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圣人处下民归心,政顺自然惠泽深。
善贷且成开富路,不言之教润乡林。
文书细解疑云散,砂厂新营喜气临。
莫道山偏无作为,和风渐起满壤砧。
全乡工作会议的余温尚未散去,岗木达乡的田间地头、草原牧场上,已然掀起了一股政策宣传与实干兴业的热潮。1984年的春风比往年更显急切,吹绿了河谷两岸的嫩草,也吹动了乡党委班子真抓实干的决心。会议结束当天下午,李德伍书记便召集班子成员开会,敲定了两项核心任务:一是组建宣讲队,带着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文件精神,逐村逐队开展宣传,让政策红利家喻户晓;二是尽快盘活日寺登的旧厂房,以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兴办砂石厂,让十二户村民先富起来,为全乡产业发展树起标杆。
“政策讲不透,老百姓就不敢干;项目落不实,致富就是空谈!”李德伍的话掷地有声,“离翁同志,宣讲队和砂石厂的事,就由你牵头负责,党委班子全力支持你!”离翁当即点头应下,他心里清楚,这两项工作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宣讲是凝聚共识,砂厂是实践示范,只有让老百姓亲眼看到政策带来的好处,才能真正调动起全员致富的积极性。
次日一早,宣讲队便正式组建完成。乡级机关的党政群团干部全员参与,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都配备了电影队的放映设备和乡文化站业余文艺宣传队的队员。离翁亲自带队第一组,目的地是最远也最分散的牧区村落。出发前,他把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文件翻了又翻,将“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生产”“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等核心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藏汉双语整理成宣讲提纲,还特意让文艺宣传队编排了快板、小话剧等节目,把政策条文变成鲜活的故事。
电影队的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车厢里装满了放映机、幕布和文艺队员的道具。沿途遇到放牧的牧民,队员们便停车递上宣传手册,用简单的话语讲解政策。老牧民扎西抱着怀里的宣传册,指着“土地承包期延长至十五年以上”的条文,疑惑地问:“书记,这地真能长期归我们种?不会几年就变吧?”离翁蹲下身,握着他的手笑道:“扎西大叔,中央文件写得明明白白,政策稳如泰山!你放心投入,改良草场、兴修水利,以后日子只会越来越好!”扎西听完,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连忙招呼身边的牧民都围过来听讲解。
傍晚时分,宣讲队抵达第一个牧区定居点。队员们迅速搭起幕布,调试好放映机,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们则在空地上排练起来。消息很快传遍了周边牧场,牧民们骑着马、赶着牦牛,带着全家老小赶来,连远处寺庙的僧人也闻讯前来围观。晚饭过后,天色渐暗,幕布前已经坐满了人,搪瓷缸碰撞的清脆声响和孩子们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文艺表演率先开场。快板《政策暖人心》一上来就赢得了满堂喝彩:“一九八四春风吹,中央文件传边陲;联产承包稳如山,商品生产路子宽……”队员们用接地气的语言,把中央文件中“减少统派购品种”“发展乡镇企业”等政策一一唱来,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接着上演的小话剧《万元户的心事》,取材于乡办羊毛加工厂整改和王建国养殖致富的真实故事,生动展现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承包模式带来的变化,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表演结束后,离翁走上临时搭建的讲台,借着放映机的灯光,开始讲解中央文件精神。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岗木达乡的实际情况,把大政策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生产?因为我们养的牛羊、种的青稞,除了自己吃,还能卖到县里、省里,换成钱买收音机、盖新房!”“乡办企业为什么要改革?因为要让大家多挣钱,就像我们即将开办的砂石厂,乡政府一分钱不收,利润全归承包的村民!”
讲解间隙,村民们踊跃提问,离翁都一一耐心解答。有村民问起务工经商的政策,他立刻回应:“中央允许大家搞副业、办服务业,还能去集镇落户做生意!以后谁想出去学技术、跑运输,乡政府都帮着联系!”夜色渐深,寒意渐浓,但村民们的热情丝毫未减,提问声、讨论声此起彼伏。直到深夜,宣讲才结束,放映队接着播放了农村题材电影《咱们的牛百岁》,影片中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搞承包、共致富的故事,让在场的村民们深受触动,不少人看完后都围着队员们,打听自家怎么才能像电影里那样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日寺登砂石厂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离翁在宣讲间隙,多次往返日寺登,实地查看那处章光电站兴建时留下的旧厂房。厂房虽有些破旧,但地理位置极佳,紧邻河流,砂石资源丰富,且距离县城不远,运输便利。按照乡党委的决定,砂石厂采用联产承包责任制管理,不收取任何承包费用,由乡政府负责联系县级机关兴修房屋所需的砂石订单,十二户村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消息一出,全乡村民都跃跃欲试。乡党委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十二户符合条件的村民,其中既有勤劳肯干的老农户,也有头脑灵活的返乡青年,还有之前受羊毛加工厂欠款影响、生活较为困难的家庭。为了让大家放心经营,离翁专门组织这十二户村民开会,详细讲解承包方案:“乡政府只帮大家找订单、协调关系,厂里的生产、管理、分配,全由你们自己说了算!赚了钱是你们的,遇到困难乡政府帮你们解决!”
