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体系在长安城全面落地生根,长乐公主的宣传画更是将防火意识深入人心。然而,目睹了太多木质结构建筑在火灾中脆弱的表现,尤其是瑞福祥那烧得只剩下焦黑框架的库房,一个念头在秦风脑中越发清晰——必须提升建筑本身的防火性能和建造速度!
现有的砖石结构虽然防火,但砌筑耗时费力,成本也高。夯土墙就更不用提了,一把火过去,烧不透也能烤裂了。秦风将目光投向了早已广泛应用,但主要用作粘合剂和地面硬化的“水泥”上。他想到了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预制板——在工厂里预先制作好标准化的墙体、楼板构件,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组装!
“水泥预制板”的构想一经提出,再次在“建设集团”内部引发了技术派与保守派的激烈碰撞。
王大锤一听就来了精神:“老板!这个好!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听着就带劲!又快又结实!俺们工程部保证能搞出来!” 他已经开始幻想用巨大的“水泥积木”瞬间垒起一座高楼的场景。
刘主事则习惯性地皱起了眉头,忧心忡忡:“秦大人,此举……恐有不妥。建筑之道,在于因地制宜,精雕细琢。此等预先制成之板,规格统一,焉能适应各处地基之微差?且板与板之间如何连接?其牢固程度,可能及得上传统榫卯砖石?若遇地动(地震),岂非……危如累卵?” 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用“水泥板”搭起的房子在地震中轰然倒塌的可怕景象。
莫小贝的关注点则一如既往地奇特:“预制板?是不是很硬?能不能在上面刻字?比如刻上‘莫小贝到此一游’?或者把咱们消防队的标志刻上去?”
秦风懒得理会莫小贝的胡言乱语,对刘主事解释道:“刘顾问所虑,不无道理。但我们可以通过精确测量、标准化设计以及改进连接方式来克服。预制板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工艺,而是用于建造对防火、建造速度有要求的特定建筑,比如仓库、工坊、军营,乃至普通民宅的部分墙体。其优势在于工厂化生产,质量可控,现场施工快,更能有效防火!”
他不再废话,直接拉着王大锤和刘主事钻进了“建设集团”的技术实验室,开始了水泥预制板的研发攻关。
**研发过程,又是一部血泪与笑料交织的史诗。**
1. **配比之争——是“糕”还是“板”?**
首要问题是水泥砂浆的配比。太稀了,成型后强度不够,一碰就碎,被莫小贝嘲笑为“豆腐板”;太干了,流动性差,难以浇注密实,内部充满气泡,强度也上不去,被王大锤称为“蜂窝煤板”。
实验室里整天弥漫着水泥灰,秦风、王大锤和几个老工匠围着各种盆盆罐罐,像炼丹一样尝试不同比例的水泥、砂子、碎石子和水。刘主事则拿着放大镜,对着一块块养护好的试块敲敲打打,记录数据,嘴里念叨着“孔隙率”、“抗压强度”等名词,虽然不太懂,但态度极其认真。
莫小贝偶尔溜达进来,拿起一块失败的“豆腐板”,手指一戳一个洞,乐不可支:“老板,这玩意儿能盖房子?老鼠打个洞就塌了吧!” 气得王大锤差点用“蜂窝煤板”给她开瓢。
2. **模具的“奇形怪状”**
确定了基本配比,接下来是制作模具。王大锤带着工匠用木板打造了第一批方形平板模具。结果脱模时,要么粘得一塌糊涂,要么边角破损严重,成品率低得感人。
秦风提出了使用“脱模剂”(最初用的是废机油,味道感人)和设计带点锥度(上大下小)的模具。工匠们理解不了锥度的意义,做出来的模具奇形怪状,有的像漏斗,有的像歪脖子罐子,浇注出来的预制板自然也继承了这些“优秀”的几何形态,拼在一起缝隙能塞进拳头。
“老子要的是方板!方板!不是他娘的七巧板!”王大锤在工坊里暴跳如雷。
3. **“内裤”的启发——钢筋的引入**
单纯的水泥板抗弯折能力很差,稍微长一点的板子,一抬就断。秦风知道需要加入钢筋增强。但这个时代没有合适的钢筋,只有熟铁条,韧性差,还容易锈蚀。
一次偶然,秦风看到莫小贝晾晒的(她自己设计的)带有弹性支撑的“新型内裤”(为了行动方便),忽然灵光一闪——能不能用竹筋或者藤条代替钢筋?竹材韧性好,来源广泛!
