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梭水远映碧穹悠,嘉绒风拂桂树稠。
四三学子聚马师,十三县域汇书楼。
红颜廿二舒眉黛,青衿廿一竞风流。
班委初遴凝众志,同研数理展鸿猷。
马尔康的秋意漫过梭磨河,将坐落于卓克基的师范学院青砖教学楼染得暖意融融。这所创办于1977年的民族师范学校,是阿坝州培育乡村教师的摇篮,1977年招收的学生和1978年招收的学生是由推荐来校的工农兵学员。而1979招收的学生是国家恢复高考录取的学生,共开设5个班级——文史班、数理班、数化班、普师班与藏文班,其中藏文班因地域需求,起初暂设于红原县,其余四个班级则集中在卓克基的校本部。离翁背着半旧的帆布书包,踩着满地金黄的杨树叶,走进了马师校数理班的教室。窗外,梭磨河的流水潺潺作响,远处的雪山在晨光中泛着淡蓝的光晕,教室里已坐满了叽叽喳喳的同学,乡音混杂着青涩的普通话,像一曲鲜活的地域交响乐——这便是他即将共度三年的集体:43张年轻的脸庞,分别来自阿坝州13个县的山川河谷,22名女同学梳着整齐的麻花辫,21名男同学穿着洗得发白的各族服饰,彼此间还带着初相识的拘谨与好奇。
“大家安静下!”门口传来清脆而有力的声音,身着蓝色列宁装的马禹良老师走了进来,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她约莫三十出头,齐耳短发利落地贴在耳畔,眼神明亮而温和。作为工农兵大学生出身的班主任,马老师既有基层工作的干练,又带着知识分子的细致,“我先自我介绍下,我叫马禹良,教你们普通数学,今后就是你们数理班的大家长了。”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粉笔字工整有力,“旁边这位是张其元老师,教高等数学,学识渊博,大家有难题尽管请教;那位是秦佰铭老师,物理课的教学能手,实验课上可得认真听他指导。咱们学校1977年才创办,你们是第三届学生,5个班就咱们数理班的男女比例最均衡,可得珍惜这份缘分!”
张老师戴着厚厚的黑框眼镜,笑着朝同学们点头,手里还抱着一摞《高等数学》教材;秦老师则身材高大,皮肤黝黑,举手投足间带着几分军人的硬朗,据说他曾在部队搞过军工科研,转业后投身这所民族师范学校的教育事业。三位老师的亮相让教室里的气氛安静了不少,同学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认真记下老师的姓名和课程,离翁也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写着,鼻尖萦绕着油墨和纸张的清香,心中满是对这所新兴民族师范学校的憧憬——能在卓克基这样风景秀丽的地方,和来自全州13个县的同龄人一起钻研数理知识,未来还能成为乡村教师,这份机遇让他格外珍惜。
开学第一周,教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来自茂县的全发同学带着羌族刺绣的书包,逢人便展示家乡的羌笛,还念叨着“咱们普师班的同学据说要学全科,比咱们数理班累多了”;小金县的李林是个书呆子,一有空就抱着物理课本啃,连吃饭都在琢磨公式,偶尔还会跑去文史班蹭课听古文,回来后给大家讲《论语》里的道理;小金来的同学友龙皮肤黝黑,力气大得惊人,搬桌椅、运书本总是冲在最前面,常和数化班的同学比拼谁的力气大,上次搬实验器材,他一人扛着两箱砝码,赢了数化班的壮汉,引得全班欢呼。女同学中,林蓉格外引人注目,她是带薪考入师范的,不仅成绩优异,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余总在帮同学们补习文化课,是一位同学姐。
最有趣的是男同学间的玩笑,不知是谁先起的头:“咱们班22个女生21个男生,刚好一个人耍一个朋友,剩下的那个女生,可得招个上门女婿!”这话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原本陌生的同学瞬间拉近了距离,连马老师听到后都笑着打趣:“你们呀,先把数理知识学好,将来教好山区的孩子,再琢磨终身大事不迟!咱们学校是民族师范,培养的是扎根雪域的老师,可不能辜负了这份责任。”
日子在晨读的朗朗书声和晚自习的沙沙笔尖声中悄然流逝,第三周的班会课如期而至,核心议题是选举班委。马老师将43张选票分发给大家,笑着说:“选谁都可以,只要能为班级做事,能带动大家一起进步,不辜负学校对咱们第三届学生的期望!”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此起彼伏。离翁低头想了想,写下了林蓉的名字——他记得这几周林蓉总是主动帮基础薄弱的同学补习,连周末都不休息,还会主动收集大家对课程的建议反馈给老师,比自己更适合当班长。
唱票环节最是热闹,顺荣和友龙轮流念着名字,黑板上的“正”字越来越多。当念到“离翁”时,几乎每一轮都有他的名字,最后统计下来,他竟然以38票的最高票遥遥领先。教室里响起掌声,马老师笑着点头:“看来大家都很信任离翁同学!现在咱们分工,离翁你先说说想负责什么?”
