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要对付南唐了,但着实没有理由。对其他割据政权,借口还好找一点儿,但李煜那么听话懂事,逢年过节都会来孝敬,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要想像以前那样有理有据、名正言顺的出兵可就难了。
但此时早已非彼时,除了宿敌北汉,全国割据政权只剩下了东南一隅,赵匡胤已经不再需要找足理由才能出兵,非得做模样给其他国家看了。
开宝七年(974年)七月,赵匡胤遣使到南唐颁旨,说冬至快到了,大宋要在开封祭祀天地,李煜你也要来开封一起祭祀。李煜哪里敢去,立即上表说:“有病在身,不能前往,请陛下恕罪,只能派大臣代表自己去祭祀。”
赵匡胤大怒,以李煜“倔强不朝”为名,下令征发各路大军,准备攻打南唐。我们很容易看得出来,和以往相比,这次找的理由是相当的牵强随意。
唐军紧急备战,李煜四处调集大军设置防线,一部水军屯守长江,负责正面防御;一部陆军驻守金陵,作为机动部队。
李煜还是有点底气的,南唐强在水军,只要依据长江天堑,让宋朝陆军大部队过不了江,唐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毕竟宋朝水军的运力有限,不用担心他们送小股的陆军上岸,那样的话,不等这些宋军成气候,就会被闻讯而来的唐军围而歼之。
南唐的水军有多强呢?足足有二十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巨船。
这些大船使用了世界领先的水密隔舱技术,这种构造欧洲八百年后才开始使用;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钉接榫合法造船,这时西方还在普遍采用皮条绳索捆绑船板。那这样的船能有多大呢?据说南唐曾经造过一艘载重量一万石的巨船,折算成排水量应该在1000吨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一艘巡洋舰或者远洋货轮,能载上两千人,光船工就需要百余人,简直就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小城。
唐军中,建造最多的是一些能载两三百人的大船,共有七百多条,这在内河航道里就属于是巨无霸一样的存在了。1960年的时候,江苏如皋曾经出土过那个时候的一艘大船,船型两头略高中间略低,主要靠风帆作为动力,两侧有伸出去的船桨,光划桨的水手位就有五十多个。这些船只质量是相当的好,据说后来宋军缴获后,抗金的时候还在使用。
反观宋军,水军只有四万多人,而且都是些只能装五六十人的小船,大小还非常的参差不齐,看起来肯定是没有唐军有牌面。
开宝九年九月(976年),赵匡胤征集了水陆军十万,由江陵沿长江东进,征伐南唐;另任吴越王钱俶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悄悄北上进军。
而就在选谁当主帅的问题上,赵匡胤却犯了难。
攻打南唐这个庞然大物,是和南汉、后蜀这些较弱小的地方不一样的,主帅必须是个拥有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战略”高手,这个人能从高纬度的视角,让每一步谋划都环环相扣,一点点谋篇布置好一盘大型战争的棋局。
赵匡胤的眼光是独到的,他最终选定的人是曹彬。
和潘美、王审琦这帮人的野路子不一样,曹彬是正儿八经的出身将门,从他祖父开始就都是后汉、后周最知名的将领,曹彬从小就接受的就是最全面的军事理论教育。
宋朝建立后,曹彬就一直得到重用,比如在攻打北汉的时候任左神武将军、征讨后蜀时担任东路军的都监,赵匡胤就是在他的点滴表现中发现了这个运筹帷幄、逻辑缜密的军事人才,并一点点地擢拔着他。
对于让他当主帅,很多人还是说三道四的,说他过于文雅,没有承担过独挑大梁的重任,肯定不能杀伐决断地做事情。然而,事实将证明赵匡胤识人之准,而南唐之战也将成就曹彬的“战略”名将的威名。
摆在曹彬面前的有两个大大的难题,怎么突破南唐强大水军的铜墙铁壁打到江对岸去?怎么以较弱的宋朝水军打败强大的南唐水军?好,那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位大宋名将的高超战略和完美演出,曹彬将祭出几大杀招,让人叹为观止。
曹彬统率主力从长江顺流而下,先是避实就虚,第一站攻击池州。南唐没有想到宋军会袭击这里,丝毫没有防备,宋军突袭斩敌八百余名,顺利攻占了池州,拔除了这个南唐在江边的据点。再于铜陵击败南唐军一部,获得战舰多艘,接着连克芜湖、当涂。
唐军有点懵,这几个地方没有大的长江支流,不适合水军大船深入作战,也都属于山地,不适合陆军继续深入,在他们看来,宋军花费兵力占领这些地方的战略意义并不大。但南唐一边加强戒备,一边连忙调集陆军前去围剿。
宋军主力水军沿长江继续前进,突然逼近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南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采石矶就被曹彬占领。
