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计划”的闭关地选在城郊的老旧文创园,一栋爬满爬山虎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临时创作室。没有明亮的玻璃幕墙,没有实时跳动的KpI大屏,墙上贴满了泛黄的古籍拓片、采风拍的江南古镇雨巷、西北石窟的飞天壁画,连会议桌都是拼起来的旧木桌,上面堆着《山海经》注本、《楚辞》白话译稿,还有一沓沓写满修改意见的剧本初稿。
林曦第一次以“编剧浮灯”的身份走进来那天,没人喊她“林总”。陆岩递过来一本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封面上是他手写的“浮灯”二字,和当年《浮灯》初版剧本的字迹一模一样:“这里没有cEo,只有想把故事讲好的人。”她翻开笔记本,第一页贴着张玩家寄来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个老奶奶,正戴着老花镜看《浮灯》的剧情攻略,旁边写着“我孙女说,这个游戏里的灯笼,像我以前给她做的那个”。林曦指尖顿了顿,忽然想起自己当初写《浮灯》时,就是想把外婆做灯笼的故事藏进游戏里,这份初心,竟在公司扩张的忙碌里,被悄悄压了两年。
创作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苦。第一个敲定的“大禹治水”故事,初稿被反复推翻了七次。年轻编剧小张最初写的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水”的英雄叙事,却被林曦否了:“我们要的不是‘英雄’,是‘人’。他路过家门时,听到孩子哭,会不会停下脚步?他的妻子夜里缝衣服,会不会对着门发呆?这些没说出口的情绪,才是能戳中人心的地方。”
那天晚上,创作室的灯亮到凌晨三点。陆岩把自己关在小隔间里,翻遍了《尚书》《史记》里关于大禹的记载,最后在一张便签上写下:“治水不是和洪水对抗,是和自己的‘放不下’和解。”林曦则拿出纸笔,画了个简单的分镜:暴雨夜,大禹蹲在自家院墙外,听见屋里孩子喊“爹”,他伸手想推开门,指尖却在门环上停了很久,最后还是转身走进雨里,背影融进漆黑的夜色。当这个片段被念出来时,小张红了眼:“原来大禹的‘伟大’,不是没感情,是把感情藏在了治水的每一步里。”
为了找真实的情感共鸣,团队还去了江南水乡采风。在周庄的一座老桥上,他们遇见了守桥的老人,老人说自己守了这座桥五十年,每天看着船来船往,最难忘的是年轻时送妻子去城里看病,妻子在船上说“等病好了,还来跟你一起看桥”,可妻子再也没回来。这个故事被融进了“白蛇传”的改编里——他们没写轰轰烈烈的水漫金山,而是着重刻画白素贞在断桥等许仙时,看着桥下的船,想起两人初遇时的场景,指尖轻轻划过桥栏,上面还留着当年许仙刻下的“白素贞”三个字。
林曦几乎把所有cEo的事务都交给了coo陈默,每天泡在创作室里,和团队一起改剧本、讨论文学细节。有次讨论“山海经·九尾狐”的角色设定,年轻设计师想给九尾狐加“会发光的尾巴”“能操控火焰”的炫酷技能,林曦却摇头,指着采风时拍的青丘山照片:“九尾狐的‘特别’,不是技能,是它活了千年,见证了青丘的草木枯荣,所以它看人的眼神里,有岁月的温柔。比如它给玩家讲故事时,尾巴会轻轻扫过地面,把落叶扫成圈,像在保护玩家一样。”设计师愣了愣,低头修改设计稿,最后画出来的九尾狐,没有炫酷的光效,却有着低垂时满是温柔的眼尾,让团队所有人都红了眼。
这种纯粹的创作氛围,渐渐涤荡了集团里的浮躁。之前因bcI争论而紧绷的技术团队,有工程师主动来创作室帮忙——他们不是来提技术方案,而是来听故事,想知道“怎么让VR手柄的震动,刚好贴合大禹握治水工具时的力度”;市场部的员工也不再只谈“用户增长”,而是帮着收集玩家的真实故事,整理成“情感素材库”;连之前集体离职创业的AR社交项目团队,都有人悄悄发来消息:“听说‘基石计划’在做有温度的故事,要是有需要,我们愿意回来帮忙。”
闭关结束那天,团队捧着厚厚的“终极故事内核”手册,里面收录了“大禹治水”“白蛇断桥”“九尾狐守青丘”等十个故事,每个故事后面都附着玩家访谈记录、采风照片、甚至团队反复修改的手稿。林曦翻开“浮灯·续篇”的大纲,里面写着“外婆留下的灯笼,在现代孩子的手里,变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信物”,她忽然想起创业初期,和团队挤在小办公室里改《浮灯》剧本的日子,那种为了一个故事废寝忘食的激情,终于又回来了。
走出文创园时,夕阳刚好落在爬山虎的叶子上,映出细碎的光。陆岩手里攥着手册,笑着说:“以后不管用VR、AR还是bcI,这些故事都能活起来。”林曦点头,心里清楚,“基石计划”不只是打造了一批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让织梦找回了“为故事而生”的初心——这份初心,比任何技术噱头都珍贵,比任何市场指标都有力量,是能支撑织梦走过所有风暴的真正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