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午后,皇宫偏殿。诸葛亮将日间在神农院所见详述于刘禅。
案上铺开着浦元绘制的弩机结构图与马钧的水转连弩草图。
刘禅原本斜倚在案前,听着诸葛亮叙述,眼神逐渐亮了起来。他不自觉地直起身子,手指轻轻抚过那些精细的图样,仿佛能触摸到其中跃动的巧思。
“妙极!”他忽然击案赞叹,眼中闪着近乎孩童般的光彩,“浦卿之巧思,马卿之革新,果不负朕创立神农院之初心!”
他语速渐快,笑意盈然,“昔日朕坚持要设此院,便是深信集天下才智者,必能兴我大汉之实学、强我国本——今日所见,更印证此念不虚!”
然而话至此处,他声音微微一顿,笑意稍敛,目光转向殿外远天,眉间渐渐凝起一丝牵挂。
“若此时……”他轻声道,“若孝起能携占城稻与棉种归来,则神农院所能为者,将不止于兵械之利,更可解我军民温饱之需……不知他如今,行至何处了?”
诸葛亮宽慰道:“陛下宽心,孝起沉稳机警,必不辱使命。眼前军工之利,亦是护国安邦之亟需。况神农院所制改良之农具,如曲辕犁等,已令百姓获益良多,此亦是不世之功。”
刘禅颔首,思绪不禁飘回今春所见——田间地头,新式的曲辕犁轻便省力,深耕快行,百姓欢声雷动,皆言“一犁可省二人之力、一牛之耗”。
省下的劳力畜力转而投入开荒,董允推行“限荒令”雷厉风行,如今荒地日增,竟渐显地广人稀之势。朝廷对此慷慨推恩,新垦之地赋税大减,民力踊跃,生机勃勃。
他收回远思,心神重回案上图卷。并未沉湎于兵器之利,反而一眼洞见关键: “相父,浦元将这‘标准化’、‘模块化’落实得如此彻底,实出朕意料之外。昔日朕倡此议时,尚存诸多顾虑,而今观之,竟是点睛之笔!”
他目视图纸,眼中如有明焰: “此非一弩一机之改进,实乃治国强军之大道!昔年秦能一统,其兵器制式已初现规范。今我大汉若将此理念推及全军械具、乃至农器量具,则天下物资调运、后勤补给、器械修缮之效,必将焕然一新——此乃体系革新,远胜孤器之利。”
言至于此,他语气转沉,已透出超越年龄的凝重: “然欲行此法,所遇之阻,恐不亚于一场硬仗。旧制工匠之利益、积习,皆需步步权衡。莫若先集全力推行于军工及官营作坊,立为典范,厚赏功臣。待成效卓着,人心皆见其便,再渐次推之四海,方为稳妥。”
诸葛亮闻言,眼中浮现出欣慰与赞许的光芒,他捋须颔首道:
“陛下圣明!此‘标准化’、‘模块化’之法,其深远影响,老臣与浦元等亦曾推演揣摩。”
“然陛下今日不仅一语道破其‘体系之力’的本质,更思及推行之策、潜在之阻,统筹全局,步步务实。此非仅工巧之变,实为治国大道。”
他神色一肃,继而恳切言道:“陛下所虑工匠体系、利益格局之阻力,正是此事成败关键。既陛下已有圣断,臣即刻督促工曹,依此方略拟定详规,先在官制军器、农具中力行其法,立为典范,以实效服众,再图广布天下。”
刘禅颔首受赞,目光却不由从那标准化的弩机图样移向旁边另一卷草图。
他话锋一转,饶有兴致地问道:“标准化一事,便依此策循序渐进。至于马德衡(马钧)那水转连弩……”
他伸手指向那结构精巧复杂的图纸,“其巧思可谓夺天工之妙,化水力为兵势。若真能成功,必成我大汉边防之重器,一机可当百夫之劳,省下之兵力甚为可观。然……”
他微微蹙眉,沉吟道:“观其结构如此繁复,对工匠之技艺、材质之要求,必然极高。恐非眼下所能大规模量产。”
他抬头看向诸葛亮,神色恳切:“相父,可否传朕之意于德衡:此物当先求精,不必求多。”
“可先试制数台,置于剑阁、阳平关等临水要害之地,经实战校验,不断改良。待工艺成熟、用材成本得以控制之后,再徐徐图之,推广于各处关隘。”
“当前之要务,”刘禅语气沉稳,重回务实之策,“仍须以提升三弓床弩、劲弩、环首刀、陌刀等现有军械之产量与品质为优先。断不可因追求长远之利器,而耽搁眼下之战备。”
他手指重点草图上精密啮合的齿轮部位,补充道:“尤其此类核心机件,须选用上等精铁,千锤百炼,消尽内潜之瑕,否则高速运转之际,崩损殆不可免。
此外,”他思虑周详,续道:“若逢枯水之季,或水流缓滞无力之时,须备有人力或畜力驱动之备用方案,方不致临敌失机。”
“陛下所虑周详,实为圣虑深远、明见万里!”
