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停课休学返故庄,帮亲劳作度时光。
武争斗乱离乡邑,跋涉归程历雪霜。
幸遇贤良伸善手,终回桑梓见萱堂。
历经险阻情难改,铭记恩慈岁月长 。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命运的波澜起伏似乎成了生活的常态。
离翁五岁那年,便从幼儿园转至安产小学,开启了他的启蒙教育之旅。时光匆匆,转眼到了1966年9月,离翁满心欢喜地考入金川中学六九级,准备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无情地席卷而来,学校停课,他的求学之路被迫中断。无奈之下,离翁回到了家乡,开始帮助父母操持力所能及的家务。
每天清晨,离翁都会早早地起床,跟随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山上捡柴。山林间的小路崎岖不平,他们背着比自己身形还大的背篓,艰难地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有时候,为了捡到更多更好的柴火,他们不得不冒险爬上陡峭的山坡,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受伤。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从不抱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柴火是家里做饭取暖的重要保障。
除了捡柴,打猪草也是离翁日常的任务之一。田间地头,他仔细地寻找着猪儿们爱吃的各种野草。有时候,为了找到一片茂盛的猪草,离翁会跑遍整个村子周边的田野、山间与小溪。回到家时,常常是满头大汗,但看着满满的一筐猪草,心中也会涌起一丝小小的成就感。
偶尔,离翁也会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记得有一次,他跟着大人们去地里捡石头,辛苦劳作一天,最终只评了七厘的工分。那少得可怜的工分,让离翁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愈演愈烈,武斗更是猖獗,红造和成造两个派别不同的造反兵团武斗的战火燃烧到了安宁,听到枪声离翁他们就往外跑,去看闹热、捡些子弹壳,如今想来很是危险。母亲担心离翁的安危,便将他送到了小金二舅家。本以为能在二舅家过上一段平静的日子,却不想这里也并非安宁之所。在二舅家待了三个月左右,一天,外面突然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和打斗声。原来是造反派与保守派在街头火拼,场面混乱不堪。二舅家也陷入了恐慌之中,表姐见此情形,决定将离翁送到丹巴二娘家暂避风头。
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离翁还沉浸在香甜的梦乡里,就被表姐急切的呼唤声唤醒。揉揉惺忪的睡眼,他知道,这归家的征途已然开启。
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沿着小金河一路而下。清晨的微风轻拂着脸庞,带来丝丝凉意,驱散了残余的睡意。小金河在晨曦的映照下,波光粼粼,仿佛一条流动的银河。河水清澈见底,能清晰地看见水底五彩斑斓的鹅卵石,它们宛如沉睡的宝石,在水流的轻抚下微微颤动。河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像是大自然奏响的一曲美妙乐章。
河岸边,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舞,宛如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细长的柳枝轻轻拂过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细微的涟漪。岸边的野花争奇斗艳,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散发出阵阵芬芳,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忙碌穿梭。
经过石灰窑时,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炽热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周围的山峦起伏,绿色的植被郁郁葱葱,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他们无暇欣赏这美景,匆匆的脚步不曾停歇。
宅垄乡的路程显得格外漫长,当夜幕快要降临,他们才终于抵达了丹巴的半扇门。此时,天空中繁星点点,疲惫不堪的离翁和表姐敲响了一家村民的门,希望能借宿一晚。善良的村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那温暖的笑容和关怀的话语,让他们在这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一丝慰藉。
第二天一早,晨曦微露,他们又踏上了前行的道路。下午五点过,丹巴县城终于出现在眼前。这座小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店铺里传来的吆喝声,让离翁心中涌起一股亲切之感。
来到二娘家,离翁看到二娘与二姨父正在忙碌地裁剪着布料。他们都是裁缝,手艺精湛,家里到处都摆放着各种布料和做好的衣物。二娘见到他们,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赶忙招呼他们进屋坐下,端上了热气腾腾的茶水和美味的食物。在二娘家温馨的氛围中,他们度过了一晚。
第三天,表姐说要去水运处找车,让离翁搭车回家。离翁满心期待地等着表姐归来,可她去了一家工人家后,一去半天都没出来。他心中渐渐升起了焦急和不安,望着远处的大渡河,离翁突然意识到,沿着大渡河而上,就可以到家。
