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着实难办!
秦王缓缓落座,思绪飞转,寻求化解之策。忽然,他忆起那夜与扶稣的对话——法家、李悝、吴起、变法……
\"哈哈哈哈!好!纵使难办,寡人也要办!真当寡人奈何不得他们?\"
\"诸卿可记得当年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此番变法倒让寡人想到了 之法!\"
\"吴起曾言:‘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此乃妙计!今日寡人便效仿此策,将六国贵族与天下豪商举族迁入咸阳!\"
\"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眼前一亮——妙!此计甚妙!
一旦诏令下达,强令这些贵族豪商离开发迹之地,他们在当地的势力便将土崩瓦解。迁入咸阳后,他们无根无基,财路断绝,再难兴风作浪。
\"大王圣明!臣附议!\"
\"推行自然可行,但若下诏 他们离乡,他们岂会甘愿?若拼死反抗……\"
\"此事易尔!诏令颁布时,调遣各地秦军监办迁移,沿途护送。寡人既让他们活命,自当保其周全!\"
\"至于他们是否情愿——由他们自己选!要么老实迁往咸阳,要么当场血溅三尺!寡人留他们性命,已是仁至义尽!\"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嬴政下诏,强迁六国贵族入咸阳,继而分批徙天下富豪商贾于京畿。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迁天下富豪十二万户至咸阳。”
秦王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徙三万户至丽邑,五万户至云阳。”
嬴政以此策稳固大秦基业,收缴天下兵器,迁徙六国贵族入关中,使秦政通达四海。
此计于无形中助嬴政一统天下,可惜,虽令大秦短暂安定,却也埋下祸根。
六国旧贵,嬴政未杀一人,待之以宽仁。然秦末之时,彼辈却毫不留情!
始皇在世时,他们战战兢兢,唯恐遭清算,殊不知,嬴政根本不屑理会。
待始皇崩逝,他们便趁乱而起,颠覆秦祚,屠戮宗室,连秦王子婴亦被腰斩于咸阳宫前!
大秦,就此终结!
……
收缴兵器、迁徙豪族,不过是寻常手段,嬴政所求,乃是至高无上的集权。
如今,时机已至!
“诸卿,寡人以一人之力,兴兵戡乱,赖先祖之灵,六国尽灭,天下归一。若不改尊号,何以彰显此旷世之功?”
此言一出,群臣默然。
能立于朝堂者,皆是人精,哪会听不出深意?文臣心思急转,思量如何应答。
李斯离席而奏:“王上,夏、商、周三代皆称‘王’,但周室衰微后,礼崩乐坏,诸侯僭越,连宋、中山之流亦敢妄自称王!彼辈配吗?今大秦统御寰宇,‘王’字已不足显赫尊贵。臣请另定新号,方能匹配王上之功!”
武将们瞠目结舌,暗叹李斯口舌之利。文臣则懊恼不已,又被他抢占先机。
嬴政大笑:“廷尉之言甚合寡意!‘王’之一字,阿猫阿狗皆可用,寡人岂能与之并列?定新号,势在必行!诸卿可有良策?”
话音方落,文臣争论不休,而武将们或饮酒,或闲谈,浑似事不关己。
尉缭走近屠睢,低声道:“屠将军,楚地可有异动?”
“异变?他们没这个胆量!我大秦在楚地驻军二十万,足以镇得他们不敢妄动!”
提起楚国,屠睢语气中充满敬重:“王翦将军与蒙武将军当真了得。楚国国力强盛,却被二位将军一战击溃,足见王老将 兵如神!末将敬二位一盏!”
王翦捋须笑道:“陈年旧事何足挂齿?如今我们这两个老骨头能参加朝会,全赖王上恩典。”
秦王政缓步下阶,与二人共饮:“两位乃大秦柱石之臣。有卿等在,大秦军威永固。寡人还盼着再见二老驰骋疆场!”
蒙武肃然拱手:“为国效命,万死不辞!若有人敢犯我大秦疆土,老臣这副朽骨定当血战到底!大秦将士皆同此心!”