离翁站起身,目光扫过全班同学,最后落在林蓉身上,诚恳地说:“马老师,同学们,我觉得林蓉同学更适合当班长。她是带薪入学的,经验比我们丰富,而且这几周一直主动帮大家补习,责任心特别强。我愿意当副班长,协助林蓉同学,同时多关注大家的学习情况,和李林一起帮大家攻克数理难题。”
他的话让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接着便响起更热烈的掌声。林蓉又惊又喜,站起身连连摆手:“不行不行,离翁同学票数最高,应该由他当班长!”马老师笑着摆摆手:“离翁同学说得有道理,班委分工关键是能发挥各自的长处。林蓉,你就当班长,带领大家把班级建设好;离翁当副班长,侧重学习方面的统筹,这样搭配很合适。咱们数理班是学校的重点班之一,要给其他四个班做榜样!”
随后,大家又推选李林担任学习委员——毕竟没人比他更爱钻研书本,连张其元老师都常夸他“有钻劲”;顺荣手脚勤快,心思细腻,负责生活委员,管着班级的备品和经费,还主动承担起记录班级日志的任务;友龙力气大,做事踏实,当之无愧成了劳动委员,负责班级卫生和学校安排的公益劳动,常带着大家去帮普师班搬运教具,普师班的同学总说“数理班的友龙就是我们的大力士后盾”。分工确定的那一刻,教室里掌声雷动,43颗年轻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两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模样。
从那天起,数理班的师范生活正式步入正轨,与其他班级的互动也愈发频繁。每天清晨,离翁都会和李林一起,提前到教室打开门窗,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等着同学们来晨读;窗外的梭磨河流水声伴着朗朗书声,成了校园里最动听的旋律。林蓉则会逐一清点人数,提醒大家带好当天的课本和作业本,还会定期和文史班、普师班的班长召开班委联席会议,交流班级管理经验——文史班的班长擅长组织文体活动,教给林蓉不少排练节目、布置黑板报的技巧;普师班的班长经验丰富,分享了很多处理同学矛盾、统筹班级事务的方法。
张其元老师的高等数学课总是充满挑战,复杂的微积分公式让不少同学头疼,离翁便和李林一起,把难懂的知识点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笔记,晚自习时在黑板上一步步讲解,消息传开后,数化班的同学也常来旁听,有时两班同学还会凑在一起举办“数理难题研讨会”。秦佰铭老师的物理实验课最受欢迎,友龙总会提前帮老师搬好实验器材,课后又仔细收拾干净,偶尔还会和数化班的同学合作完成复杂实验,上次做“电路串联实验”,两班同学分工协作,顺利完成了老师布置的额外任务,秦老师特意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了他们。
生活委员顺荣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他会记下每个同学的生日,在生日当天悄悄准备一张自制的贺卡,还会根据卓克基的气候,提前提醒大家增减衣物;冬天来临前,他提前统计大家的棉衣尺寸,联系学校后勤帮忙添置保暖用品,还和藏文班的同学请教如何用酥油保养冻疮——藏文班的同学从红原县带来特制酥油,顺荣学着调制后,分发给班里有冻疮的同学,效果格外好。劳动委员友龙则带着大家把教室后面的空地开辟成小菜园,种上白菜和萝卜,说是要“践行自力更生,给学校节省菜金”,文史班的同学主动来帮忙设计菜园围栏,用彩笔画上数学公式和古诗词,把小菜园打造成了校园里的“特色景观”;普师班的同学擅长园艺,教给大家浇水、施肥的技巧,还帮着搭建了简易温室。
