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无事了?我大秦积弊竟在一日之间悉数解决?\"
\"启禀王上,眼下亟待解决之事确已处置妥当。有些已在推进,有些已有对策。即便有问题,也是将来之事了。\"王绾如实禀报。
“诸事已毕,今日朝会便到此为止!自今日起,大秦每年的朝会定为常例,各郡县需将一年间的民生军政要务汇总呈报,朝廷统一处置。来年政务亦需拟定方略,明确所图。众卿辛劳,退朝吧!”
群臣躬身行礼,齐声高呼:
“臣等恭送大王!”
“大秦万年!大王万年!”
“大秦万年!大王万年!”
秦王转身离去,群臣恭送。待君王走后,朝堂上的气氛顿时热络起来,众官员相互道贺,在侍卫引领下缓步出宫。
“恭贺陈大人荣升御史中丞!此番高升,实在令人欣羡啊!”陈驰刚迈步,便有一众同僚上前恭贺。
陈驰抱拳回礼:“同喜同喜!改日得闲,定与诸位小聚!”说罢,他快步追上冯去疾,高声道:“御史大人请留步!”
冯去疾回头:“原来是陈大人,可有事相商?”
“冯大人折煞下官了,卑职岂敢在御史面前称‘大人’?日后还望冯大人多多指点!”陈驰恭敬行礼。
冯去疾捋须笑道:“陈大人过谦了,你乃大王钦点,地位稳固。虽说你我同为御史之职,职责有别,但其根本立场本无二致。”
“请冯大人赐教!”
冯去疾将陈驰拉到一旁,避开人群,低声道:“御史之责,首在忠于王上,此乃铁律,你须牢记。”
“下官自当铭刻于心。”
“光记着远远不够,还需懂得如何践行。今 既来请教,老夫便直言相告——你在大殿之上侃侃而谈,谏言献策,倒像是个谋士而非御史。况且你的言论,恐怕已与法家结下梁子。”
“哈哈哈,法家之徒何足为惧?我陈驰从不在意!”
“此乃你的傲气与胆识,但如今既为御史中丞,便该收敛脾性。想必你在地方为官时,也听闻过监御史的‘威名’吧?”冯去疾意味深长地问道。
“这……恕下官失礼,地方官员皆道监御史如恶犬,嗅得一丝端倪便死咬不放,令人胆寒。”
“哈哈哈!陈大人如今统领监御史,岂非‘恶犬之首’?”冯去疾大笑。
“冯大人说笑了,下官倒觉得,御史正该如此雷厉风行!”
“好小子!刚说你一句,便急着顶撞老夫?”冯去疾虚点陈驰,“话里话外,莫不是在埋怨我大秦御史行事不力?”说着,他似笑非笑地瞥了陈驰一眼。
《权柄》
“冯大人这般说,倒叫下官难堪了。”
冯去疾捋须轻笑:“小子,在老夫面前装模作样?倒是比李斯那厮顺眼三分。”
陈驰指向殿外朱墙:“地方监御史逮着错处,必教人剥皮抽筋。偏这咸阳城里——”他忽然改口,“偏咱们御史台哑了嗓子!大朝会时唯肃立如木偶,纵法家跋扈、权臣枉法,竟无半道弹章!”
“热血未凉是好事。”冯去疾突然压低声线,“可曾见满朝文武谁敢御前失仪?那些桩桩件件……”他忽然抬手指天,“御史者,天子刃也。出鞘与否,全在握刀之手。”
陈驰瞳孔微震。
“法家今日风光,不过因其于王上有用。”冯去疾的指甲在案几上划出细痕,“待来日……”话锋忽转,“你可知为何御史中丞比老夫这御史大夫更紧要?”
阶前传来铜壶滴漏声。
“下官受教。”陈驰俯身长揖时,瞥见对方袖口龙纹暗绣——那是御赐的纹样。
冯去疾的声音忽然贴着耳根钻进来:“李斯盯着丞相之位已久。你既已与他结怨……”余音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冷笑。
如今,儒家新学派的崛起严重压制了法家势力,连李斯的相位都受到波及。你要警惕啊!
