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也收拾好摊开的帛书卷轴,好奇地凑过来想听主公会给诸葛川取什么表字。
刘备环视三人,陷入深思。
只见他神色之郑重,竟比先前对张松许下\"君不负备,备必不负君\"的诺言时更为肃穆。
这份慎重在诸葛川看来实属正常。
古人对名与字的讲究可谓极深。
不论取名还是取字,都有特定的规矩与内涵。
民间素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说法。
简而言之:名用于区分个体,字则彰显品德。
二者功能各异,但又相辅相成。
譬如他今日见过的张将军。
\"张飞\"之\"飞\"为名,\"翼德\"为字,正是对\"飞\"的诠释——振翅翱翔之德。
再如唐代诗豪白居易,表字乐天。
\"居易\"是因,\"乐天\"为果——唯安居方能乐天知命。
亦有仿效古人的表字,如\"士则思贤师亮\"等。
还有寄寓长辈期许的,如祈愿康健的\"温叟\",祝福平安的\"乐安\"等。
最为常见的当属以伯仲叔季排行配单字的表字形制。
刘备突然拍案而起,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贤侄名为川儿,川儿者,超凡脱俗之人也!\"
\"可为致!\"
\"然'致'字隐含避世之意,非我所愿。\"
\"故取其谐音——治!\"
\"取其奋发有为之意。\"
他目光灼灼地望向两兄弟:\"汝为孔明长子,当称伯。\"
\"因此!\"
\"吾为汝取字......伯治如何?\"
\"诸葛伯治,今后便是汝之表字。\"
刘备字字铿锵,既确立了诸葛川长子身份,更寄托了对他的殷切期望。
这一刻,诸葛川心潮澎湃。
伯治!
这就是我在这个时代的名字吗?
感觉......
甚好!!!
他毫不犹豫地向刘备郑重行礼:\"伯治谢伯父赐字!\"
随即又向诸葛亮和庞统恭敬行礼:
\"伯治拜见父亲!\"
\"伯治拜见叔父。\"
月光如水,庭院静谧。
三人看着自称\"伯治\"的少年,赞许地点头。
赐字插曲过后,刘备正色问道:
\"诸位如何看待今日之事?\"
刘备送别张松后并未返回歇息,而是特意折返,自有其深意。
庞统率先开口谏言:
\"主公,此乃天赐良机!\"
\"待张松返益州向刘璋求援后...\"
\"我军可效法晋献公假途伐虢之计。\"
这番话意图昭然——明为讨伐张鲁,实则谋取益州。虽失仁义,却是最迅捷之法。
即便诸葛川身为穿越者,内心亦认同此策。他更想起史书所载:刘备入川时,刘璋曾亲赴涪城犒军。若当时刘备果决行事,本可效仿鸿门宴一举擒获刘璋众人。可惜当年庞统再三进言,仍因主公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
诸葛川观察刘备神色,果见其听闻庞统激进之策后眉头紧锁。
\"孔明以为如何?\"
刘备未置可否,转而询问沉默的诸葛亮。
诸葛亮暗自叹息。相处日久,他深知主公又陷入妇人之仁。其实他内心更赞同庞统速取西川之策——成王败寇,本就是霸业常态。但既然主公垂询,只得答道:
\"禀主公!\"
\"照在下看来,主公大可率军助刘璋平定张鲁之乱,待此事了结,声望遍及西蜀之际...\"
\"那时刘璋必会心生猜忌,做出不义之举。\"
\"既是他先负主公,主公便可后发制人。\"
\"加之张松、孟达等人在内接应,只要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夺取益州易如反掌。\"
诸葛亮提出了另一番见解。
虽是有些欲盖弥彰之嫌,倒也勉强保全了刘备的仁德之名。
对此诸葛川虽不甚认同,却也觉得无伤大雅。
若一切顺利,按此计行事确有六七分胜算。
然。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最终事态发展并不顺遂。
张松密谋败露,刘璋抢先对刘备用兵。
这才有了后来庞统命丧落凤坡,诸葛亮赵云火速驰援之事。
但令诸葛川意外的是,刘备对这个提议仍未表态,始终作沉思状。
起初他颇为不解,以为是主公在权衡得失。
直到他注意到庞统平静表情下暗藏的紧张,才恍然大悟——刘备并非犹豫不决,而是顾及庞统感受。
这就是汉昭烈的驭下之道么?
诸葛川不由会心一笑。
恰在此时,耳畔传来刘备的声音:
\"伯治!\"
\"你如何看待令尊与士元二人的建议?\"
此言一出,诸葛亮与庞统的目光齐刷刷落在诸葛川身上。
庞统眼中更是暗含期待。
而这位少年当事人此刻却满心惊诧。
他万没想到。
刘备竟会让他这个弱冠少年参与军国大事,征询取蜀之策。
【
夜色如墨,灯芯在油盏中摇曳,偶尔迸出几 ** 星。
房内气息凝滞。
刘备、诸葛亮、庞统三人的目光,同时落在那个锋芒乍现的少年身上。
此刻的诸葛川褪去了白日的温雅持重,眉宇间尽是锐气。他迎着众人视线,朗声道:\"父亲与庞叔父之策,侄儿以为俱非上选!\"
短暂的沉默。
刘备捻须轻笑:\"好个'俱非上选'!\"
\"伯治但说无妨,\"他眼中闪过追忆之色,\"纵使惊世骇俗,我与汝父、汝叔父亦不会以言罪人。\"
诸葛川当即拱手:
\"庞叔父谋取益州之策失之急进——\"
\"刘璋虽暗弱,非愚钝之人。若见皇叔闻讯即亲率大军入蜀,安能不生戒心?\"
(
这里是用不同表达方式
——————————————————————————————————
\"况且刘璋麾下并非没有能人谋士,即便不受重用,依然可能建议刘璋对您有所防备。\"
\"因此,\"
\"容我冒昧直言:\"
\"在伯父未以实际行动向刘璋证明荆州军确实只为讨伐张鲁之前,他对您的猜忌无论如何都会存在。\"
\"更甚者,\"
\"荆州军入蜀途中,极可能受到益州军队的全程监视。\"
\"如此看来,庞叔父之计若成尚可,倘若失败......\"
\"我等性命便全系于他人之手。\"
\"数万荆州将士葬身蜀地险峻群山之间,也并非没有可能。\"
诸葛川刻意回避了刘璋将来会在涪城犒军之事。
这太过遥远。
排除这个偶然因素后,诸葛川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
连庞统听完都陷入沉默。
他意识到自己只考虑了荆州立场,却忽略了益州方面的反应。
以他的才智也不敢断言刘璋暗弱就意味着其谋士都无能。
虽然不愿承认,但庞统内心已被这番话说服。
只是他生性倔强......
