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那句“撑不过三个月”的冰冷判断,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振华电子”必须做出最残酷也最现实的抉择。继续在全面价格战的泥潭中与资本巨鳄消耗,结局只能是流尽最后一滴血而亡。萧亚轩深知,在绝对的资金优势面前,任何犹豫和侥幸都是致命的。
她没有时间沉浸在焦虑中,必须在绞索彻底收紧前,斩断不必要的负重,为核心保留最后的生机。一场被内部称为“断尾求生”的战略收缩行动,在萧亚轩的强力主导下,雷厉风行地展开了。
首先被列入剥离名单的,是那条为抢占低端市场而设立的大规模收音机组装线。这条线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完全依赖走量,在“太平洋科技”的同类型产品低价冲击下,已沦为纯粹的出血点。萧亚轩亲自出面,与一家对此业务线感兴趣的东南亚制造商接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整体转让。虽然价格被压得很低,但及时回笼了一笔宝贵的现金,并甩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紧接着,是涉及此次剥离业务线及相关辅助部门的裁员。这是整个过程中最艰难的一环。萧亚轩没有将此事完全交由人力资源部门处理,她亲自参与了裁员方案的制定,核心原则只有一条:“合法合规,补偿从优,维持声誉。”
被裁撤的员工,不仅按照香港《雇佣条例》的最高标准获得了法定补偿,公司还额外支付了一笔相当于两个月薪水的“特殊贡献津贴”和职业介绍援助金。萧亚轩和李明等高层,分批与每一位被裁员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坦诚说明公司面临的巨大困境,表达歉意与感谢。
会议室里,气氛沉重。一位在组装线工作了多年的老师傅,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补偿协议,眼圈泛红,嘴唇嗫嚅了几下,最终只是深深叹了口气:“萧董,我明白……公司也不容易。这补偿,够厚道了。希望……希望‘振华’能挺过去。”
这一幕,在多个谈话间重复上演。尽管有不满和怨言,但公司展现出的诚意和相对优厚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平息了可能引发的激烈冲突,也保住了“振华”在业内的雇主声誉。消息传出,甚至有一些竞争对手私下评价“振华”做事讲究,留有余地。
剥离了非核心业务和冗余人员,如同为病体切除了溃烂的组织。虽然疼痛,但公司的运营成本骤然下降,现金流压力得到了立竿见影的缓解。收回的资金和节约的开支,被萧亚轩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她划定的两个核心堡垒方向。
而另一部分,更小范围、签署了更严格保密协议的核心研究员,则在萧亚轩的直接授意和张工的秘密主持下,启动了那个看似天方夜谭的“生物材料替代路径”预研。项目代号“青禾”。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只是在实验室角落隔出了一个封闭区域,利用廖奎偶尔提供的、经过极度稀释的灵泉水,开始进行一些基础的、探索性的植物培育和材料特性测试。这条路希望渺茫,但这是跳出对方技术封锁的唯一可能,是留给未来的种子。
“断尾”带来的阵痛是显而易见的。公司规模缩小,办公区和厂房空置了一部分,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不再,难免给人一种萧瑟之感。留下的员工,虽然保住了工作,但也难免兔死狐悲,士气一度陷入低谷。
面对这种情况,萧亚轩选择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透明沟通方式。她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大会,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冷静而坦诚的剖析。
“我知道,最近公司经历了很多困难,也离开了很多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萧亚轩站在台上,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带着忧虑和迷茫的脸,“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可能也在担心,‘振华’还能不能走下去。”
她直接展示了经过处理的、反映公司严峻现金流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图表(隐去了关键数据),将“太平洋科技”及其背后资本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清晰地揭示出来。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场公平的竞赛。有人想用我们无法比拟的金钱,活活压死我们!”她的声音提高,带着一种凛然的力量,“退缩吗?认输吗?把市场和未来拱手让给那些只想垄断、不思进取的巨鳄?”