李斯有秦王撑腰,你陈驰呢?
\"我不必隐瞒,我陈驰坚定支持长公子,同进同退!
况且,观长公子近日所为,我确信大秦将迎来明君,自当全力辅佐!\"
\"陈大人,储君之位尚未确定,何必如此决绝?\"
\"冯大人,恕我直言,若非长公子继位,大秦必将血雨腥风!——此话出我口,入你耳。\"
\"此等大逆之言,竟敢在御史面前吐露!\"
\"冯大人明智,何况......我方才说过什么吗?\"
\"哈哈,老夫亦未听闻!\"
……
\"你这滑头!哈哈,好!朝堂注入新鲜血脉才有意思,否则老夫每日旁观,实在无趣。\"
\"原来冯大人也是老顽童啊!\"
\"告辞了,望二位精诚合作。\"
\"理应如此。\"
二人踱步而出,见一人在外焦急等候。
\"参见御史大人、陈大人!\"
\"是许大人?有何要事?\"
\"陈大人能否引荐?我想当面拜谢长公子。若非长公子一言,我许慎岂有机会?农家亦将湮没无闻!\"
\"此事易耳!我与公子交好,恰巧公子也要寻你。今夜我设宴府中,公子亦会莅临,届时自可相见。\"
\"多谢陈大人!\"
\"皆为秦效力,何须言谢?倒是许大人雄才,执掌大秦最高国策,实在令人惊叹。\"
\"许某亦感惶恐,或许恰逢王上求贤令,侥幸得遇良机。\"
\"哈哈!白身一跃成九卿,此等奇闻必将传遍天下!\"冯去疾笑道。
\"冯大人,若非奇招,何以招隐士高人?求贤当用猛药!\"
\"此言极是!\"
突然远处传来喧哗——
\"冯大人救命!这老疯子发癫了!\"
\"呔!老儿,看你能逃到何处!兵家祖师这般厚颜?\"
\"王老头,众人皆喊唯独你不喊,装什么清高?\"
\"屠睢!你屡屡拆台,老夫忍你多时!有胆别跑!\"
\"不跑是傻子!我说的不对吗?就看不惯你惺惺作态!\"
\"你很能战吗?\"
\"能战又如何?\"
\"嘿嘿,屠睢,若落到老夫手里......\"王翦怒喝。
\"冯老头你不管管?\"屠睢大喊。
\"冯去疾!瞧瞧你们两个,成何体统!身为大将还这般没规矩!\"御史大夫冯去疾高声呵斥,神情却颇为敷衍。
\"好你个老冯,就这么帮我?\"屠睢满脸震惊。
\"能帮你跑路就不错了,还给你声援!\"
\"你得再帮帮我啊!\"
\"再帮下去我这御史还当不当了?\"
\"要是让那些老家伙知道你藏了...\"
\"你敢威胁我!\"
\"还是陈年佳酿呢!\"
\"这...你需要什么帮助?\"
\"帮什么帮!冯老头,你竟敢私藏好酒!\"王翦的身影从冯去疾眼前掠过。
转眼间两人已跑得无影无踪。
陈驰和许慎面面相觑:\"这...\"
\"习惯就好,都是常事了。\"
这时蒙武老将军踱步而过:\"冯老头,听说你私藏美酒啊,这事我记下了!\"
\"胡说什么呢!\"
\"冯老头藏私酒!\"路过的任嚣插嘴道。
\"他这是污蔑!\"
\"老冯啊,这事可不地道。\"丞相也来凑热闹。
\"连丞相您也...\"
\"完了完了,这下说不清了,屠睢,老夫跟你没完!\"冯去疾气得满脸通红。
扶稣望着陆续离开的大臣们,无奈道:\"这几位老将军不会有事吧?\"
\"公子放心,他们准是去喝酒了,司空见惯啦。\"
\"老一辈的感情可真好。\"
\"他们为大秦打了一辈子仗,早就心有灵犀了。我爹常说,年纪大了也不能死气沉沉的。\"
\"公子,咱们走吧?\"
\"走吧,父王召见,我还得去面圣。\"
\"朝会上不是刚议过事吗?\"
\"多半是去挨训,你们先回吧。\"
\"您倒是看得开?\"
\"不然还能怎样?\"
扶稣转身离开咸阳大殿,向御书房走去。一路上都在琢磨父王为何召见。
刚到御书房,就看见殿内站着的蒙恬。
\"蒙将军,这会儿你不是该主持退朝吗,怎么来了?\"
\"公子,王上召见,命我在此等候与您一同觐见。\"
\"和我一起?所为何事?\"扶稣满脸疑惑。
\"这我可不知道。\"蒙恬摊手道。
\"老蒙啊,今天这身黑甲可够威风的,气宇轩昂!\"
扶稣轻叩蒙恬的铠甲。
\"别打趣了,我宁愿穿朝服也不愿穿这个,站半天不能动弹!