诸葛亮心中甚慰,刘禅已能明晰分辨技器之超前与实务之缓急,并做出明智的权衡。
“陛下于制器之道竟有如此洞察,臣欣慰不已。所提核心构件之选材与备用之策,确为实战成败之所系。”
“臣谨遵圣意,即日便依此方略施行。”
此时,侍立于侧的董允(休昭)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丞相。格物司近日自各郡县官学及民间匠坊中,遴选得一批通算术、工机巧的寒门子弟。彼等皆善运算、精于绘图,可令其参与标准化法式之制定、尺寸核验及工艺流程优化诸务。既可磨砺新才,亦能助推事功。”
刘禅听罢,欣然颔首:“准奏。此事便由休昭你协同浦元、蒋琬、费祎共同办理。务使格物司名副其实,为国蓄养实学之才。昭告诸生:此处不论门第,唯以才学与成效为凭!”
次日,刘禅竟轻车简从,亲临神农院。天子突然驾临,令浦元、马钧及一众工匠措手不及,慌忙迎驾,心中惴惴又倍感荣耀。
刘禅却神色温和,抬手虚扶,含笑道:“朕听闻卿等处有新进之益,心甚念之,特来一观。诸卿不必拘礼,各安其位,一如平日便是。”
在诸葛亮陪同下,刘禅仔细查看了那些锃亮、可互换的弩机部件,甚至亲手拿起一个掂量,感受其恰到好处的重心和冰凉的触感,询问材质与耐久。
他又在马钧略显紧张却兴奋的结巴讲解下,围着那台复杂的水力模型看了许久,不时提出几个问题:“此齿轮耐用否?选用何种钢材?淬火了几次?”
“若水流骤减,如何应对?可有备用方案?”
“维修此物,需专才否?是否编写了检修手册?”
问题皆非天马行空,却关乎实战的可靠性与维护成本。
最后,他站在一众恭敬且激动的工匠面前,朗声道:“诸位卿家辛苦了!朕与相父,皆见汝等心血。浦卿主持‘标准化’,乃强军基石;马卿之巧思,乃未来之望。凡有功者,朝廷绝不吝赏赐!……”
“浦元!”
“臣在!”浦元应声出列,神情激动。
刘禅目光灼灼,声震殿宇:“朕再申前令:凡军工制造有革新者,无论大小,一经核验,立予重赏——或晋爵,或赐金,绝不虚言!浦卿当率神农院上下,精益求精。朕要这里,成为天下巧匠心之所向!”
“臣……谨遵圣谕!”浦元伏地叩首,声音哽咽。四周工匠无不心潮澎湃。陛下亲临已是殊荣,此番重申更显重视。许多人下意识握紧工具,眼中光芒大盛。
刘禅将目光转向马钧,语气温和却坚定:“德衡之才,朕深知之。凡有所需——人或物、材或器,皆可直禀丞相,或径达于朕。朕,静候佳音。”
马钧激动得一时哽咽,虽口不能言,却重重顿首,眼中泪光与决意交织——千言万语,尽在这一叩之中。
天子亲临,意义非凡。尽管刘禅常来神农院,但每一次到来,都再度彰显出皇帝对匠艺的重视。
他以郑重的方式宣示:格物之术、工匠之艺,绝非微末小道,而是陛下深切寄望、鼎力扶持的强国之本!
这消息如风一般传遍全院,乃至整个成都的工匠圈子。老匠人抚摸着相伴一生的工具,眼中闪烁着欣慰与振奋;年轻学徒们则攥紧拳头,仿佛看见了一条通往功业与荣耀的全新大道。
当夜,神农院内多处工棚灯火彻夜未熄,敲打声、计算声、争论声比往日更加热烈。
在这如火如荼、分秒必争的氛围中,蜀汉军工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蜕变。
全院上下在蒋琬的总理统筹与费祎的高效协理下,诸事井井有条、人尽其用。
蒋琬沉稳明断,把握大政、调和诸方;费祎精于庶务,协调人事、保障供给,使浦元、马钧等巨匠能专心技术创造,不为杂事所扰。
刘禅于偏殿特意召见蒋琬、费祎二人,温言嘉勉道:“休昭统揽全局,文伟协理精当。神农院有今日气象,卿等居功至伟。望继续竭诚辅佐丞相,统合资源,畅通政令,为人、材、器之周转保驾护航。”
二人俯首谢恩,更觉责任重大。
浦元及其门下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兵器材质的精进与工艺的锤炼。
一处淬火台旁,浦元的得意弟子举起新锻成的环首刀,刃身在火光照耀下流转着细密纹路,寒光隐现。
他转向身旁的监造官员与同僚,高声道:“请看此刃——经反复叠锻、精心淬炼,‘流水纹’已深入肌理,刚柔相济,远胜寻常兵刃!”说罢挥刀斩向多层铁甲,“铿”然锐响,甲片应声而裂,刃口仅留微痕,拭之如新。
四周匠人低呼赞叹,长者为技艺颔首,青年为神工目眩。
马钧仍潜心钻研复杂机械与水力驱动,以解放人力、倍增效能;郭达尽职督产,保障农具供应地方、军械输往前线;而一丝不苟的何楮,则以《考工记》为准则,严控每道工序品质,任何瑕疵都难逃他的双眼。
诸葛亮尤为重视“标准化”理念的推行。
“尺寸如一,零件互用,则维修迅捷、补充便利,大军持续作战之能力方能倍增!”
此令在蒋琬、费祎的全力协同下,得以严格贯彻。
各类兵械制式日趋统一,与之配套的仓储体系与管理规程也随之建立。这一理念在当时实属卓荦超前,其影响深远,正悄然改变未来战场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