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桂和莫珺领着一群徒弟,沿着宽阔的官道疾驰而去。他们手中紧握着缰绳,不时地挥动马鞭,催促着马匹加快步伐。车轮滚滚,马蹄声响彻道路,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急切归家的心情。
按照平日里的行程,从这里到京城通常需要六七日的时间。然而,由于他们一路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竟然只用了四五日便已抵达一处寺庙前。远远望去,只见山门上高悬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用苍劲有力的大字写着“云居寺”三个大字。
莫珺见状,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转头对众人说道:“看,到了云居寺,就意味着我们离家已经不远啦!”众人闻言,也都纷纷松了一口气,原本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
此时,太阳已经高悬在天空,接近晌午时分。经过连续几天的奔波,无论是人还是马匹,都早已疲惫不堪。大家稍作商议后,决定在云居寺稍作停留,享用一顿斋饭,稍事歇息一个时辰,待恢复些许体力后再继续前行。
云居寺依山而建,五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天王殿、毗卢殿、大悲殿层层递升,院中9棵千年古柏见证岁月流转,其中“龙凤柏”枝干虬结如祥云。
多吉好奇地看着这些殿堂和古柏,问:“师父,这云居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莫珺主动介绍起来。“相传百年前的王朝,有两次皇帝主导的、全国性的灭佛运动。佛教资产被查封没收、僧侣被遣散,最重要的是佛家经典被焚毁。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和尚静琬法师居安思危,为了预防可能的法难再次降临,决心把佛经刻在石头上,掩藏在深山之中。静琬和尚开启了京西白带山千年刻经运动的序幕,一共是六个朝代,和尚和善男信女们在此刻经不缀,最终留下了规模巨大的石经。如今集中收藏的历代石经有块左右,山上还固定有4000多块石经。白带山因此改名为“石经山”,而在山脚的寺庙,就是云居寺。”
多吉和其他徒弟们听了都直咋舌,“这里的和尚们可真是厉害!居然雕刻了这么多石经。书籍是纸质的,时间久了容易腐坏,被虫蛀损毁。而刻在石板上的经文,则可以传承千年不坏。”他们望着那一块块石板,眼中满是敬意与惊叹。
他们在各个大殿上虔诚地跪拜,双手合十,口中轻声念诵着佛号。他们不仅仅是向佛祖祈福,更是向当年刻经的所有和尚和善男信女们致敬。那些僧侣们或许早已化作尘土,但他们的心血却凝结在这石板之上,成为永恒的传承。
走出大殿,踏入寺院的院子,阳光洒在那一块块石板上,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石板上清晰雕刻的经文,如同岁月的印记,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多吉忍不住抬起手,轻轻抚摸过去。每一笔每一划都苍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字的大小都均匀一致,排列整齐,如同天成。可见这些人在刻经的时候,是极为专注的。他们或许在刻下每一个字时,都怀着对佛法的虔诚与敬畏,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其中。
每一面石板上的经文都如同雕版印出来的书一般,规整,干净,一丝不苟,令人赏心悦目。多吉心中不禁想到,这些石经不仅是为了保存佛法,更是为了传承佛法。它们如同一座座灯塔,在岁月的长河中照亮后人的道路。如此,看到这经文的后人,应该也会对佛法产生出崇敬之意,进而深入修行,领悟佛法的真谛。
其他徒弟们也纷纷围过来,他们眼中闪烁着对佛法的向往与对先辈的敬仰。他们低声讨论着石经的奥妙,仿佛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这些石经不仅传承了佛法,更激发了后人对佛法的热爱与追求。
莫珺一进寺庙就找到寺庙的客堂捐了不少的香油钱,又提出要吃一顿斋饭,那些和尚自然没有不允的。有小和尚带着他们在寺内各处观看,到半山腰一处有汉白玉的栏杆的山洞前,小和尚指着洞口说,“这里是我们云居寺的藏经洞,还有很多很多的石经都藏在这山洞里。各位施主要进去观看吗?”