哪像你们,穿着朝服还能交头接耳,可把我羡慕坏了!\"
\"听听这话!我们闲谈是因为无事可做,百家争辩时你们武将除了看戏还能干啥?
倒是你,得了便宜还卖乖。能披甲执锐护卫王上的,满朝武将就你蒙恬一个,这份殊荣谁不眼红?\"扶稣笑言道。
\"公子有所不知,自从接了这内史一职,我就没消停过。\"
\"现在忙,往后怕是更忙。难道你想学王贲那样?\"
\"那可不成,多没意思啊。\"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对原文进行\"既然如此,你还抱怨什么,分明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公子,您统领大秦铁骑出征在外,我却留守咸阳,实在无趣。虽说这位置位高权重,可有王上在此,能有何事可做?我宁愿去南方军团或北方军团,哪怕在公子麾下担任副将,
也比待在这太平之地强!\"
\"糊涂!这位置多少人梦寐以求。不过你说得也有理,王上坐镇咸阳确实安稳。但以你如今地位,若去北方或南方,足以担任统帅之职。更何况你现在统领的可是关中军团,大秦最精锐之师!\"
御书房外,扶稣与蒙恬正低声交谈时,殿门缓缓开启。
\"长公子,蒙将军,王上宣见。\"
步入殿内,只见秦王正批阅奏章。二人行礼后,秦王放下竹简。
\"免礼。蒙卿,令尊已回府了吧?\"
\"回王上,老将军与几位前辈去饮酒了。\"
\"什么?文武前辈私下聚会?这可不寻常。\"蒙恬略显惊讶。
秦王淡然道:\"是寡人安排的。这些老臣多虑了,寡人还不至于如此狭隘。\"
\"臣并非此意...\"
\"罢了。你们先看看这个。\"秦王递过一份奏章。
扶稣阅毕神色微妙,转交蒙恬。二人相视一眼,皆露困惑。
\"父王,匈奴此举意欲何为?大秦朝会,他们竟来道贺?\"
\"确实蹊跷。往日南下劫掠时,可不见这般殷勤。\"蒙恬附和道。
秦王轻笑:\"你们对匈奴了解多少?\"
\"儿臣曾阅典籍,说匈奴乃夏后氏苗裔,祖先是夏桀之子淳维。\"
商汤灭夏后,淳维率领部众北迁至荒凉大漠。自尧舜时代起,北方就居住着山戎、猃狁、荤粥等部族。淳维部落与这些部族逐渐融合,经过世代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了如今驰骋草原的匈奴人。
\"公子所言极是。\"蒙恬接话道,\"这些匈奴人兼并多个部族后实力大增,已然成为草原霸主。更危险的是,他们的野心远不止于草原。\"
扶稣继续道:\"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 力强盛,北疆版图曾扩展至九原、云中一带。可惜后继者未能守住疆土,致使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落入匈奴之手。匈奴人正是凭借这片沃土迅速壮大。\"
蒙恬神色凝重:\"河套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匈奴多为骑兵,若从此地突破边境防线,可长驱直入威胁关中,甚至威逼咸阳。匈奴之患已近在眼前。\"
\"归根结底,都因中原列国纷争不断。\"扶稣叹息道,\"特别是北方诸国混战不休,竟无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