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雪域归程载梦行,书声又绕校园亭。
寒窗共研千秋业,不负韶华育李情。
马尔康的晨光还未穿透云层,载着学子们的汽车已驶离梭磨河谷,沿着蜿蜒山路向师范学院进发。车厢里,同学们或低头翻看实训证书,或摩挲着学农学工的纪念品——离翁手中的小刨子被布包得严实,淑英的写字板压在书包最底层,学荣则小心翼翼地捧着装有青稞面的布包,偶尔凑到鼻尖闻一闻,引得邻座同学发笑。车窗外,雪山渐远,秋林如染,这段藏区实训的时光,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刻进了每个人的青春记忆。
回到学校时,校园里的银杏叶已落满小径,金黄一片。宿舍的木门推开时发出“吱呀”声,久违的书桌、床铺落了层薄尘,离翁放下行囊,第一时间将小刨子摆在书桌一角,与书本并排摆放——木头的温润与纸张的墨香交织,成了他青春里最特别的风景。“休整两天,咱们就要恢复正常课程了,还有期中考试等着大家!”班长推门进来,带来了久违的课业消息,同学们笑着应和,虽有实训后的疲惫,却难掩对书本的期待。
课堂上,久违的粉笔灰飘落在讲台上,老师的声音依旧洪亮。离翁坐在靠窗的位置,听着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竟比往日多了几分感悟——学农时丈量土地的卷尺、学工时计算木料的曲尺,都让抽象的知识有了具象的意义。他笔尖飞快,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偶尔抬头望向窗外,仿佛能看见金川的青稞田、马尔康的木工车间,那些劳动场景化作学习的动力,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
课后,同学们总爱围在离翁的书桌旁,翻看他的木工笔记,或是听他讲实训时的趣事。“离翁,你那个小刨子真能刨出平整的木板吗?”有同学好奇地问。离翁笑着拿起刨子,在一块废木头上轻轻一推,薄薄的木花卷曲着落下,引来一阵惊叹。淑英则拿出自己的写字板,向大家展示上面细腻的木纹:“这可是离翁亲手做的,上课记笔记特别方便!”说着,她悄悄看了离翁一眼,眼底藏着笑意。
学荣更是成了“实训宣传员”,逢人就讲汪所长的教诲、周师傅的手艺,还有学荣妈妈做的炖羊肉。“下次学农学工,我一定要带大家去我家,让阿姨给你们做藏式血肠!”学荣拍着胸脯说,同学们纷纷响应,宿舍里满是欢声笑语。偶尔,大家还会拿出实训时获得的工分表、奖状,互相传阅,那些印着公社公章、机修所印章的纸张,成了彼此炫耀的“宝贝”。
期中考试临近,校园里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图书馆里座无虚席,同学们埋头苦读,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此起彼伏。离翁和淑英、学荣组成了学习小组,每天晚上在教室自习。离翁擅长数理,总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难题;淑英细心认真,负责整理笔记、划出重点;学荣则记忆力惊人,能快速背诵知识点。遇到难懂的题目,三人就互相讨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豁然开朗,在思维的碰撞中共同进步。
一天晚自习后,三人走在银杏飘落的小径上,月光洒在地上,铺成一条银辉路。“你们说,将来我们会分到哪里教书?”淑英忽然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憧憬。学荣不假思索地说:“我要回马尔康,像我爸一样,为藏区教育出份力!”离翁望着远处的星空,轻声说:“我想回金川,回到家乡的村寨,让那里的孩子也能学好知识,走出大山。”淑英点点头:“我也想去藏区,和你们一起教书育人。”三人相视一笑,青春的理想在月光下悄然绽放。
除了学习,同学们还把实训时的收获融入校园生活。离翁利用木工技艺,帮班级修补了破损的课桌椅;淑英则教大家唱藏区民谣,课间时分,教室里约响起悠扬的歌声;学荣则组织了“劳动经验分享会”,让大家讲述学农学工的感悟。班主任看着同学们的变化,欣慰地说:“这段实训经历,让你们不仅学会了技能,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这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期中考试结束后,学校举办了“学农工学成果展”。离翁制作的小凳子、写字板摆在展台中央,旁边放着他的木工笔记;学荣带来了青稞面和藏式奶渣饼,分给大家品尝;淑英则用画笔描绘了金川的青稞田和马尔康的雪山,引来不少师生驻足。展台上,工分表、奖状、实训证书整齐排列,无声地诉说着这段难忘的经历。
离翁站在展台前,看着自己的作品,又看了看身边的同窗,心里满是感慨。从金川的青稞田到马尔康的木工车间,再到如今的校园书桌,这段青春旅程,有劳动的汗水,有情谊的温暖,更有理想的光芒。他知道,未来的教书之路还很长,但这段藏区实训的经历,会像一盏灯,照亮他前行的方向,让他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初心,温暖前行。
结尾词·鹧鸪天
雪域归来意未平,书声漫染校园晴。
寒窗论道研经史,妙手裁云筑梦行。
情切切,志铮铮,青春不负育英名。
他年再聚藏乡月,共话当年实训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