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道隐无名济万方,政行简素顺农桑。
不争而善成民事,顺势方兴沃野香。
法令清宁驱雾霭,民心凝聚固金汤。
壤塘春至催征鼓,岗木达乡启盛章。
一九八四年的春风,裹着川西高原尚未散尽的寒意,掠过岗木达乡的草甸与河谷。酥油灯在藏式民居的窗棂间摇曳,炊烟与晨雾缠绕着远处的神山,而乡人民政府的院子里,早已响起了自行车的铃铛声与干部们的脚步声——这一年开年的两件大事,像两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整个乡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第一件事发生在正月十五刚过,尕玛村的两户牧民因草场边界纠纷动了手。原本只是几亩牧草的争执,却因祖辈流传的恩怨越闹越大,最后竟聚集了二十多人对峙,连牛羊都被赶到了争议草场互不相让。驻村干部赶过去时,双方已经掀翻了对方的帐篷,领头的老人气得浑身发抖,手里攥着祖辈传下来的牛皮地界图,扬言要去县里告状。第二件事则更让人揪心,乡办的羊毛加工厂因为管理松散、技术落后,年前收购的一批羊毛积压了大半,不仅没能给乡里创收,反而拖欠了牧民的收购款,好几户牧民跑到乡政府门口请愿,要求尽快兑现钱款。
这两件事像一记记重锤,敲在了乡党委班子的心上。时任乡党委书记的李德伍,是个皮肤黝黑、说话掷地有声的老党员,他在党委会上拍了桌子:“这不是小事!草场纠纷是民生之本,加工厂拖欠款项是失信于民,再不管下去,我们怎么向老百姓交代?”参会的干部们都低着头,脸上火辣辣的——1983年的工作虽然有成绩,但在落实政策、化解矛盾、发展经济上,确实存在着“粗线条”“走过场”的问题。最后,党委一致决定:三天后召开全乡工作会议,总结过去、部署当下,把1984年的工作抓实抓细,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消息传开后,岗木达乡的牧民、村民们都议论纷纷。有人说:“新书记刚来,怕是要动真格了”;也有人持观望态度:“开会还不是走过场,能解决啥实际问题?”而他们口中的“新书记”,正是年初刚从县里下派到岗木达乡主持全乡济日常工作的离翁。
对于离翁而言,1984年是他扎根基层的开局之年,也是检验自己能否将党的政策落到实处的“试金石”。从党政机关到偏远乡野,角色的转变让他深知肩上的担子不轻。这些天,他没少往村里跑,尕玛村的草场纠纷他去调解过两次,羊毛加工厂他也蹲点看了整整一天,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调研记录:牧民对草场划分的诉求、加工厂的技术短板、村民对分产到户的疑虑……他知道,这次全乡工作会议,不能只喊口号,必须拿出实打实的办法。
三月初的岗木达乡,寒意仍浓,但乡小学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两百多名乡村干部、村民代表、牧民代表挤坐在长条木凳上,墙上挂着“岗木达乡1983年度工作总结暨1984年工作部署会议”的红色横幅,桌上的搪瓷缸里飘着淡淡的酥油茶香。上午九点,李德伍同志走上讲台,声音洪亮地宣布会议开始:“今天把大家召集来,不是为了唱赞歌,而是要摆问题、找差距、谋发展!1983年我们有成绩,但更要看到不足,尕玛村的草场纠纷、羊毛加工厂的欠款问题,都是我们工作没做到位的证明……”他的话不绕弯子,直指要害,台下的代表们都安静了下来,认真地听着。
随后,轮到离翁作主题报告。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拿着厚厚的发言稿,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有满脸皱纹的老牧民,有朝气蓬勃的返乡青年,还有扎根乡村多年的老村干部。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同志们,乡亲们,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想说太多空话套话。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六年,也是我们岗木达乡脱贫致富的关键一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落实到我们乡,就是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离翁顿了顿,继续说道:“回顾1983年,我们在农田水利建设、义务教育普及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草场划分不清晰、乡办企业管理混乱、分产到户政策落实不彻底……这些问题,说到底,是我们工作不够细致、不够深入,没有真正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他拿起笔记本,一一列举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回避,没有遮掩,让台下的干部们脸上阵阵发热。
接着,离翁详细部署了1984年的工作重点:“第一,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土地、草场的承包界限,三天内成立专项工作组,进驻各村开展确权登记,务必做到公平公正、家喻户晓;第二,大力扶持‘万元户’,对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的能手给予政策倾斜,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全乡致富;第三,整改乡办企业,对羊毛加工厂进行重组,引进先进技术,规范管理制度,一周内结清拖欠牧民的收购款,同时拓宽销售渠道,让乡办企业真正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第四,加强矛盾纠纷调解,建立乡、村、组三级调解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他的讲话条理清晰、措施具体,每一条都紧扣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当说到“一周内结清拖欠款”时,台下的牧民代表们眼睛亮了起来,有人忍不住小声议论:“这书记是来真的!”当说到“扶持万元户”时,返乡青年们脸上露出了向往的神情。离翁看到台下的反应,心里更有底了,他提高声音说道:“同志们,乡亲们,发展经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靠我们脚踏实地去干!乡党委政府向大家承诺,所有工作都会公开透明,接受大家的监督,只要我们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办不成的事!”