“屠睢,南疆乃重地,务须严加戒备!”秦王叮嘱道。
“末将领命!”
此时文臣的议论声渐息,似已商定章程。秦王重返主位,看向步入殿中的丞相王绾。
“昔年五帝疆域不过千里,诸侯时叛时降。今王上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创郡县之制,功业远迈三皇五帝。臣等与博士共议:上古有 、地皇、泰皇,以泰皇为尊。恭请王上称‘秦皇’,改‘命’为‘制’,易‘令’为‘诏’,自称为‘朕’。”
秦王眼中精光闪烁:“妙!但寡人以为,既已一统华夏,当去‘泰’留‘皇’,采‘帝’号尊位。此后,寡人便称‘皇帝’!”
“陛下圣明!”李斯的喝彩声格外嘹亮,引得众臣纷纷侧目。
“善!即日起追封先王为太上皇。”秦王继续道,“另,寡人决意废除谥法。此后君王世代相承,自朕始称始皇帝,后世序数为二世、三世,乃至万世!”
“皇帝陛下万年!大秦永昌!”满朝文武齐声高呼。
秦王朗笑道:“待登基大典后再行昭告天下。这‘皇帝’尊号,德配三皇,功超五帝!”自此,华夏大地上崛起了空前强大的 集权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确立皇帝尊号,达到了他统治生涯的顶峰,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这一至高无上的称号,从此成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梦寐以求的权力象征。
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从未有人试图改变这个无比尊贵的称谓。从秦始皇首创到1916年帝制终结,皇帝制度共延续了两千一百三十七个春秋。
\"陛下,封号已定,不知当采用何种制度治理大秦?\"李斯恭敬地请示。
\"制度?寡人此前已与诸位重臣商议过,大秦国事......\"
\"臣有本要奏!\"丞相王绾突然出列。
李斯与尉缭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位老丞相与儒生们还是不死心啊!
秦王被打断话语,虽有些不悦,但也明白丞相必有要事相禀。\"丞相但说无妨。\"
\"谢陛下!臣以为大秦当效仿周制,分封诸子。扶稣公子等数十位皇子可分封为燕王、齐王、楚王......此乃长治久安之策。陛下贵为天子,藩王自当俯首称臣。\"
李斯眉头紧锁——这分明是借确立帝号之机,行封建之实!
\"住口!\"秦王勃然大怒,\"丞相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老臣一片赤诚......\"
\"荒谬!\"李斯立即反驳,\"分封之弊臣已反复阐明,断不可行!\"
\"但......\"王绾仍欲争辩。
\"此事不必再议!\"秦王厉声喝道,\"自今日起,朝中再议分封者,杀无赦!众卿可都听明白了?\"
\"臣等遵旨!\"
\"丞相可听清楚了?\"秦王目光如刃,直刺王绾。
年迈的丞相双手微颤,内心天人交战。
\"王老慎言!\"王翦等老臣急忙劝阻。
环顾四周同僚忧虑的目光,王绾终是深深俯首:\"老臣......谨遵王命。\"
\"甚好!丞相归位吧。朕决定设立三公九卿之制......\"
百官之首,三公之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权倾朝野!
丞相统摄朝政,九卿辅佐——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各司其职,共理国事!
御史大夫执掌监察,纠劾百官,下设御史中丞,并遣监御史督查地方!
太尉总领军政,肩负战时调兵遣将之责!
自今日起,废除分封制,天下设三十六郡,六国旧地尽归郡县!郡下设县,郡守、郡尉、郡丞、郡监理政地方,而县令、县尉、县丞统领一县之事!
所有地方官吏,皆由寡人亲自任命,日后定期考核,能者居之,庸者退去!
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大王圣明!”群臣俯首,不敢多言。除了议定帝号之事,其余大抵是秦王早已拟定,今日不过是告知众臣罢了!
“既无异议,数日之后的大朝会上,寡人便将推行新政,待大朝会毕,即行登基大典,告祭天地先祖,昭告四海,寡人将承天命,为华夏始皇帝!”