“不!”她斩钉截铁,“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断尾求生!砍掉不必要的枝蔓,是为了让主干更好地吸收养分,是为了让我们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能够活下去,能够继续生长!”
她指向身后屏幕上打出的两个方向:“定制电路板,是我们的现在,是我们活下去的资本!‘振华一号’和未来的新技术,是我们的明天,是我们打破枷锁的希望!公司所有的资源,从现在起,将毫无保留地向这两个方向倾斜。我需要你们,在座的每一位,成为守护这两个核心堡垒的战士!”
她没有空泛地画饼,而是宣布了针对留守核心员工的具体激励计划,包括项目奖金池、未来可能的股权激励设想,以及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
“前路依然艰难,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只要‘振华’还在,就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位与公司共渡难关的伙伴!我们的根,扎得比他们想象的要深!”
这场大会,如同一剂强心针。萧亚轩的坦诚、清晰的战略和实实在在的承诺,驱散了弥漫的迷雾,让留下的人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一种悲壮而又坚定的凝聚力,开始在“振华”内部滋生。能够经历裁员而留下的人,本身就是忠诚度和能力经受了考验的骨干,此刻更产生了一种“核心堡垒”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而在湾仔的唐楼家中,当萧亚轩略带疲惫地向廖奎和谢亦菲讲述公司“断尾”的细节和后续影响时,廖奎只是默默地为她斟上一杯热茶。
“做得对。”他言简意赅,“壮士断腕,需要魄力。保住核心,才有翻本的资格。”他的肯定,如同磐石,给了萧亚轩莫大的支持。
谢亦菲则握住了萧亚轩的手,嫩绿色的气感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悄然流转:“亚轩姐,辛苦你了。公司是明面的堡垒,家是永远的堡垒。外面风浪再大,这里永远是你的港湾。”
萧亚轩感受着手心传来的温暖和廖奎目光中的信任,心中最后一丝因裁员而产生的郁结也消散了。是的,他们失去了部分枝叶,但企业的核心团队更加纯粹,家庭的纽带更加牢固。这两个“核心堡垒”,便是他们在资本寒潮中,赖以存活并等待春风的最后依仗。收缩,不是为了退缩,而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出击的时机。
萧亚轩在董事会上的推断,如同在暗室里划亮了一根火柴,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一条可能的反击路径。正面抗衡资本是死路,但并不意味着要坐以待毙。在香港这片华洋杂处、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土地上,有些力量,并非完全由资本主导。
夜深人静,唐楼的书房里,灯光只照亮书桌一隅。萧亚轩、谢亦菲和廖奎三人再次聚首。桌上摊开的,正是那份经过萧亚轩团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关于“太平洋科技”异常补贴行为的分析报告。
“奎哥的判断是对的,时间在我们这边,但需要策略去争取时间。”萧亚轩指尖点着报告上关于资金流向的复杂图表,“硬碰硬不行,我们可以试试四两拨千斤。”
谢亦菲拿起报告,仔细翻阅着其中关于法律层面的分析,特别是援引的香港《防止贿赂条例》中可能涉及的商业贿赂条款,以及英国及香港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判例。她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这份报告,如果运用得当,确实可以成为一种武器。虽然不足以在法庭上给对方定罪,但足以在舆论和特定圈层里,掀起风浪。”
廖奎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如同定海神针。他对于商业和法律的细节不甚精通,但他懂得人心,懂得势的运用。“你们觉得可行,就去做。需要我这边配合什么?”
