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得此言,诸葛伯治微微颔首。
他开口道:\"叔父所言极是。有关将军与庞先生,或是家父出手,那张鲁根本不堪一击。\"
\"甚至——\"
\"小侄敢断言,关将军统帅的大军定能势如破竹,一举扫平张鲁。\"
\"最不济,也能让张鲁毫无喘息之机。\"
\"但——\"
\"关将军虽能如此,却不可如此。\"
能却不可为。
这番看似矛盾的话,反倒让刘备困惑不已。
\"贤侄此话怎讲?\"
刘备向来虚心求教。
在诸葛川面前,他从不摆架子。
少年闻言浅笑反问:\"叔父想过没有?若关将军剿灭张鲁太过顺利,您日后以何名义带兵入蜀?\"
\"因此!\"
\"前期作战须势如破竹,方能安刘季玉之心。\"
\"后期却要佯作战事胶着,好为您入蜀制造由头。\"
\"呵!\"
诸葛川攥紧拳头斩钉截铁道:\"必须营造这般局面——\"
\"关将军奈何不得的汉中守军,您来就能攻克!\"
\"关将军除不掉的张鲁,由您来除!\"
\"益州祸乱,唯大汉皇叔能定!\"
\"叔父请想——\"
\"既已做到这般地步,那刘璋还好意思处处防备您吗?\"
说这话时,少年虽在询问刘备,目光却始终望向诸葛亮。
自献策伊始,他这番长篇大论,皆为回应父亲方才所提之策。
\"接着呢?\"
这次发问的是庞统。
听完诸葛川的论述,这位凤雏先生已露出玩味神色。
面对庞统追问,少年从容反问:\"恕小侄冒昧——以关将军心高气傲的性子,岂会将刘季玉这等庸主,乃至益州众将放在眼里?\"
诸葛川这番话让庞统眉头一挑,心想这小子胆子不小。
不过表面上,庞统只是淡淡回道:“应该不会。”
“以关将军那斜眼看人的脾气,他能把刘璋和益州将领当回事就不错了。”
“当然,这话也就是今晚在这儿说说。”
“出了门我可一概不认,可不想被关将军的青龙偃月刀惦记上。”
“要是关将军真从哪儿听说了,哼,我就说是你诸葛伯治传的。”
诸葛川:“……”
这位凤雏倒是滑头,提前找好了垫背的。
他无语地瞥了庞统一眼,玩味地说道:“庞叔父,您真是凤雏?说是苟犬我都信。”
不等庞统反驳,诸葛川便转向刘备,正色道:“关伯父的傲气是分场合的。”
“比如,等刘伯父带兵入益州,却尚未兵临成都时,关伯父的傲病……恰巧……犯了。”
“恰巧”二字,他咬得极重。
在场众人都不傻,自然听得出其中深意。
“即便关伯父没犯傲病,我想……”
诸葛川意味深长地看了刘备一眼。
“届时也会有益州将领嫉妒关伯父的功劳,暗中勾结张鲁谋害他。”
“关伯父兴义师入蜀,却遭益州军暗算,岂能忍?”
“一怒之下挥师南下,找刘璋讨个公道,合情合理。”
他继续道:“到了那一步,就算刘璋有心安抚,他手下的人也不会答应,必定调兵围攻关伯父。”
“即便刘璋的臣子不肯罢休,但张松……一定会从中煽风 ** 。”
“那时——”
诸葛川目光灼灼地看向刘备。
“伯父此刻兵发益州途中,眼见关伯父这般生死之交遭此折辱,性命堪忧,岂能不去寻刘益州讨个公道?”
“正是。”
“天道大义已在伯父掌中,理亏之人必是那刘季玉无疑。”
“待那时机成熟。”
“关伯父引兵自汉中南压成都,您自东线进逼益州,形成犄角之势......”
“且慢,再算上张松、孟达为内应。”
“届时内外呼应,两路并进,益州便可收入伯父囊中。”
“此乃。”
“小侄为伯父谋划的进退得当,攻取西蜀之策。”
言毕,诸葛川又向刘备附耳道:“与庞叔父之计异曲同工。”
“伯父若用此策,切莫告知关伯父,小侄正要借他那股宁折不弯的傲气。”
“总归。”
“出了这个门,小侄绝不会认账。”
庞统:“......”
此子当真奸猾似鬼!!!
诸葛川末尾的戏谑之语虽显跳脱,但其前番谋划却令刘备三人茅塞顿开。
平心而论。
诸葛川这番见解既弥补了诸葛亮策略的激进,又调和了庞统计谋的保守......
在刘备听来,简直犹如旱地惊雷。
此刻的刘备只觉得。
这位贤侄的每句话都戳中了他的心思。
至于言语间对云长兄长的算计。
刘备全然不以为意。
若诸葛川每次觐见都能献上如此良策。
刘备甚至觉得,即便让他把二弟云长唤来,任凭这位贤侄剪去云长最珍视的美髯也无妨。
“孔明,士元,备今日方知......”
