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田于民,实则以土地为羁縻。百姓既得生计依托,自然不愿轻离故土,流民之患便可消除。”
“况且大秦军威正盛——军队乃国之柱石,而农耕恰是强军之本。广积粮穑,既资军需,又固兵源,此乃重农之大利。”
“当与民休养,轻减税赋。察民心所向,以定国策。分田授地之际,正可借新儒学树道德纲常,彰大秦仁德之名。”
“对奸恶者施以重典,赏罚分明,刑德并举。百姓知何事当为,何事不可为,方能明理向善。”
“重农安民,使耕者有其田。严惩不法,则宵小敛迹。天下太平,盛世可期。”
“从此苍生再不受战火荼毒——此乃大秦一统伟业最普惠于万民之功!既怀柔之策于国有利,不妨先行两年。”
……
“王者霸业,当与万民同享其利。百姓受田亩之恩,必感念大秦德泽。这太平盛世,正始于天下一统!”
“大秦盛世,自统一而始!”群臣齐声应和。
秦王振袖道:“如今天下归一,寡人博采百家之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望诸卿自省治国之策——有益者当勉,无益者宜改。”
“百家 共存于御书院,孰为天下正道?空谈争辩无益,能福泽苍生者,方为至理!”
“贤才或显于当世,或隐于草野。值此盛世,岂可令明珠蒙尘?寡人今效先王遗风,颁求贤令于四海——”
“无论出身何派,但凡有经世之才,寡人必以 厚禄待之!道家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诸君当审己之能,济世安民,方不负平生所学!”
突然殿中响起清朗之声:“许慎!”
“臣在!”青衫文士应声出列。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你以农家学说打动了寡人,寡人决定采用农家三条作为大秦治国根本!今后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充盈国库。许慎,即日起你担任治粟内史,主管农事粮草!\"
\"治粟内史?\"许慎难以置信地睁大眼睛。
殿中群臣同样愕然。区区一番论述,竟让这位农家学者一跃成为位列九卿的重臣!这机遇来得实在突然。
\"臣叩谢王恩!农家钻研农事多年,苦于无处施展,今日得遇明主,臣定当竭尽全力!\"
\"免礼。农事离不开水利,寡人再为你指派一位能人。郑国听令!朕设立水利司由你执掌,辅佐治粟内史兴修水利。你二人可直接面见寡人, 大秦农事新气象。\"
\"臣等必不负王命!\"
看着这两人获此殊荣,不少官员暗自艳羡。特别是想到许慎原先不过是个种田人,如今却平步青云。虽说陈驰因灭齐之功升任御史尚可理解,但许慎仅凭一次谏言就位列九卿,实在令人瞠目。
这些地方官员不禁感慨:真才实学终会发光,但更需要明主赏识。而扶稣公子显然早已洞悉农家学说,特意举荐了这位名叫许慎的农家学者。
扶稣最终将农家核心理论交予真正的农家,倘若许慎毫无准备,即便机会摆在面前,也无法把握。
由此可见,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之人,这一道理亘古不变。
许慎以一介布衣之身,凭借自身才学打动秦王,自此平步青云,成为世人钦羡的对象。
秦王审视许慎,略一颔首。他重用许慎,不仅因其才华,更有深意。
天下之大,隐士能人何其多?若能将他们尽数招揽,为大秦效力,大秦方能真正傲视寰宇,人才辈出。
提拔许慎,正是向天下才子传递讯息:但凡有才,能利天下,能说服寡人,寡人便赐你平台,厚禄,青史留名,皆非虚言!
许慎之事,彰显秦王求贤若渴之心,亦向天下昭示:贤才必得重用。
与此同时,秦王亦借此展现威权。推行郡县制后,地方官员任免皆由秦王一人定夺。如今秦王嬴政亲口擢升许慎为治粟内史,更明示一点——
平衡可存,但天下官员生死荣辱,仅系于秦王一念之间。此乃嬴政独步天下的权柄!
