天,我们便特地过来拜访拜访。”
“是啊,明远兄那日讲堂上一番高论,至今犹在耳畔,令人叹服。”旁边另一人也笑着附和。
王明远一时有些怔忡,连忙拱手还礼:“李兄,赵兄,诸位同窗,胡山长!不知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快请里面坐!”他心中却是惊疑不定。
嵩阳与应天虽同处中原,但毕竟隔了些距离,这些人怎么会特地跑到应天书院来找他?
难道真是因为当初在嵩阳那场未尽的“考校”,耿耿于怀,竟追到这里来要继续比试?
这……未免也太执着了吧?自己何时有这么大的面子了?
他下意识地看向一旁面无表情的胡山长,心里更是打鼓。
胡山长亲自带队前来“寻衅”?这架势未免太大了些。
众人进了堂屋落座,狗娃机灵地赶紧去烧水沏茶。
王明远心中念头急转,正斟酌着该如何开口试探来意,那位李举人似乎看出他的疑惑,笑着解释道:
“明远兄莫要误会,我等此番前来,并非专为叨扰兄台。实因每年一度的‘中原书院巡考’即将在应天书院举行,我等是代表嵩阳书院前来赴考的。想着明远兄如今正好在应天,便顺道前来拜访一番。”
“中原书院巡考?”王明远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目。
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胡山长端起狗娃刚奉上的茶,吹了吹热气,淡淡开口,声音一如既往地没什么起伏:
“嗯。此乃中原两大书院及周边十数家名声在外的书院联合发起的两年一度考校。由各大书院轮流主办,今年轮到应天。旨在让中原学子相互切磋,摸底学问,查漏补缺,也好让各书院山长教谕们看看如今学子们的程度,便于日后讲学侧重。考后会有名次张榜,各家山长也会聚在一起,点评试卷,研判未来科考风向。”
胡山长言简意赅,却将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王明远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模式,简直跟他前世记忆中那些名校之间的“联考”一模一样!
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排名,还能一起分析考点趋势!
怪不得中原之地文风鼎盛,科举成绩一直不俗,原来各大书院之间并非闭门造车,竟有如此紧密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这种联合押题、资源共享的模式,效果自然比一家独大要强得多!
他立刻想明白了其中关窍,心中那点关于“追来比试”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
这可是检验自己游学成果、与中原俊才同场竞技的绝佳机会!
他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再次对胡山长及诸位嵩阳同窗拱手:“原来如此!多谢山长与诸位同窗告知!明远初来乍到,竟不知有此盛事。能参与其中,与中原才俊一同砥砺学问,实乃幸事!”
胡山长哼了一声,算是回应,然后道:“既然碰上了,届时联考之上,便让老夫再看看,你这段时间可有长进。莫要以为离了嵩阳,便可松懈。”
李举人也笑道:“正是!明远兄,届时考场之上,可要再较高下才行!”
“正是如此!”其他几人也纷纷笑道,气氛顿时变得热络起来。
王明远此刻心中已是一片明朗,他拱手环视众人,语气诚挚却也不失自信:
“胡山长教诲的是。能与众位中原俊杰同场应试,互通有无,正是求之不得的学习良机。届时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山长与诸位同窗期望,也好向诸位多多请教!”
李举人等人又与王明远寒暄了几句,约定联考期后再好好相聚一番,便随着胡山长离开了。
王明远站在书院门口,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
这趟游学之路,果然惊喜不断。
应天书院,中原联考……看来,又有一场硬仗要打了。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快步向藏书楼走去——时间紧迫,得抓紧准备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