“看,怎么不看?我们好不容易来一趟,自然都要看的!”莫三在一旁回答。徒弟们自然都是连连点头。那小和尚一伸手,“各位施主请随我来。”进了山洞就点起了灯笼。昏黄的灯光下,格桑和哥哥多吉,还有其他徒弟们看到这山洞居然是如此的深邃而神秘。
山洞的入口处,汉白玉栏杆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洞口上方,刻着几个古朴的大字:“宝藏”。小和尚解释道:“这是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寓意着这里藏着无尽的宝藏。”
他们缓缓走进山洞,洞内凉意袭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洞壁上,一块块石经板整齐地排列着,每一面石板都像是历史的见证。多吉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那石板上的经文,每一笔每一划都苍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这些石经,都是先辈们用尽心血刻下的。”小和尚的声音在洞内回响,“历经六个朝代,无数的僧侣和善男信女们在这里刻经,只为将佛法传承下去。”
格桑看着这些石经,心中涌起一股敬意。她想象着那些僧侣们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刻下这些经文,心中充满了对佛法的虔诚。多吉则在一旁低声念诵着经文,仿佛在与先辈们对话。
他们继续往洞内走去,灯光所及之处,石经板上的佛像栩栩如生。四根八棱石柱支撑着洞顶,柱上雕刻的佛像更是精美绝伦。多吉指着其中一根石柱说道:“这便是千佛柱,每一面都刻有无数的佛像,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小和尚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这雷音洞是最大的藏经洞,洞内宽广如殿,可以容纳数十人。这里不仅是藏经之所,也是先辈们修行的地方。”
莫珺站在洞口,望着这深邃的山洞,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这些石经不仅是佛法的传承,更是历史的见证。她低声对多吉说道:“哥哥,我们能来到这里,真是三生有幸。”
多吉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是啊,这些石经是我们修行的指引,也是我们心灵的寄托。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多学习一些佛法。”
小和尚见他们意犹未尽,便说道:“各位施主,这山洞里还有很多石经,若是有缘,不妨多停留片刻,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
小桂和多吉他们细细品味了几块石板的经文,就听到“咕噜噜”“咕噜噜”一阵饥肠辘辘的声音,从徒弟们身上传出来,此起彼伏。多吉忍不住笑了笑,轻声说道:“看来大家的肚子也想听经文了。”众徒弟们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纷纷点头。
“大家都饿了吧?小师傅,请带我们去斋堂用斋可以吗?”小桂礼貌地双手合十,恭敬地问着小和尚。
那小和尚微笑还礼,然后伸手指引,“各位施主请随贫僧来这边。”说着带着他们走出了昏暗的山洞。出了山洞,小和尚还默默地清点了一下人数。看到人都齐了,他才领着一行人来到他们寺庙的斋堂里。
斋堂宽敞明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小和尚领着众人来到斋堂的门口,示意他们先净手。斋堂外的水缸里,清水潺潺,众人依次洗净双手,心中也多了几分宁静。
净手完毕,小和尚带着众人走进斋堂。斋堂正中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像,面容慈悲,仿佛在注视着众人。小桂和多吉带头,众人依次对着菩萨跪拜行礼,口中轻声念诵佛号,祈求菩萨保佑。
礼毕,小和尚领着众人来到座位上坐下。斋堂的桌椅都是木质的,古朴而庄重。小桂环顾四周,看到斋堂的墙壁上挂着几幅佛画,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佛法的奥妙。
不一会儿,几位僧人端着托盘走了进来,托盘上摆满了斋饭。斋饭简单而素净,有白米饭、青菜、豆腐和几样素菜。小桂和多吉等人再次双手合十,感恩佛菩萨赠予的斋饭,然后纷纷拿起碗筷,开始用斋。
小桂尝了一口青菜,觉得味道清淡而鲜美,心中不禁感慨:“这斋饭虽简单,却也别有一番滋味。”莫珺则微微一笑,说道:“佛法讲究的是内心的清净,这斋饭虽简单,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本真。”
众人一边用斋,一边低声交谈,气氛温馨而宁静。小和尚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众人,眼中满是慈悲与和善。
用斋完毕,小桂和多吉等人纷纷起身,向小和尚致谢。小桂说道:“多谢小师傅款待,这斋饭让我们感受到了佛法的慈悲与宁静。”
小和尚微微一笑,合十回礼:“施主客气了,能为各位施主尽一份心意,也是贫僧的荣幸。”
众人离开斋堂,心中充满了对佛法的敬意和对生活的感悟。小桂回头望了一眼斋堂,心中默默许下了一个愿望:“愿佛法常伴我们左右,指引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