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七零春日启新弦,革故风催校址迁。
贫下荐才苗正旺,师生筑梦志弥坚。
团徽映日初心耀,蜜韵萦怀厚谊绵。
勤作拾柴留岁月,青春记忆永流传。
1970 年的春天,教育领域好似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巨浪,掀起了一场震撼人心的革命新风潮。就在这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关键节点,安宁中学在众人的殷切期盼中宣告创办,其校址如同一颗稳固的钉子,深深地扎根在了色斯满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
要说起当时的招生,那可是有着堪比精挑细选珍珠般的严格标准。能够踏入这所学校的,都是根正苗红、品质优秀得如同无暇美玉的好苗子,而且无一不是由贫下中农怀着无比郑重的心情推荐而来。在其中一个班级里,整整五十三名同学,他们个个目光坚定似火炬,怀揣着自强不息的崇高信念,精神抖擞地迈进了这所承载着无数期望的校园,仿佛一群展翅欲飞的雏鹰。安宁中学招收了60多名学生,都是来自安宁区安宁公社、卡撒公社、曾达公社、杜松公社、马尔帮公社(当时马来乡未成立)5个乡贫下中农推荐的根正苗红的青少年。
安宁中学招生当时,离翁所在的安宁公社一大队,正在修色斯满沟到干牛的水渠。为了帮助爸爸妈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年幼的离翁也去生产队参加劳动争工分,工分少的可怜,最初在泉水凼捡石头,一天到晚才评7厘的工分,按十分一个劳动日计算每天争3角8分,7厘还不到3分钱。后来就评到一天3分。干火虽然是三队的一个组,但修干牛水沟是全大队参加修,每个队都抽一定数量的男女劳动力多加,离翁也被抽去多加修干牛水沟的劳动。由于离翁年幼,修沟队的总指挥是离翁的表姐夫张友炳,他安排离翁专门送钎,就是把打炮眼打旧了的钢钎送到铁匠铺去换新的,一天要跑若干趟。很辛苦,一天才评3分工,但已经很不错了,能给家里减少一些负担,虽然累但心里还是感到很愉快。
安宁中学招生已过,各乡推荐的学生都陆续报名开始上课了,可离翁还没有得到通知。之前,听说安宁中学招生,离翁去报名,安宁又队贫下中农也推荐离翁去读初中。离翁就到安宁中学去问。新成立的安宁中学校在安宁完小,老师都是从全区抽调的,当时离翁的启蒙老师蒋茹芳是小学校长,担任语文老师并负责班主任工作。蒋老师与在医院工作的离翁的母亲关系甚好,离翁视她如自己的母亲。离翁便大胆地去问她,怎么没有收到读书的通知书。蒋老师翻了一下学生花名册说:“离翁,安宁公社革命委员会没有推荐你的名单,你去公社问一下。”离翁立即跑到安宁公社找到当时的公社文书姚树芬,姚树芬也与离翁的母亲情同手足。离翁问姚娘娘:“安宁中学贫下中农推荐的中学生为什么没有我?”姚婶婶说:“你们大队是推荐了你,你妈妈说你们家里没有劳动力,不让你读书,如果你妈妈同意,我给你开证明。”离翁一下子就蒙了,马上去求蒋老师,请她去给母亲求情让离翁读书。那时,离翁毕竟才13岁,还小,一心想读书,便把要读书的强烈愿望告诉了蒋老师。蒋老师像一位慈善的圣母,拉着离翁的手,来到离翁的家里,找到离翁的母亲,说:“代昌元,娃娃还小,你怎么这样想法,不读书咋个办;你不能把娃娃放在家里一辈子,学点文化将来也许有出息。”母亲听了蒋老师的话,也就同意离翁读书,便与蒋老师一并到公社找到姚娘娘,开了读书的证明,从此,离翁便踏上了求学的道路。
安宁中学建校时在安宁完小的一间教室,后迁到色斯满脱产民兵连驻地。色斯满是一处青山绿水的宝地,它宛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山青水秀的天地间。这里的四季风光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美轮美奂的画卷,每一季都蕴含着独特而浓郁的风情,仿佛这片土地已经默默地孕育生灵千百年之久,是一位慈祥而又古老的母亲。当春天的脚步轻轻走来,满树的梨花如同洁白无瑕的云朵簇拥在一起,又似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微风拂过,那花瓣轻轻摇曳,似乎在温柔地诉说着春天的悄然降临,宛如一首动听的歌谣;而到了寒冬腊月,遍坡的梅花傲雪绽放,如同一簇簇燃烧的火焰,缕缕幽香在冷空气中弥漫,它们骄傲地挺立在寒风中,像一个个英勇无畏的战士,抵御着严酷的冬寒。
时光如同白驹过隙,一晃四十三年过去了。曾经那些风华正茂的学子们怀着满心的感慨重归故地,然而此时的校园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只剩下断壁残垣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沧桑而落寞,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可当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往昔那清脆响亮、充满朝气的朗朗书声,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又在耳边悠悠响起,那声音恰似黄莺啼鸣,让人瞬间沉醉其中,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那段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春岁月。
安宁中学赋
夫岁月悠悠,时序轮转。一九七零,春日新弦乍响;教育革故,校址色斯满迁。安宁中学,应运而生,如朝阳破晓,似春笋破土,扎根沃土,启万千学子求知路。
其招生也,严若精挑珠玉,唯根正苗红者入。贫下中农,郑重举荐,学子志坚,目光如炬。六十三人同入班庠,恰似雏鹰振翅,欲翱苍穹;六十余子齐聚校园,皆为五乡翘楚,心怀青云。彼时求学之路,艰辛备尝。离翁年少,为减家负,投身劳作于水渠之畔。清泉凼边,捡石度日,工分微薄,仅得七厘;干牛沟旁,送钎奔波,虽苦犹甘,终获三分。然求学心切,未得通知,心忧如焚。幸得启蒙恩师蒋氏,情同慈母;公社文书姚娘,谊若手足。多方奔走,终得入学,开启求知新篇。
安宁中学,初栖完小,后迁民兵驻地。色斯满地,青山环抱,绿水萦绕,如明珠嵌于山水,似画卷展于天地。春至梨花胜雪,朵朵如云,随风轻舞,低诉春语;冬来梅花似火,枝枝傲寒,暗香浮动,独抗霜风。四季之景,各展风华,育万千桃李,润学子心田。
转瞬四十三载,白驹过隙。昔日少年,鬓染霜华,重归故地。但见校园残垣,尽显沧桑,然朗朗书声,犹萦耳畔。忆往昔,师生筑梦,志比金坚;团徽映日,初心不改;同窗厚谊,蜜韵长存。众人拾柴,共燃青春之火;岁月留痕,永传记忆之芳。
嗟乎!安宁中学,育无数英才,载厚重历史。虽岁月变迁,校舍非故,然精神永续,薪火相传。其魂如青山不老,其韵似绿水长流,镌刻于学子心间,铭记于岁月长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