“臣等谨遵王命!”
“对了,郑国可曾回咸阳?”
“回禀大王,郑国已返!”
“传他即刻入宫!”
“诺!”
王贲见朝议已定,连忙上前奏报。
“大王,长公子伤势如何?”
秦王抬眼一瞥:“暂无性命之忧,但仍昏迷不醒。”
“整整一夜!中尉军、都尉军、咸阳府衙全力搜捕,竟无半点刺客消息!可笑!咸阳乃我大秦国都,寡人的长子竟于寡人眼前遇刺,凶手逍遥法外!如此下去,寡人岂不沦为天下笑柄!刺客潜伏多日而未被察觉,这咸阳所谓的戒备森严,简直荒谬!”
秦王目露厉色,杀意凛然!
“大王息怒!刺客若未离咸阳,必能擒获。眼下扶稣公子虽伤,但国事不可延误——大王请过目!”
王贲呈上三卷白帛。
“此为何物?”
侍从接过,展开于案前。
“大王,此乃公子所绘骑军三宝——马鞍、马镫、马蹄铁!皆出自公子之手!”
“骑军三宝?”
秦王目光骤亮,仔细端详。白帛之上,三宝工笔细绘,栩栩如生,另附装备全图,一览无余。
昨日扶稣之言虽令人振奋,终究口说无凭,而今日此图一出,秦王信心倍增!
“妙极!果然寡人之子,胸藏韬略,深不可测!”
秦王凝望着手中的三卷布帛,仿佛已预见大秦铁骑踏平草原、王旗猎猎的壮阔景象。
\"国尉,近前来。\"
尉缭带着几分困惑走上前。
秦王将布帛递给他。尉缭展开细看,神色逐渐凝重。片刻后,他难掩兴奋:\"妙极!若将此物铸成,我大秦骑兵必将所向披靡,匈奴再不足惧!\"
\"王贲,知晓此事者几何?\"
\"不足十人。\"
\"务必严守机密。在骑军三宝问世前,此物列为大秦最高机密,由你亲自看守。\"
\"诺!\"
\"你打算带着图纸去军械司?甚好。速速铸造。可将收缴的六国铁器分作两用:一部分改
改制农具,余者悉数用于铸造此物。\"
秦王目光陡然锐利:\"自赵国 以来,匈奴屡犯我境。齐地战事方起,他们又趁隙南下劫掠。终有一日,寡人要他们血债血偿!\"
\"国尉以为如何?\"
\"应即刻铸造!刻不容缓!\"
\"正合寡意。王贲,持我军械司令牌速去督办。\"
尉缭亦取出令牌:\"军械司需双令合一方能进入,否则格杀勿论。找到公输落,交予他经办。\"
此刻,咸阳城外驻军忽然躁动不安,流言如野火蔓延。
\"听闻咸阳 了?\"
\"为何?\"
\"据说有刺客行刺长公子,生死未卜!\"
\"扶稣公子刚入城就遇袭?\"
\"昨夜咸阳出现大批持弩刺客?\"
咸阳城内谣言满天飞,都说是我们大秦军队暗害了扶稣公子!
\"胡扯!公子率领我军连战连捷,我们秦军疯了要去刺杀他?\"
\"别不信,整个咸阳都在传,公子劝降齐国引起军中不满,将士们杀不了敌,自然拿不到军功!有人抱怨也正常!\"
\"这叫什么歪理?我们秦军什么时候说过这种话?\"
\"那你解释解释 弩箭的事?\"
\"这......\"
\"这是谋逆!中尉军和都尉军严密封锁,就是在查这个案子!\"
\"哪个 往军队头上扣屎盆子?公子带着我们打胜仗,我们是那种糊涂蛋吗?\"
\"你自己明白,能保证别人都明白?知人知面不知心!\"
类似的流言在军营愈演愈烈,像是有人在暗中 ,刻意激怒秦军将士。
几个营帐里,几名千夫长聚在一起。
\"谣言越传越邪乎,说什么弟兄们因为劝降没了军功,没脸回乡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