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破城之前十天,困守的李煜就接到了宋军统帅曹彬的亲笔信,信中言辞恳切地劝降:“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可怜的是全城百姓,如今归降才是上策。”李煜固执地把来信撕得粉碎,好像这样就撕碎了对面的敌人,他命人敲响了上朝的宫钟,然而前来的大臣寥寥无几。
大家都一脸悲戚,李煜却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抽出了长剑,誓要决战到底:“我大唐历经三朝,方得江南之地,岂是那么容易灭国的?”他尽力掩饰着颤抖的双手,看似镇定自若地布置城防。他组织起金陵城里全部的抵抗力量,甚至包括身边的宫女太监,他在拼命,拼命也要抓住这个心爱的南唐。
然而,就在975年的初冬时节的一个清晨,金陵城内宋军突然的杀声震天,震碎了南唐后宫里永不愿醒来的那一个黄粱大梦。看着四周围过来身披铁甲的宋军,李煜颤抖着无奈闭上了眼睛,那一刻,他热泪盈眶,心中充满了不甘与苦涩。
他明白,他的大唐国就在此时灭亡,从此他不再是一国之君,而是他国的俘虏。
寒冷的冬日,江风寒冷刺骨,远处的如血残阳斜挂在天边,映照出这个世界的无尽凄凉。在押送至开封的船上,李煜回眸看了金陵城最后一眼,这里埋着疼爱自己的父母长辈,有他的爱恨情仇,有着许许多多的回忆,但此生再也回不到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想到此处,李煜不禁潸然泪下,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诀别故国的诗词:“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三十年来梦一场,直到国破家亡,李煜才从梦中醒来,才体味到了做俘虏任人宰割的痛苦。在此时的李煜看来,对于保全南唐江山社稷,遗憾的事情、做错的事情、还未弥补的事情都很多很多,梦醒了,国亡了,思量追悔也无济于事了。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赵匡胤在明德门接受亡国之主李煜的投降,李煜穿着素服,向赵匡胤跪拜。赵匡胤是仁慈的,没有杀他,还免去了献国之礼中需要被牵着绳子游行的屈辱环节,但是鉴于他一直不肯投降,赵匡胤就封了他个“违命侯”。
之后,李煜就居住在被安排的府邸,高大的院墙将他彻底与世隔绝,门口两排卫士时刻提醒着他国破家亡、身为俘虏的事实。年复一年,枯燥的日子反反复复,院子里的大槐树随风吱呀呀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悲惨命运。
每当夜深人静时,李煜总是辗转反侧,看着那轮皎洁的月亮,他思念着故国,思念着那些曾经陪伴他走过风雨的亲人、朋友和臣子。
就在这深夜里,他写下了一首后来脍炙人口的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那江南的水乡,那一直陪伴他的亲人、朋友,美好的景色和面庞都一一在他的眼前浮现,他试图伸出手去触摸那些美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享尽了世间富贵、也尝尽了人间疾苦的李煜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因为这首诗,被当时已经当上皇帝的赵光义怀疑他有妄图东山再起之嫌。
就在这一年的七夕节,饮完赵光义赐的毒御酒,南唐后主李煜当天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二岁。
他的后半生一直沉湎在对过去的追忆里,无比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梦回千年,能面对面地见到李煜,我想用一句话劝他:“人生之苦,苦于执着;人生之难,难于放下。”人生在世不称意者十之八九,这世上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执着于一件没有任何可能性的事情,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学会看淡,学会放下,才能远离痛苦和纠结。这人生啊,糊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