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管理层会议的会议室里,百叶窗被轻轻拉开,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重新擦拭干净的白板上。林曦站在白板前,指尖指着“故事为核,技术为舟”八个加粗的大字,语气没有了之前的犹豫,只剩清晰的坚定:“我们争论了半个月‘该选哪艘船’,却忘了船要开向哪里——织梦的目的地,从来不是‘技术最前沿’,而是‘让更多人感受到东方故事的温度’。”
她身后的投影屏上,不再是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而是滚动播放着玩家的留言:“《浮灯》让我想起外婆的灯笼”“阿瑶的离别,让我学会了珍惜”“在《山海寻踪》里,我第一次懂了‘守护’的意义”。这些曾经被淹没在技术报告里的文字,此刻在屏幕上闪着暖光,会议室里的争吵声早已消失,连之前最激进的“bcI派”工程师小李,都低下了头,手里的技术白皮书悄悄合上。
“第一,现有技术不是‘落后’,是我们的基本盘。”林曦转身,在白板上写下“方舟优化”,旁边标注“聚焦情感细腻度”,“秦涯的团队不用停掉VR交互升级,反而要加把劲——把‘下一代情感AI’的微表情识别,融入《山海寻踪》续作,让九尾狐的‘开心’不只是摇尾巴,还要有眼尾的弧度变化,让玩家真的‘看’到它的情绪。”
秦涯立刻坐直了身体,之前因两派争论而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他拿出笔记本,快速写下“VR情感交互优化节点:下月完成微表情模块接入”,笔尖划过纸页的速度,比过去一周都快——他忽然明白,之前的迷茫是因为把技术当成了目标,而现在,技术有了明确的“服务对象”,所有的研发都有了落脚点。
“第二,前沿技术要探索,但不盲目追风口。”林曦指向“前沿实验室”几个字,特意强调“秦涯牵头,联合清华神经科学实验室,不设短期KpI”,“我们要搞清楚bcI怎么‘读懂’人的情绪,怎么让意念交互不破坏故事节奏,而不是急着做个demo跟风。比如玩家用意念让虚拟角色‘笑’,是该直接触发,还是要结合剧情铺垫?这些底层逻辑,才是我们需要储备的。”
技术总监王强松了口气,他之前一直担心要为了bcI停掉成熟项目,现在听到“不设短期KpI”,立刻在心里盘算起资源分配——可以抽调3名核心工程师加入实验室,剩下的人继续推进现有VR产品迭代,两边都不耽误。小李也举起手,声音不再急切:“林总,我想加入实验室,从‘意念与情感匹配’的基础研究做起,之前太想做产品,忽略了这些根本问题。”
“第三,‘基石计划’是重中之重。”林曦的目光落在陆岩身上,白板上“终极故事内核”几个字被圈成红色,“陆岩牵头,从《山海经》《楚辞》里挑10个最有共鸣的东方故事,组建跨部门创作组——技术、市场、甚至用户代表都要加入,打造‘无论用VR、AR还是bcI,都能打动人’的故事框架。比如‘大禹治水’,核心是‘疏导而非对抗’的智慧,不管未来用什么设备体验,这个内核不能变。”
陆岩猛地抬起头,之前摊在桌上的空白剧本,此刻仿佛有了光亮。他立刻拿出笔,在剧本大纲上写下“基石计划:大禹治水篇——聚焦‘人与自然的和解’”,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治水工具,“我之前总担心交互变了故事就废了,现在才想通,好故事的内核是‘人’的情感,是‘文化’的根,不管用什么工具讲,只要根还在,就不会散。”
苏瑾也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她忽然举手:“林总,‘基石计划’的故事可以先做用户测试,比如把‘大禹治水’的核心情节做成文字版,看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能不能get到‘疏导’的智慧,再结合技术落地——这样既保证内容质量,又能提前锁定用户需求。”林曦点头认可,会议室里第一次出现了久违的讨论声,不再是争吵,而是围绕“怎么讲好故事”的积极建言。
会议结束时,阳光已经洒满了整个会议室。秦涯拿着新的研发计划表,快步走向实验室,要和团队敲定“情感AI与VR融合”的细节;陆岩抱着《山海经》画册,去找用户代表聊“最想看到的神话故事”;苏瑾则打开电脑,开始起草“基石计划”的用户测试方案。走廊里,之前死气沉沉的办公区渐渐恢复了活力,有人在讨论“九尾狐的新表情该怎么设计”,有人在查“大禹治水的历史细节”,连实习生都重新拿起了代码,屏幕上是“VR场景里治水工具的交互逻辑”。
林曦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渐渐忙碌起来的园区,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她知道,bcI的风暴还没过去,未来仍有未知,但织梦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盘星”——不是追逐技术的风向,而是守住“故事与情感”的核心。只要这个核心还在,无论未来用什么技术载体,织梦都能在浪潮中稳住航向,继续把东方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