萧亚轩和谢亦菲对视一眼,默契已然达成。
“这件事,需要非常小心,不能留下任何把我们自己暴露出去的痕迹。”萧亚轩沉吟道,“递交的渠道必须可靠,而且要对英资势力有所忌惮,同时又愿意为本土工业发声。”
谢亦菲接过话头:“我来负责渠道。通过陈律师的关系网,可以找到一些可靠的中间人。目标可以锁定在几个方向:香港华人商会内部那些真正关心本土制造业发展的元老;立法局里几位以敢于批评港英政府经济政策、关注华人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的亲华议员;还有……”她顿了顿,“《华商日报》和《星岛晚报》那几位以笔锋犀利、对英资财团垄断市场早有微词着称的财经评论员。”
廖奎点了点头:“分寸你们把握。既要让他们感觉到压力,又不能逼得他们狗急跳墙。”
计划既定,行动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展开。谢亦菲动用了她作为律师积累下的人脉,几次看似寻常的下午茶或律师事务所的“咨询”后,几份没有任何标识、内容却足够震撼的匿名报告,通过绝对可靠的中间人,悄然送达了目标人物的案头。
报告内容翔实,逻辑清晰:它详细列举了“太平洋科技”在电子表、收音机等产品上,低于行业公认成本价的销售数据;分析了其母公司及关联基金在港股市场的异常资金流动,与其在香港市场的巨额补贴之间存在时间关联和规模匹配性;最后,报告隐晦而尖锐地提出了质疑——这是否构成了利用资本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其背后是否有某些英资势力,意图通过非市场手段,扼杀具有技术潜力的本土华资企业,维持其在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
这些信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层里激起了涟漪。
几天后,《华商日报》的财经版块,刊登了一篇署名“观潮人”的评论文章,标题颇为引人深思:《“公平竞争”的底色何在?》。文章没有直接点名“太平洋科技”,但通篇都在讨论近期香港电子市场上出现的“异常低价”现象,质疑这种依靠疑似外部资本输血的补贴行为,是否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长此以往,是否会扼杀本地企业的创新动力,导致香港工业最终沦为外资的附庸?
紧接着,《星岛晚报》也刊发了类似基调的文章,标题更加直接:《谁来守护香港工业的幼苗?》。文章呼吁港府工商部门应关注市场秩序,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为真正有志于技术研发的本土企业创造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在华人商会的内部聚会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也开始谈论起这个话题,语气中充满了对当前资本无序扩张的忧虑。立法局里,某位亲华议员在一次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议上,不点名地提到了“要警惕某些外资利用金融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要求工商部门加强监管。
这些声音,单独来看似乎力量有限,但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舆论压力。它没有像炸弹一样引爆,却像一股持续的暗流,侵蚀着“太平洋科技”及其背后势力行动的道义基础。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地逼退“太平洋科技”,价格战依然在继续。但是,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首先,港府工商部门的一位中级官员,以“例行调研”的名义,约谈了“太平洋科技”在港的负责人,询问了其市场定价策略和资金来源等问题。虽然只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询问,却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你们的行为,已经被注意到了。
其次,“太平洋科技”后续推出的几款促销产品,其补贴力度似乎有所收敛,不再像之前那样毫无底线。显然,在引发官方“关注”和舆论质疑后,他们也需要考虑行动带来的潜在政治和声誉风险,行事不再像之前那般肆无忌惮。
对于“振华电子”而言,这短暂的收敛,就是宝贵的喘息空间。
“他们放缓了半步,对我们就是迈出了一大步。”萧亚轩在管理层会议上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久违的轻松,“舆论的巧劲,我们算是用对了。这证明了,在香港,并非所有事都是资本说了算。”
谢亦菲也微微颔首:“法律和规则,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武器。我们这次没有走上法庭,却利用了规则所营造的舆论场,达到了部分战略目的。”
这次反击,规模不大,动静不小,效果显着。它未能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的根本态势,却成功地在资本碾压的铁幕上,撬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这道缝隙里透出的光和空气,让“振华”得以稍微挺直嵴梁,继续在寒冬中坚守着那两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堡垒”。舆论的巧劲,如同高手过招中的卸力技巧,虽不能一击制胜,却足以化解部分致命的压力,为接下来的周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