最终选择了沉默。
诸葛川察觉到庞统的反应,
适时地停止了劝说。
他本就不是要说服刘备,只要点醒庞统这个\"激进源头\"便已达到目的。
随后,
诸葛川将目光转向诸葛亮:
\"父亲之计,太过迟缓!\"
\"迟缓最易横生枝节。\"
\"从荆州入蜀,再讨伐张鲁,最后联合张松谋取益州,这期间变数实在太多。\"
\"任何变数都可能导致全局溃败。\"
诸葛川目光深邃地望向刘备:\"明君不涉险境。即便伯父征战二十载无畏生死,但昔日无立锥之地与今坐拥荆州基业岂可同日而语?行事更需三思。\"
他转向诸葛亮轻声道:\"父亲以为如何?\"
被幼子点醒的诸葛亮想起谋蜀生变的可怕后果,背脊发凉,长叹道:\"确是我思虑不周。主公安危重逾千钧,不该亲赴险境。\"
刘备见两位谋士皆被少年说服,蓦然想起曹操当年感慨——此刻他心中唯有一念:生子当如诸葛川。强忍收其为义子的冲动,他展颜笑道:\"伯治可有良策?\"
(
关于赵云、魏延、庞统作为叔父的设定,我会保持原样。主角称赵云为伯父,主要是担心\"伯父\"这个称呼会让赵云显老,与大家心目中那个英姿勃发的白袍将军形象不符。
至于魏延、庞统、张松的年龄,暂且设定为比诸葛亮小一些。
虽然历史上庞统比诸葛亮大两岁,但根据本书中庞统狂放不羁、经常打趣主角的性格,称他为叔父更为合适。魏延的具体出生年份不详,但从他将关羽视为偶像来看,年龄应该不超过诸葛亮,可以算作刘备阵营的青年将领。
张松能跟年轻的**、孟达私交甚笃,想必年纪也不大。我怀疑电视剧里把张松演老了,或者是因为长相问题显得年纪大?
\"计将安出!\"
听到刘备这句话,诸葛川嘴角微扬。
\"刘伯父,侄儿已在此恭候多时了!\"
他心中默念着,等的就是刘备这声询问。眼眸中顿时迸发出锐利的光芒,让刘备不禁为之惊讶。
刘备暗自思忖:\"这位侄儿莫非真有妙计?\"
想到此处,刘备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先前诸葛川的种种表现,已让他不知不觉间不再将其视作普通少年,而是如同与智者交谈般对待。
不仅刘备如此,诸葛亮和庞统此刻也神情肃穆。
他们和刘备一样,都想知道否定了他们方案的诸葛川,会提出怎样不同凡响的建议。
在三人注视下,诸葛川轻启双唇:
\"借兵!!!\"
\"借兵?!\"庞统率先出声,语气中充满惊诧与疑惑。
\"怎么个借法?\"刘备紧接着问道。
诸葛亮则沉默不语,听完这两个字后便陷入沉思。
三人截然不同的反应,恰好展现了他们迥异的性格。
但此刻诸葛川无暇顾及这些,而是再次加重语气重复道:
\"借兵!\"
\"正是借将之法!!!\"
\"倘若刘季玉被张子乔说动,欲请玄德公出兵讨伐张鲁,叔父不妨先做推辞之态。然则回绝之时,需得留三分余地。\"
\"切记,切记...\"诸葛伯治意味深长地提醒,\"话不可说绝。\"
\"譬如表明虽有心相助,奈何曹操犯境,荆州危急,实在分身乏术。\"
\"然则即便处境艰难...\"
\"叔父亦可言明念在同宗情谊,必当遣一员虎将驰援益州,以尽汉室宗亲之责。\"
\"至于这员虎将人选?\"
\"小侄斗胆以为,关将军最为合适。\"
\"其一,威名显赫。\"
\"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天下谁人不识君?\"
\"更何况...\"
\"彼乃叔父结义兄弟,更能代表叔父诚意。\"
\"若刘季玉闻听叔父临危援手,岂能不心生感激?\"
\"纵使不起感激之意,亦当减轻戒心!\"
自然。
诸葛伯治尚有未尽之言。
他意在调离关羽,避免日后荆州之失。
若非如此,如何能让常山赵子龙坐镇荆州?
\"云长?\"
刘备未料诸葛伯治竟会举荐关羽代己出征。
他颔首赞同:\"以云长之勇,配以士元或孔明为辅,区区张鲁确不足虑。\"
非是刘备自傲,实是未曾将张鲁放在眼中。
但见。
刘备并未打断诸葛伯治,抬手示意其继续。
他想看看。
这位语带玄机的侄儿,还有何等谋划。
\"伯治,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