于是,离翁决定不辞而别,一个人踏上回家的路。刚开始,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心中充满了对家的渴望。沿着大渡河的岸边,河水奔腾流淌,发出雄浑的声响。离翁望着河水,思绪万千,想起了和表姐一路上的艰辛,想起了二娘家的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的遥远和身体的疲惫逐渐让离翁感到力不从心。每迈出一步,都仿佛有千斤重。太阳高悬在天空,毫不留情地散发着热量,他的额头布满了汗珠,喉咙也干渴得厉害。但回家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让离翁没有停下脚步。
不知道走了多久,离翁看到路边有一个小亭子,便走进去坐下休息片刻。望着前方漫长的道路,心中不禁泛起一丝迷茫和恐惧。但他知道,自己不能退缩,家就在前方等着他。
重新站起身来,离翁继续前行。脚下的路变得崎岖不平,他的双脚也磨出了水泡,但离翁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天快黑了,他突然有些害怕了。这时,一位大哥追上了他,看见离翁一个小娃娃独自赶路,便问:“小弟你到哪里去?怎么一个人?你的大人呢?”一连串的问话满是温暖,离翁顿时回答不出来,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伤心地向这位慈祥的大哥倾诉了自己的来龙去脉。大哥知道离翁的情况后,安慰他说:“小弟弟不要怕,我是曾达沟龙灯的人,我叫张均喜,离安宁街上有十二公里。这里叫巴旺,离安宁还有三十多公里,今天我们就在前面巴旺寺黑经喇嘛寺对面的熟人家里住,明天再继续走。”离翁乖乖地听着张大哥的话,跟在他后面慢慢前行。傍晚时分,他们终于走到了张大哥的熟人家。此时的两人已经疲惫不堪,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一位藏族阿爸迎接了他们,他面容慈祥,目光中透着善良和热情,看到他们狼狈的样子,毫不犹豫地将两人迎进了家门。
走进阿爸的屋子,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阿爸为他们生起了火,让离翁和张大哥坐在火塘边取暖。不一会儿,他又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和香喷喷的青稞饼。那一刻,离翁的心中充满了感激。
晚上,阿爸还特意为他们准备了温暖的被褥,让离翁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休息。躺在柔软的被褥里,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他的心中却格外平静。在这位陌生阿爸的关怀下,离翁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次日东方欲晓,离翁和张哥向阿爸道别,继续踏上归乡的路途。他们来到了马尔帮,张兄热情地邀请离翁去他家歇息一晚,明日再回。离翁心里清楚,离家只有十二里路了,便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决定连夜赶回家。
告别张兄后,离翁加快了脚步。夜色渐浓,四周的山峦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阴森。他心中虽然有些害怕,但回家的渴望让离翁鼓起了勇气。不知走了多久,终于来到了八角堂。就在这时,离翁竟然遇到了他的恩师郑庚才。老师正从河边钓鱼回来,准备回八角堂嗄州小学。看到离翁独自一人在夜色中行走,郑老师又惊又喜,拉着他的手,关切地询问情况。得知离翁是从丹巴赶回来,老师心疼不已,带他回到学校,还亲自下厨为离翁烹制了一顿美味的晚餐。那一道道简单的菜肴,在那一刻却胜过了世间所有的珍馐美味。吃完饭,离翁和老师躺在同一张床上,就像过去在学校里一样,亲切地聊着天。老师的关怀和鼓励,让他忘却了一路上的疲惫和艰辛。
次日天刚放亮,离翁便起身向老师告别,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段路程。八公里的路,他走了三个小时。当离翁终于回到安宁老家时,已经是中午时分。
他轻轻地推开门,只见外婆正在屋内扫地,母亲在厨房煮饭。听到门响,她们转过头来,看到离翁的那一刻,先是一愣,随后眼泪夺眶而出。母亲一边哭一边埋怨二舅让离翁一个人回家,心中满是担忧和心疼。但很快,她们又破涕为笑,说是观音菩萨保佑,让离翁平安归来。
那一刻,离翁紧紧地拥抱着母亲和外婆,感受着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平静生活,也让离翁懂得了在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善良是多么的珍贵。
从那以后,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离翁都会想起那段艰难的归乡之旅,想起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善良的人们。他们的爱和关怀,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离翁前行的道路,让他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一切。
归乡赋
时维动乱,世运乖张。学府停课,学子还乡。离翁龄尚幼,助亲奔忙。朝赴山林,采薪以充炊爨;暮行郊野,寻草而为豕粮。劳作虽辛,未敢言伤。
岂料武斗纷攘,烽火燃于闾巷。慈母忧思,送其至舅氏之房。未得安处,纷争又起邻旁。表姐护佑,转赴丹巴之壤。
晨曦初放,启途于小金河旁。波光潋滟,柳岸花香。然心忧前路,无暇赏光。经石灰窑,日高悬而汗淌;行宅垄乡,途漫长而意惶。暮至半扇门,借宿于善良村氓。
次朝复往,终抵丹巴之坊。二娘家暖,茶食俱香。表姐寻车,久候未遑。离翁心决绝,独向归途启航。
沿大渡河岸,步匆匆而志昂。烈日炙烤,干渴难当;路途遥迢,疲惫欲亡。幸遇张兄,问询暖如旭阳。倾诉衷肠,蒙其相帮。宿于藏家,阿爸热情满腔。酥油茶香,青稞饼黄,温暖其心房。
别过阿爸,又至马尔帮。张兄相邀,离翁念家切而辞让。夜行八角堂,幸逢恩师郑郎。邀其至校,烹食共话情长。
晨别恩师,归心似箭难藏。终至家门,亲人泪洒衣裳。劫波历尽,方知亲情之重;患难尝遍,始觉世善之光。愿此温情,长照人间之疆;祈彼善意,永传岁月之章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