以南唐统治者的角度看来,现在宋军一系列军事行动的目的就是水军顺江东进,一路直逼金陵,寻找南唐水军决战。于是,南唐水军开始在金陵城外的江面集结,时刻准备接战宋军。哪知道宋军就在采石矶停下不动了,这样异常的举动让南唐军摸不着头绪:你们到底想要干嘛?到底还来不来金陵了。
与此同时,宋军水师和陆军在采石矶完成了会师,曹彬也终于暴露了他的真实目的——搭浮桥送陆军过江。通过几天的抢建,一条延绵几千米,由竹筏、木筏、小船为支撑,再以铺设木板相连的浮桥就横跨在长江之上。
原来在攻唐之前,曹彬就接纳了南唐降将樊若水的采石矶“浮桥过江”计策,并已经在相似水域做了多次实验,确认了此计可行,于是他提前占领池州、铜陵等地,清除掉对岸可能会突袭浮桥搭建的唐军,做好了先期准备。
就在这采石矶,早已准备好的两万多精锐陆军火速奔袭通过了浮桥,上了南岸。曹彬令五千人守卫采石矶南岸,其他主力大军直扑金陵——这就是曹彬的“浮桥过江”一剑穿心的第一个大杀招。
这很让南唐摸不着头脑,这还没反应过来,怎么的你大批陆军就过江了?按道理长江水流湍急,搭建浮桥那是天方夜谭,但采石矶是个和长江其他江段不一样的地方。
笔者曾由芜湖乘船沿江顺流而下,快到钢城马鞍山时,就看见江面上巨石耸立,如同一只浮龟横卧挡住了滚滚长江,让江水一分为二,水流也大幅减缓,这就是着名的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了。在此之前,笔者所见的滔滔江水汹涌澎湃,水中时常还有漩涡;而在这里流水潺潺,水面波光粼粼、明丽如镜,还能看到水牛在岸边吃草,孩童在浅滩嬉戏,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由得让人啧啧称奇,更让人心生感慨:“一千年前有一位名将横刀立马也站在这里,他胸怀万物,能让天时地利皆为我所用,创造了一个军事传奇。”
到了南唐境内的大宋陆军如下山猛虎,一路攻城拔寨拿下唐军在南岸的各个军事据点。同时,悄悄北上的吴越军迅速攻取了远离宋唐交战前线、毫无防备的常州城。
常州位于金陵东面三百多里的大后方,是南唐水军最主要的军粮储备仓,吴越军就此获得粮草八十万斛。这一招背刺着实让南唐感受到了穿心之痛,李煜气急败坏地写文章痛骂钱俶卑鄙小人。
到了这个时候,从采石矶向东的长江两岸都已经被宋军全部占领,南唐十万水军被牢牢锁死在从采石矶向东的长江水面上,根本靠不了岸,严重缺粮缺供给——曹彬的第二个杀招“牢笼战术”终于大功告成。
气归气,但仗还得打,李煜急忙下令郑彦华统率水军十万,杜真率陆军三万,水陆两路大军围攻采石矶的浮桥。
如果能截断浮桥,夺回采石矶,能使南唐境内的宋军失去本土联系,南唐就又能占据主动。一时间,采石矶成为了决定两军胜负的关键要地。
采石矶的水面上,两军水师对峙,下面我们来看看交战双方。南唐水师大船林立、旌旗招展,平时确实战力非凡,但由于长江两岸的各个据点均被宋军攻占,南唐水师已经断粮多日,士兵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个个面黄肌瘦、神情憔悴。但不得不战,郑彦华的水军已经被牢牢锁死,进退不得。
反观宋军只有四万人,但宋军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出战前,曹彬向士兵训话:“对面的唐军已经被我们困在这里饿了四五天了,你们可都是顿顿饱饭,这仗你们要是都打不赢,就没脸回大宋了。”宋军回复“必胜”之声震天。
双方接战后,一支宋军船队立即直直突入唐军,将其一部从唐军主力中切割而出,再使用群狼战术对其围拢厮杀。
只见几船交汇间,宋军船只上一杆杆十几米的长矛刺出,唐军士兵纷纷倒地;越战越勇的宋军甚至使用抓钩拉近敌船后,登船作战。其余唐军赶紧向前援救,但苦于船只太大、士兵力气又不足,只有几艘船堪堪前来,其余船只要么被宋军截住,要么被堵在了后面。
等这一批唐军被解决完毕,只见曹彬旗舰令旗一挥,又是一部唐军被切割而出,就这样反复几个回合后,唐军再无斗志,剩下的船只一哄而散,曹彬下令分头追击。此次采石水战歼灭唐军五万人,缴获船只二百余艘,唐军主将郑彦华也被一并俘获。
紧接着,曹彬再令两万余陆军从采石矶东翼迂回到了南唐陆军的后方。南唐大将杜真一时间腹背受敌,兵败于采石矶。
宋军节节大胜,一步步逼近金陵。曹彬命令宋军攻下金陵周边的溧水(今江苏南京溧水区)、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两城,钱俶带领吴越军顺利攻破了润州,一下子让金陵陷入四周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就是曹彬的“锁死孤城”的第三个杀招。
十一月二十七日凌晨,曹彬下达了全面攻城的命令。此时的金陵城内,已然是人心离散,宋军仅仅用了一天就攻破了城,紧接着又攻破了皇宫,生擒了那个还在“持剑击敌”的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