“原来。”
“我已经老了。”
伯治这一席话,犹如钱塘江潮般气势磅礴,让听者既感惭愧又心生欢喜。
刘备丝毫不掩饰对诸葛川的欣赏,越看这位少年才俊越是喜爱,最后竟感叹道:\"此子日后必为上将军之资。\"
这个评价着实不低。须知刘备向来以知人善任着称,很少给予如此高的赞誉。更难得的是作为一方之主,倘若日后真能成就霸业,这番评价极可能成为现实。
当然,前提是诸葛川不要自毁前程。
\"主公过誉了!\"诸葛亮连忙谦辞,\"犬子哪当得起如此评价。臣只盼他助主公 ** 汉室后,能随臣回南阳种种地、修修草庐便心满意足了。\"
刘备闻言摇头:\"孔明啊,莫非在你眼中,刘某就是这般刻薄之人?\"说着眼中掠过一丝黯然,\"可惜当年南渡时小女被曹军掳去,否则定要让伯治做我的东床快婿。\"
**
此前刘备对诸葛川的看重,或许还有诸葛亮的缘故。
但此刻——
听完诸葛川这番超越卧龙、凤雏的伐蜀之策后,刘备的欣赏已与诸葛亮无关。
他是真心认可诸葛川,决意拉拢这位后辈。
绝非表面客套。
“主公所言极是,是亮思虑不周。”诸葛亮苦笑着应下刘备的“责备”。
庞统则直率得多。
趁刘备与诸葛亮未留意,他冲诸葛川眨了眨眼,满脸幸灾乐祸——
像是揶揄:“好小子,差点当上主公的女婿!”
可惜他那张“独特”的面容,配上挤眼的动作,着实令人毛骨悚然。
好在诸葛川自幼与他相熟,早已见怪不怪。
换作旁人,怕是要吓得失态。
堂中,诸葛川对庞统的调侃视若无睹。
他亦未沉溺于刘备的赞誉。
待二人话音落下,他再度语惊四座——
“伯父以为侄儿言尽于此?”
“方才所谈仅是伐蜀之计,而安蜀之策……”
“尚未道出。”
“不知伯父可愿再听?”
说罢,他望向窗外——
夜色已深,万籁俱寂。
话音回荡堂内,清晰可闻。
**(刘备岂会无暇?!
刘备心中巴不得立刻回答诸葛川的问题。
别说是此时才刚过三更。
就算此刻要与诸葛川畅谈益州三天三夜,他也一百个情愿。
然而——
话到嘴边,他终究还是迟疑道:\"伯治,现在谈及安定益州的方略,会不会早了些?\"
\"毕竟……\"
他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这益州,眼下可还没到咱们手里呢。\"
刘备向来务实。
对于诸葛川所说的攻取益州后的治理之策,他虽有兴趣,但说实话……
这份兴趣并不算大。
诸葛川察言观色,当即明白伯父会错了意。
\"伯父,您莫非以为侄儿说的安蜀之策,是指夺得益州后如何治理?\"
他含笑反问。
\"不然呢?\"
刘备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话刚出口,他便意识到自己问了个蠢问题。
短短一夜间,他已记不清被这侄儿惊到第几回了,只得无奈摆手:\"伯治贤侄,有话不妨直说。\"
\"别跟伯父绕弯子。\"
\"否则——\"
他故作狠色,\"信不信我这就把你议论云长心高气傲的事告诉他?\"
这还带威胁的?
诸葛川露出委屈神色,只得点头:\"好罢,既然伯父发话,侄儿便直言了。\"
\"不过——\"
他转向诸葛亮和庞统,\"若说错了什么,还请父亲与庞叔父及时指正。\"
诸葛川精心铺垫后,正色回应:\"伯父容禀,小侄所言'安'字,非指治政 ** 之道。\"
\"益州治理有家父、庞叔父及孙公佑、简宪和诸位先生坐镇,更有张松、**等才俊相助。\"
\"此中任何一位的治国之能,皆胜小侄十倍有余。\"
\"在诸位大贤面前,小侄岂敢班门弄斧。\"
这番谦辞虽含自贬之意,却是不争事实。即便身为穿越者,他亦不敢妄言能在文治领域超越这些当世能臣。
席间刘备闻言颔首,目露赞许。在他看来,怀才不傲方堪大任。若此子能持守此心,将来成就恐非止于将才,而是……
——统领三军的帅才!
恍然间,刘备仿佛在青衫少年身上,窥见了当年赤壁之战时周郎挥斥方遒的英姿。
\"伯治既非指益州治理,\"刘备不由追问,\"这'安'字究竟作何解?莫非别有深意?\"
诸葛川展颜一笑:\"确如伯父所料。\"
\"您方才所虑乃取蜀后政务,而小侄所言'安'——\"
他忽将语调转为沉凝:\"乃是伐蜀之前的'军心安',更是...\"
\"高枕无忧之'安'!\"
话音方落,不仅刘备神情怔忡,连庞统亦露出思索之色:\"小川儿之意莫不是...\"
\"难道我们在伐蜀之前,还得先和北边的曹军干一场?\"
\"并非叔父有意抬高敌人,实在是镇守襄阳的文聘、曹仁都不是好对付的。\"
\"此二人最擅防守,若想攻取必付出惨重代价。\"
诸葛亮虽不像庞统那样直接质疑诸葛川,却也轻声劝道:
\"伯治,用兵之道需三思。\"
说罢便不再多言。
诸葛川听罢再次摇头:
\"非也!\"
\"父亲、庞叔父容禀,我说的军谋并非要在襄阳与文聘、曹仁交战。\"
\"而是......\"
他将手臂高高抬起指向北方:
\"要在更北面。\"
\"今年秋天在关中司隶一带,甚至直抵长安城下与曹操决战!\"
在北方长安城下决战?
刘备听到这番惊人之语,几乎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这位侄儿当真敢想。
若说在襄阳与文聘、曹仁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