村民罗桑之前因为羊毛加工厂拖欠款项,家里生活拮据,这次主动报名加入砂石厂。他激动地说:“书记,我们就盼着这样的好政策!只要能有稳定的活干、能挣钱,我们保证把厂子办好!”离翁拍了拍他的肩膀:“罗桑,好好干!这不仅是为了自家致富,也是为全乡作示范,以后会有更多人跟着我们干!”
随后,离翁亲自跑了县住建局、教育局等多个部门,凭借扎实的沟通和真诚的态度,成功拿到了多个单位的砂石供应订单。“岗木达乡的砂石质量好,价格公道,还能支持农村发展,我们肯定优先采购!”县住建局的负责人爽快地签下了供货合同。有了订单保障,十二户村民的干劲更足了,他们自发分工,有的修缮厂房、搭建料场,有的购买工具、检修运输车辆,有的负责开采、筛选砂石,整个日寺登旧厂房焕发出新的生机。
离翁始终牵挂着砂石厂的建设,每次宣讲回来,都要去厂里看看情况。他发现村民们虽然热情高涨,但缺乏科学的开采和管理经验,便立刻联系县相关部门,请来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教大家如何高效开采、筛选优质砂石,如何规范记账、合理分配收益。技术人员还提醒大家,开采时要注意保护周边环境,避免破坏河道和植被,离翁当即要求村民们划定开采区域,制定环保措施,确保可持续发展。
宣讲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六个宣讲小组走遍了岗木达乡的每个村落、每个生产队。电影队放映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等影片,让村民们在娱乐中受到启发;文艺宣传队的节目,让政策宣传变得生动有趣;干部们的耐心讲解,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文件中“发展多种经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谋划致富门路,有的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有的打算开办小作坊,有的想联合起来跑运输,全乡上下掀起了一股干事创业的热潮。
日寺登砂石厂很快就正式投产运营了。开工第一天,十二户村民齐聚厂门口,燃放鞭炮庆祝。随着第一车优质砂石顺利运往县城,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由于砂石质量过硬、供货及时,订单源源不断,不到一个月,村民们就拿到了第一笔分红。罗桑拿着崭新的钞票,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挣钱!这多亏了乡党委和离翁书记的好政策!”
砂石厂的成功,成为了最鲜活的政策宣传案例。周边村民看到承包砂石厂的十二户人家日子越过越红火,纷纷上门打听,希望也能参与其中。离翁顺势而为,召集乡党委班子研究决定,鼓励各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兴办类似的小型加工企业,乡政府统一提供政策指导和市场信息。一时间,岗木达乡的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村利用山林资源兴办木材加工厂,有的村依托河谷优势搞起了水产养殖,有的村组织剩余劳动力成立了建筑服务队,商品生产的浪潮在高原乡野间蓬勃兴起。
这期间,离翁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要么跟着宣讲队进村入户,要么去各个新建的小作坊、小工厂查看情况;晚上回到乡政府,还要整理宣讲记录,协调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有一次,砂石厂的运输车辆在半路抛锚,离翁得知后,连夜联系县里的维修师傅,冒着寒风赶到现场,帮助村民修好车辆,确保按时供货。村民们都说:“离翁书记就像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在,我们干事创业就有底气!”
李德伍看着全乡的喜人变化,欣慰地对离翁说:“你这‘宣讲+示范’的办法真是管用!现在老百姓的积极性全调动起来了,中央政策在我们乡真正落地生根了!”离翁笑着回应:“这都是党委班子团结一心的结果,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着我们前进。只要我们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跟着中央政策走,岗木达乡一定会越来越富裕!”
盛夏时节,岗木达乡已然换了模样。田间的青稞长势喜人,草原上的牛羊膘肥体壮,各个小工厂里机器轰鸣,集镇上的商铺生意兴隆。曾经的疑虑和观望,早已被干事创业的热情所取代;曾经的矛盾纠纷,也在共同致富的目标下烟消云散。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文件的精神,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高原土地;日寺登砂石厂的成功,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全乡人民的致富希望。离翁站在日寺登的山坡上,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岗木达乡发展的一个开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这片土地还将续写更多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结尾词·鹧鸪天
政策宣讲遍远村,春风化雨润心痕。
砂厂新开兴百业,民声欢畅满高原。
谋发展,聚民魂,同心共赴致富门。
莫言雪域征途远,实干方能绘乾坤。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