“许慎,莫负寡人期望,退下吧!”秦王挥袖道。
许慎与郑国躬身行礼,退回文臣队列。
“今日大朝会,先封赏功臣,再定郡县制,革新军制,强化主力军团。其次,便是诸卿所请之上尊号、议帝号一事。”
秦王略顿,复道:“另有一事,为纪念大秦一统之青铜碑。公输落,寡人予你一月之期,可够?”
“回王上,仅一月时限。”公输落答道。
“若有可能,青铜人像亦需加紧铸造。登基大典定于一月后,此乃礼官所择吉日。”
“届时,寡人将称帝临朝!青铜碑与人像关系大秦威严,务必如期完成。”
扶稣适时开口:“公输大人,若二者同期竣工,需时几何?”他察觉父王力求登基典仪尽善尽美。
公输落沉吟:“公子,若倾力赶工,青铜碑可成,但青铜人像……仅能铸就九尊。”
“九尊?极九之数?”扶稣望向王座。
秦王蹙眉:“原可铸十二尊?”
“确是如此。因需熔炼青铜兵器以补青铜碑耗材,故最终仅余九尊人像与一巨碑之料。”
“竟连收缴兵器之量亦不足?”秦王讶然。
“为彰显威仪,青铜像与碑皆需逾制而铸,耗材甚巨。”
扶稣进言:“父王,儿臣以为此乃天意。天有阴阳,数分奇偶,九为阳数之极,五居正中。九五至尊,正合天命!”
---
(如今,这扫平六国后,原计划要铸造十二尊铜像,却因要祭奠为大秦统一而战死的将士,改为九尊!这简直是上天的旨意,印证了王上平定天下的功绩,九乃数之极啊!\"扶稣顺势奉承道。
\"哈哈,臭小子长进了,竟学会油腔滑调了,看来跟着陈驰没白学!\"秦王大笑道。
陈驰在一旁满脸困惑。
\"不过说得在理,九尊也好,更显我大秦正统!\"
\"众卿,今日朝议到此为止。各地官员留下,新设郡县的官吏有所调整。寡人已拟定诏令,接到任命后即刻赴任。地方政务耽误不得,都听明白了?\"
\"臣等遵命!\"
这时,殿内官员们纷纷活动筋骨。他们大多只能干站着听议,连动都不敢乱动——稍有不慎就会被御史记上一笔。
文官们暗自腹诽:那些武将们在二层平台上谈笑风生,怎么不见御史去管?欺软怕硬!
御史们若知道这心思,定要气炸:我们敢管那些战功赫赫的老将?王上都没发话呢!几个老将军叙叙旧怎么了?
扶稣正盘算着散朝后好好庆祝,忽听秦王道:\"臭小子,待会来御书房!\"
扶稣心里叫苦:【又要加班?九九六都成美德了?准没好事!】他下意识摸了摸屁股,嘴角抽搐。
殿下,王绾推了推隗状:\"现在能说了吧?\"
\"没听见王上的治国方略?这两年要推行农家学说。儒法相争多年,最后竟是农家得利!\"隗状感慨道。
\"儒法之争比的可都是根本之道,寻常学派连插嘴的资格都没有。不过这回儒家真是占了大便宜,法家反倒吃了大亏,原本朝堂上可是法家一手遮天。\"
\"现在倒好,就剩下些立法执法的权柄!这外头披着儒家的皮,内里还是法家那套,简直是把法家的根基都挖空了!\"
\"少说两句吧,该办正事了!\"
\"启禀王上,微臣有本要奏!\"
秦王正准备宣布退朝,没承想丞相王绾突然出列。
\"嗯?丞相有何要事,快快奏来。\"
\"王上,此事臣原本不欲进谏,但观王上近来施政方略,臣以为还是非说不可。既然王上决定与民休养,重视农桑,让百姓休养生息两三年,不妨将仁政做得更彻底些,如此必能使天下黔首更深切感念王上恩德,体悟大秦仁爱之心!\"
\"哦?详细说来。\"
\"臣斗胆建议,可在王上登基大典当日颁布大赦令。那些因小过获罪的囚徒,不如免除刑罚放归乡里。皆因秦法过于严苛,百姓举手投足间稍有不慎便会触犯律条,以致受刑者数不胜数!\"