林蓉作为班长,更是积极推动班级间的交流。她组织数理班同学排练国庆汇演节目时,特意邀请藏文班的同学来指导锅庄舞——藏文班的同学从红原县赶来,穿着传统藏装,手把手教大家舞步,最后两个班合作表演的《雪域欢歌》,在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有同学闹矛盾时,她还会请文史班擅长调解的同学一起帮忙,用温和的话语化解隔阂。离翁则专注于学习互助,他和李林一起,牵头成立了“跨班学习小组”,联合数理班、数化班、普师班的同学,按学科分组辅导,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小组请教,短短一个月,三个班的平均成绩都有了明显提升,学校领导特意在宣传栏张贴了表扬公告。
深秋的周末,林蓉和藏文班班长丹增商议后,决定联合举办一场“民族文化分享会”。顺荣提前把教室布置得焕然一新,黑板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写下主题,墙角挂满了藏文班同学带来的经幡和数理班同学制作的几何图形挂饰,桌椅摆成环形,中间留出表演空间。分享会一开始,丹增带着藏文班同学用藏语朗诵了经典诗篇,浑厚的语调配上悠扬的藏笛,让在场同学听得入了迷;林蓉则代表数理班,用普通话讲解了藏族传统建筑中的数学智慧——“卓克基官寨的窗棂是正方形与菱形的组合,墙角的转角角度精确到30度,这都是古代工匠对几何知识的灵活运用”,她边说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引得丹增连连点头:“原来我们每天看到的建筑,藏着这么多学问!”
互动环节更是热闹非凡。藏文班的同学教大家写藏文数字,李林拿着粉笔认真临摹,还顺势出题:“藏文的‘五’加上‘三’,用数学公式怎么表示?”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数理班的同学则带着藏文班同学做“趣味称重实验”,用简易天平称量酥油和青稞,友龙现场演示如何通过杠杆原理快速算出重量,丹增惊叹道:“这个方法比我们用手估量精准多了,以后晒青稞可以用上!”顺荣还特意准备了青稞饼和酥油茶,大家边品尝边交流,藏文班的同学教大家唱《吉祥谣》,数理班的同学则哼起了刚学的数学口诀,两种旋律交织在一起,成了分享会上最特别的乐章。分享会结束时,大家一起合影留念,照片里,汉、藏同学肩并肩站在一起,笑容比窗外的秋阳还要灿烂。
周末的时候,五个班的同学常会一起组织活动。大家沿着梭磨河散步,藏文班的同学教大家唱藏歌,文史班的同学给大家讲卓克基官寨的历史故事,普师班的同学带着大家做游戏,离翁和数化班的同学则会找一块平坦的草地,讨论数学建模问题。有时还会举办“班级才艺赛”,数理班表演“趣味物理小实验”,用简单的器材展示科学原理;文史班朗诵诗歌,藏文班表演藏戏片段,数化班和普师班合作合唱,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所1977年创办的民族师范学校,见证着第三届学子的成长;卓克基的山水与梭磨河的流水,滋养着一颗颗年轻而坚定的心。43个来自不同县域的数理班学子,与其他四个班级的同学朝夕相处、互帮互助,带着各自的乡音与梦想,在马尔康师范学校的校园里相遇、相知、相助。他们如同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在书香的滋养下,在跨班情谊的温暖中,努力绽放着属于自己的芳华,静待未来成为照亮山区教育的点点星光。
鹧鸪天·嘉绒学子情
梭磨河边桂香浮,卓克基上筑书庐。
七九新苗承雨露,五班新秀沐风濡。
推贤能,共耕书,班委同心绘锦图。
三年灯火情如织,静待春风满教途。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