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为何外地的女子医馆也收到了送给莫珺和小桂孩子的礼物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温暖的故事。自从小桂怀上莫忧,莫珺便心怀慈悲,给所有女子医馆下达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以小桂的名义,每个月义诊一次。无论贫富贵贱,凡前来求医者,皆可免费诊治,这一善举如同春风化雨,润泽了无数百姓的心田。
而到了莫忧出生的那天,莫珺又宣布,所有女子医馆当天的药费一律八折。满月之时,药费仍是八折;百天之际,依旧是八折优惠。这一连串的善举,如同层层涟漪,荡漾开去,让每一个前来求医的人都感受到了莫家的仁心与厚爱。人们口口相传,皆知这是莫珺为了给儿子积累福报而付出的心意。那些曾经被小桂和莫珺从病痛中拯救出来的人们,更是铭记在心,感恩不尽。
于是,人们纷纷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来表达祝福与感谢。他们将精心准备的礼物送到女子医馆,恳请医馆的姐妹们代为转送,以表达他们对小桂神医和莫珺的敬意与感激。这些礼物汇聚在一起,一车又一车地运往京城莫府,宛如一条条流淌着感恩与祝福的河流,最终汇聚成一片温暖的海洋。
每一车礼物,都承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或许是某个被治愈的病人,用自家种的棉花亲手纺成的布,织成了一件温暖的棉衣;或许是某个匠人,为了表达感激,日夜赶工雕琢出的一件精美的木雕;又或许是某个村妇,用自家养的鸡下的蛋,换来的几尺上好的丝绸。这些礼物或许并不奢华,但每一件都饱含着人们的心血与深情。
莫府收到这些礼物时,子璐、星儿、莫琳和小桂都围坐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打开每一个包裹。她们看着这些朴实无华却又满是心意的礼物,心中满是感动。小桂轻轻抚摸着莫忧的小手,眼中含着泪花,轻声说道:“忧儿,这些都是人们送给你的祝福,你要记得,善良与仁爱,才是我们莫家最珍贵的财富。”
莫珺则在一旁提笔,认真地写下一封封回信,感谢每一位送礼的人。她知道,这些礼物不仅仅是对莫忧的祝福,更是对莫家善行的回应。而莫家,也将继续用他们的医术与仁心,去温暖更多的人,让这份善的循环,永不间断。
一个多月后,在高昌国的一座简陋土屋前,阳光洒在古丽和她的母亲阿依身上。古丽的胯骨病症已经完全治愈,她如今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行走,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母女俩紧紧依偎在一起,手中拿着一封刚刚收到的回信,面前还放着一本崭新的医书和一张面额一百两的银票。
她们并不识得汉文,于是找到了当地女子医馆的姐妹,请求她们帮忙念信。当女子医馆的人轻声读出信中的内容时,古丽和阿依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信中写道,感谢她们赠送的高昌国特产的葡萄干,以及阿依亲手织的布,这些礼物都收到了,而且十分珍贵。信中还提到,得知古丽的胯骨病症已经完全治愈,能够正常走路,小桂和莫珺都非常欣慰。为了表达感谢和关心,她们附赠了一本急救书籍,希望古丽和她的家人能够学习其中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信中还提到,如果古丽对学习急救知识不感兴趣,也可以将这本书转赠给他人。此外,还附赠了一百两银票,希望她们能用这笔钱改善生活,或者资助古丽去学堂读书,开启她的求知之路。
阿依一边听着,一边轻轻抚摸着那封信纸,又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本医书,虽然她并不识字,但那书页上的每一行文字,对她来说都如同珍宝。她又拿起那张银票,泪水模糊了双眼,心中满是感动。小桂和莫珺不仅记得她们,还如此关心古丽的未来,甚至为她的学业操心。
阿依哽咽着对女子医馆的人说道:“她们是真真正正的菩萨心肠啊,我们只是送了一些自家的东西,她们却回报了这么多。这银票足够古丽去学堂读书了,她以后也能像小桂神医和莫珺一样,学到很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古丽也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她虽然年幼,却也感受到了这份沉甸甸的情谊。她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小桂神医和莫珺的期望。
母女俩将信、医书和银票小心收好,她们知道,这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来自远方的温暖与希望。她们相信,这份善缘将会在她们的生活中继续绽放光芒,照亮古丽的未来。
此时,在煤山上一处干净整洁的房子里,一群刚从矿井中出来的工人围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中却满是期待。他们手中拿着小桂神医和莫珺捎回来的信和礼物,这些礼物对他们来说,比任何珍宝都要珍贵。