报告结束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李德伍同志走上讲台,激动地说:“离翁同志的报告,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也指明了我们的工作方向!希望大家回去后,认真传达会议精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回应老百姓的期待!”
接下来的分组讨论中,代表们踊跃发言。尕玛村的老牧民扎西站起来说:“离翁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只要草场界限划清楚了,我们再也不会为这点事闹矛盾了,以后安心放牧、好好过日子!”羊毛加工厂的老工人罗桑说:“企业整改好,我们干活也有劲头,以后一定好好干,为乡里多做贡献!”返乡青年王建国则表示,要利用自己学到的养殖技术,带头发展养殖业,争取成为全乡第一个“万元户”。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想法、提建议、表决心,原本的疑虑和不满,渐渐被对未来的期盼所取代。
会议结束后,离翁没有休息,立刻带领工作组进驻尕玛村。他们顶着寒风,走遍了村里的每一片草场,对照祖辈流传的地界图,结合实际情况,重新划分了承包界限,并立下石碑作为标记。遇到有争议的地方,他们耐心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让两户牧民握手言和。扎西老人握着离翁的手,激动地说:“书记,你们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以后我们再也不会因为草场吵架了!”
与此同时,乡办羊毛加工厂的整改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离翁亲自联系县里的技术专家,对工厂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规范财务管理和产品销售;短短五天时间,就结清了拖欠牧民的全部收购款。当牧民们拿到崭新的钞票时,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有人专门跑到乡政府,送来了一面写着“为民办实事,心系老百姓”的锦旗。
在扶持“万元户”的过程中,离翁发现王建国虽然有技术,但缺乏启动资金。他立刻协调乡信用社,为其办理了小额贷款,并联系县畜牧局的专家,上门指导养殖技术。王建国没有辜负期望,他引进优良品种,科学养殖,年底就实现了纯收入过万元,成为了岗木达乡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又有十几户村民搞起了养殖、种植,全乡掀起了致富热潮。
这一年,岗木达乡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农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草原上的牛羊膘肥体壮,乡办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曾经的矛盾纠纷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怨声载道的少了,称赞叫好的多了。离翁常常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牧民们赶着牛羊远去的背影,看着村民们在田间劳作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没有辜负老百姓的期待。
年底的总结会上,李德伍同志动情地说:“1984年,是岗木达乡焕然一新的一年,这离不开离翁同志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更多的是敬佩与感激。
离翁站在台上,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年初刚到岗木达乡时的迷茫与忐忑,想起了调解纠纷时的艰难与委屈,想起了看到老百姓拿到欠款时的欣慰与感动。这一年,他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更与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事要做,但他有信心、有决心,与岗木达乡的干部群众一起,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结尾词·临江仙
雪漫高原春不远,壤塘风暖催耕。岗木达畔起新程。政策明方向,实干惠民生。
草场确权消宿怨,厂兴民富欢声。初心不负踏歌行。征途犹漫漫,携手再攀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