于是,实验室里又堆满了各种竹子、藤条。他们尝试将竹片编成网格,放入模具中再浇注水泥。效果居然不错!竹筋水泥板的抗弯强度大大提升!虽然耐久性可能不如钢筋,但用于普通建筑墙体足够了!
刘主事看着这些夹杂着竹片的“怪异”板材,表情复杂,既觉得离经叛道,又不得不承认其效果。莫小贝则对自己间接贡献了“竹筋”创意十分得意,声称要收“创意费”。
4. **养护的“桑拿房”**
水泥制品需要足够的湿度和时间进行养护才能达到强度。当时是冬季,自然养护速度太慢。秦风模仿现代养护窑,让王大锤砌了个简易的“蒸汽养护室”——其实就是个密封性不太好的大砖房,里面架起大锅烧水产生蒸汽。
结果温度湿度控制不好,不是变成“桑拿房”差点把进去检查的工匠蒸熟,就是湿度不够导致板材开裂。王大锤不得不安排人二十四小时轮班烧火、泼水,搞得像个炼丹道观,嘴里还念念有词:“火候!关键是火候!”
**第一块“合格”的预制板与“积木”测试**
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第一块尺寸标准、表面平整、强度达标(用大锤猛砸只掉点渣)的水泥竹筋预制板诞生了!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如同观看稀世珍宝。
王大锤抚摸着冰凉的板面,激动得热泪盈眶:“成了!老板!咱们成了!”
刘主事戴着眼镜,用尺子反复测量,确认尺寸无误,又用手敲了敲,听到坚实的声音,微微颔首,虽未明言赞许,但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不少。
莫小贝抽出她的佩刀(装饰用)砍了一下,只留下一道白印,咋舌道:“嘿!还真硬!这玩意儿要是从房上掉下来,能砸死人吧?”
为了测试实际效果,秦风让王大锤在实验室空地上,用这批最早合格的预制板,搭建一个类似岗亭的小房子。
队员们喊着号子,将一块块沉重的预制板吊装、拼接。板与板之间用秦风设计的“L”形熟铁件和水泥砂浆连接。整个过程虽然依旧笨拙,但比起传统砌筑,速度确实快了不少!
几天后,一个方方正正、灰扑扑的“水泥盒子”立了起来。它看起来毫无美感,甚至有些丑陋,但结构牢固,接缝严密。
莫小贝第一个钻进去,在里面蹦跶了几下,房子纹丝不动。她又让人从外面用水龙车对着墙面喷水,水顺着光滑的表面流下,墙体丝毫未受影响。
“老板!这玩意儿好!不怕火不怕水!还结实!”莫小贝从“水泥盒子”里钻出来,兴奋地喊道,“以后咱们消防队就用这个盖驻地!看哪个兔崽子还敢说咱们驻地是破窝棚!”
刘主事也背着手,绕着“水泥盒子”转了几圈,仔细检查了接缝和整体结构,终于缓缓开口,给出了一个极其珍贵的评价:“此物……虽貌不惊人,然坚固实用,于防火防灾一道,确有其长。若能解决连接细节与外观修饰,或可……有限度之用。”
得到了实践派和保守派(勉强)的认可,秦风知道,水泥预制板这条路,走通了!他立刻下令,成立“秦氏预制板工坊”,开始小批量试生产,并着手设计标准化、系列化的预制构件,为即将到来的建筑革命,准备好第一批“积木”。而王大锤,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规划,如何用这些“大号积木”,给他梦寐以求的“消防总署大楼”搭个骨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