识字的账房先生坐在中间,手里拿着那封信,声音有些颤抖地念了起来:“诸位工友,谢谢你们亲手制作的矿石雕刻的玩具,我和小桂神医收到你们的礼物,非常开心。信上说你们矿上现在又干净又整洁,喝的水再也没有异味了。我们都替你们开心。附赠一本急救书,希望你们都能学会救命的本领……”
随着账房先生的朗读,屋子里渐渐安静下来。矿工们听着听着,眼眶渐渐湿润了。这些平日里在矿井中摸爬滚打的糙汉子,第一次感受到有人如此重视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中有人为了制作那些矿石雕刻的玩具,熬了几个通宵;有人为了清理矿井的污水,差点受了伤。可他们从未想过,这些微不足道的努力,会换来如此温暖的回应。
一个身材魁梧的矿工抹了抹眼泪,声音有些哽咽地说:“他们这群穷苦的糙汉子,第一次觉得有人这么重视我们,关心我们……”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人打断了:“小桂神医她们真是好人啊!菩萨啊!”周围的人纷纷点头,有人甚至跪了下来,向着京城的方向磕了几个头,嘴里念叨着:“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屋子里的气氛变得庄重而温暖。矿工们小心翼翼地接过那本急救书,虽然大多数人不识字,但他们知道,这本书里藏着救命的智慧。他们决定,等矿上识字的人教他们,一定要学会里面的内容,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身边的兄弟。
账房先生看着这些质朴的工友们,心中也满是感慨。他知道,这些礼物和信件不仅仅是对他们的感谢,更是对他们生活的尊重和关怀。小桂神医和莫珺的善举,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些矿工们灰暗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希望。
屋外,夕阳的余晖洒在煤山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屋内,矿工们的笑声和感激的话语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善良与感恩的传奇故事。
在藏地的一所古老寺庙前,刚刚虔诚叩拜过菩萨的藏族首领赞普,口中轻声念叨着:“多吉和格桑这两个孩子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又有好久没收到他们的消息了。希望菩萨保佑他们。”他的目光望向远方,眼中满是牵挂与期盼。
就在这时,远处尘土飞扬,老藏医索朗大叔骑着一匹骏马飞奔而来。索朗大叔的脸上带着急切与兴奋,远远地就高声喊道:“赞普,有京城的来信了!还有礼物!”他飞身下马,勒停坐骑,将一个灰扑扑的包袱递到赞普手中。赞普的脸上瞬间绽开了笑容,仿佛菩萨真的听到了他的祈求,他连声道:“刚刚求过菩萨,就收到信了。真好,感谢菩萨。”
二人也不嫌弃,就在寺庙门口找了个台阶坐下,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袱。包袱里有一本书,还有三个信封。两个信封上写着藏文,一封是巴桑写给父亲索朗的,另一封是多吉和格桑写给父亲赞普的。还有一封用汉字写成的信,是莫珺和小桂写给赞普的,旁边附有藏文翻译。
赞普先拆开了那封带藏文翻译的汉字信。信中先是感谢他们送来的珍贵雪莲和牦牛肉干,接着详细汇报了格桑和多吉的学习情况。信中提到,多吉的医术和管理能力都非常出色,武功在同龄孩子中更是出类拔萃。信中还附有朗杰和桑杰画的几幅孩子们最近的肖像。赞普和索朗看着画像,看到孩子们都长高了,长壮实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着,赞普拆开了格桑和多吉写给他的信。信写得简单质朴,孩子们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同时也提到,跟着小桂神医和莫珺师父,他们每天都学到很多知识和本领。到了京城的女子医馆,他们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信中还安慰赞普不用担心,他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等学成归来,把藏医发扬光大。
索朗也拆开了巴桑的信,信的内容与格桑和多吉的信差不多。看着儿子的笔迹越来越工整,索朗忍不住颤抖着手去抚摸画像上的儿子,感叹道:“我儿子长高了,长大了!”他的眼中满是骄傲与感动。
其他几人的信都夹在巴桑的信里,准备等回部落后再带给他们的家人。赞普和索朗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心中满是温暖与希望。他们起身,跨上马背,赶回部落,迫不及待地要把孩子们的信带给家人们,分享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亲情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