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的春阳刚晒化残雪,驿道上就传来车轮碾沙的声响——带桑苗来的中原商人老吴,正牵着驮满桑苗的骆驼往棉田走,身后跟着个挎竹篮的蚕农阿嫂:“这桑苗怕干怕沙,得先找潮土栽!”
阿石立刻领着人往巢底部附近的洼地去:“这里挨着水洞,土润!”可洼地沙质松,桑苗一栽就倒。沙筑部落的阿筑立刻搬来碎崖石,围着桑苗砌起矮石圈:“这样能固土,还能聚水!”巢底部的阿巢则往土里浇了稀释的腐菌液:“这液能让桑根扎得深,抗风沙!”
桑苗刚冒新叶,就遇了干热风,叶子蔫得打卷。风蚀谷的族人在桑田外围设了环形风柱,裹着光核暖光:“风柱能挡热风,还能往田里吹潮气!”阿药每天清晨去采桑,把带露的桑叶堆在藤筐里:“桑叶鲜,以后养蚕才好!”
等桑苗长到一人高,阿嫂开始教大家养蚕。蚕卵孵出的小蚕娇弱,一沾干土就死。西域部落的人立刻送来羊毛毡,铺在蚕匾里:“毡子软,还能保潮!”老吴则教大家搭“蚕室温棚”,棚顶盖着亚麻布(去年织的),既能透光,又能挡霜气。林砚还在棚里挂了小光核灯,夜里暖光照着,蚕吃桑叶更勤了。
可养到三龄蚕时,不少蚕开始吐黄水。阿药蹲在蚕匾旁,闻了闻桑叶:“是桑叶上沾了沙虫粪!”他立刻调了菌粉水,和阿嫂一起给桑叶消毒;沙狼部的阿狼则在桑田边挖了防虫沟,沟里撒了盐晶粉:“沙虫怕盐,爬不过来!”
蚕上山结茧时,桑田旁的缫丝坊也搭好了。阿嫂教姑娘们缫丝:“锅里水温要刚好,太烫丝会断!”阿筑用崖心石做了缫丝锅,底下烧的是沙打旺秸秆(晒干的),火温稳;西域部落的人则带来了纺丝车,把缫好的丝纺成细纱。
初夏时,第一批蚕茧缫出了雪白的蚕丝。姑娘们用蚕丝混着亚麻纱,织出了带花纹的绸布——有的印着沙棘花(阿药画的),有的绣着驼铃纹(商队的标志)。老吴看着绸布,眼睛发亮:“这绸又软又挺,中原都少见!”
商队来收绸布时,林砚递过一匹绸:“送你们!下次来,带点茶树籽呗?听说茶叶能解腻,配咱们的盐晶粥正好!”商队首领接过绸,立刻应下:“一定带!这绸我们要卖到西域去,让大家都知道戈壁能养蚕!”
月魂蛊幼虫驮着小块绸布,跟着商队飞了一段,光核暖光落在绸上,丝光更亮了。阿嫂要回中原时,把蚕种和缫丝工具留给了阿药:“明年桑更旺,蚕会更多!”
桑田旁立了块新石碑,刻着“桑共生”,下面列着十方部落、老吴、阿嫂、西域部落的标志。苏清寒摸着绸布上的沙棘花,对林砚说:“从沙棘苗到蚕丝绸,咱们的共生,越来越细,也越来越密了。”林砚望向驿道,远处又有驼铃响——这次来的,是带茶树籽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