\"丞相可知,此令若下,恐会动摇秦法根基?\"
\"王上明鉴,新帝登基原就该普天同庆。天子威仪本就在秦法之上,此乃天经地义。更何况登基大典仅此一回,若能在此时广施恩泽,百姓沐浴皇恩,谁不心悦诚服?此策实为收揽民心之上选啊!\"
\"天子恩诏既下,万民自然归心,更与王上现行治国方略相得益彰。\"王绾继续进言。
扶稣听罢暗自思忖,这登基大赦倒确实是历代新朝收取民心的惯例。以大秦现状而言,此策确有可行之处——赦免轻罪犯人既能充实农耕劳力,又可赢得民心。待儒家再借机宣扬一番,好处不言自明。
更深层看,大赦天下彰显的是儒家仁政理念。一旦施行,等于向天下士子释放明确信号:法家式微,儒家得势。这对那场悬而未决的儒法之争,无疑是给儒家又添了枚重要砝码。
虽然父王表面上对两家之争不置可否,新设的掌学大夫与御书院看似中立。但法家势力仍盘踞朝堂要职,显然父王尚无彻底更替之意,不过是为儒家创造些制衡力量罢了。最令人玩味的是两位丞相——他们既非法家亦非儒家,代表的是老秦世族的利益。今日竟会主动提出这般建议,着实令扶稣吃惊。
殊不知,能坐上丞相之位者,哪个不是审时度势的高手?身处权力漩涡中心,若没有这份
眼力与手腕,又如何能屹立不倒。
\"父王,儿臣认为丞相所言极是。既然父王即将在一月后登基称帝,颁布大赦令未尝不可。此举既能彰显父王仁德,又对大秦江山社稷大有裨益。\"
\"臣附议此议。\"陈驰立即表态。作为扶稣的坚定支持者,他向来唯公子马首是瞻。
\"王上,此计可行。\"许慎进言道。
\"王上,臣附议。\"隗状随之附和。
\"老臣以为,大赦天下若能配合青铜碑之事,必将宣扬大秦忠义仁爱之风,益处不可估量。\"
转眼间,两位丞相、御史中丞、治粟内史,连同军械司的公输落纷纷表态,这番阵仗着实引人注目。殿中群臣见连公输落都开口了,连忙随风附和。
\"此乃彰显仁德、取信于民之上策,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秦王 高台之上,暗自思量。此计确实对己身与大秦有利,但若施行,法家势力势必再遭削弱。一个无力抗衡儒家的法家,绝非秦王所愿见到的局面。
\"廷尉以为如何?\"
眼见群情汹涌,秦王索性将难题抛给李斯决断。
\"回王上,赦有赦之利,不赦有不赦之理。赦与不赦,还请王上圣裁。\"李斯无奈回应。
秦王闻言轻笑。既然你李斯不愿违逆众议,寡人自然也乐得顺水推舟。
\"众位爱卿既都主张大赦,寡人细思之下,此举确能扬名得众,利大于弊。廷尉,此事便交由你全权处理。记住,赦免须有标准,何人可赦,何人不可赦,务必要拿出明确章程。\"
\"臣谨遵王命。\"
秦王略一颔首,阶下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称颂声。
\"王上圣明!\"
\"王上圣明!\"
\"众卿且住。国事当循序渐进,今日所议已近尾声。诸位可还有未尽之言?须知日后想要在如此规模的朝会上进言,机会怕是不多了。\"
群臣相顾无言。此次朝会已将军政要务、民生大计、行政改革、思想教化等要事尽数议定,对策详实,堪称圆满。接下来只需各司其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