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道隐无名济万方,顺势而为兴梓桑。
不争而善成基业,顺势方宜拓远疆。
尘里筑梦凝众志,民间聚力破洪荒。
莫言乡野无长策,且看春风起壤塘。
12月的川西北,寒威渐盛,岗木达乡人民政府的大院里却暖意融融。青砖瓦房的会议室门前,红灯笼高悬,“岗木达乡1983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的横幅红得耀眼,将参会人员的脸庞映得格外精神。来自七个自然村的村干部、工作组成员、先进代表齐聚一堂,深蓝色的中山装、藏青色的藏袍、灰色的劳动布工装错落相间,空气中弥漫着酥油茶的醇香与淡淡的烟草味,既有乡村的质朴,又透着共谋发展的庄重。
会议室里,长条木桌整齐排列,桌面上铺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搪瓷缸子一字排开,氤氲着热气。墙上挂着巨大的《岗木达乡行政区划图》,红色的标记笔清晰圈出了阳迫、日寺登、达日、热窝、岗木达、章腊、昂科七个村落,旁边的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着会议议程:验收情况汇报、表彰先进、1984年工作部署,每一项都格外醒目。
乡党委书记李德伍坐在主位上,清了清嗓子,会议正式开始。“同志们,1983年是岗木达乡砥砺奋进的一年,七个工作组深入各村,圆满完成了八项工作指标验收。现在,有请各工作组依次汇报。”话音刚落,阳迫村工作组组长首先站起来,手里捧着厚厚的验收报告:“阳迫村全年党建工作扎实,‘三会一课’覆盖率100%,产业方面发展牦牛养殖合作社,村民人均增收800元,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指标均达标……”
各组汇报有条不紊,掌声不时在会议室里响起。当轮到离翁汇报岗木达村验收情况时,他起身走到台前,目光扫过全场:“岗木达村作为乡政府、县政府及壤塘林业局所在地,八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党建引领坚强有力,党员示范户带动效应明显;产业上,林下羊肚菌种植带动23户脱贫户增收,民俗旅游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生态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民族团结氛围浓厚,村民满意度98%……但也存在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需在后续工作中改进。”
汇报完毕,会议进入表彰环节。李书记宣读表彰决定,鲜红的荣誉证书被一一送到先进村代表和先进工作者手中。岗木达村、达日村等四个村获评“八项工作先进村”,离翁等十位同志获评“先进工作者”。当扎西达娃接过“先进村”牌匾时,藏袍的衣角微微颤动,脸上满是自豪;离翁接过荣誉证书,指尖摩挲着烫金的字迹,心中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表彰结束后,会议的核心议程——1984年工作部署正式拉开帷幕。李书记目光深邃:“1983年的成绩已成过去,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抓住机遇,壮大乡村经济,让村民过上更富足的日子。下面,有请离翁同志就全乡经济工作作具体安排部署。”
离翁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上面重重写下“兴办乡村企业,培育万元户”十个大字,粉笔灰簌簌落下,却清晰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同志们,岗木达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达日村的砂石资源丰富,紧邻县城和林区,交通便利;全乡盛产黄连等中药材,木材资源也有合理利用空间。1984年,我们要重点兴办四类乡村企业。”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达日村党支部书记才让多吉身上:“第一,在达日村兴办砂石厂。达日村河谷地带砂石储量大、品质优,县城扩建、林业局基建都需要大量砂石,销路不愁。我们要组建村办砂石厂,采用人工分拣结合,既保证效率,又能吸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才让多吉猛地坐直身体,手里的钢笔飞快地记录着,脸上难掩激动——达日村条件相对薄弱,砂石厂无疑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第二,兴办乡办预制件厂。”离翁继续说道,“随着县城建设和乡村改造推进,楼板、过梁、水泥砖等预制件需求激增。我们可以依托砂石厂的原料优势,在乡政府附近选址建厂,购置简易生产设备,生产标准化预制件,供应本乡及周边乡镇,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
“第三,改建乡办木材加工厂。”离翁的声音沉稳有力,“壤塘林业局有合理采伐指标,我们要摒弃以往简单加工的模式,引进细木工设备,将原木加工成板材、家具配件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同时开发藏式家具定制业务,结合民族特色打开市场。”县林业局派来的老林频频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技术支持、合规生产”八个字。
“第四,兴办黄连素粗加工厂。”离翁看向台下的村干部们,“咱们乡山林里黄连资源丰富,以往村民都是直接售卖原料,价格低、利润薄。我们建粗加工厂,将黄连提炼成黄连素粗品,再卖给制药厂,利润能提升三倍以上,还能带动村民采摘黄连增收。”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炸开了锅,议论声此起彼伏。“离翁同志,办厂需要资金和技术,咱们乡底子薄,这可怎么办?”热窝村村干部扎西问道,语气里满是担忧。离翁早有准备:“资金方面,我们采取‘乡集体出资+村民入股’的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投资,年底按股分红;技术上,我已经联系了县工业局、林业局的专家,他们会定期来指导,还能帮我们引进技术员。”
“那‘万元户’怎么培育?”章腊村的代表追问。离翁笑了笑:“兴办企业是基础,我们还要出台激励政策:对入股企业的村民,优先安排就业;对种植黄连、养殖畜禽的专业户,给予技术扶持和销售渠道对接;对带头创业的村民,减免部分税费。只要肯干、会干,不出两年,咱们乡一定能涌现出一批万元户!”
会议室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村干部们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憧憬与干劲。才让多吉激动地说:“离翁同志,达日村全力支持建砂石厂,我们明天就组织村民勘测选址!”其他村的代表也纷纷表态,要积极动员村民参与,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离翁看着台下群情激昂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兴办乡村企业并非易事,会面临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难题,但岗木达乡的村民勤劳质朴,又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只要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同志们,”他提高声音,“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富民。我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不让一户村民掉队。企业用工要优先考虑脱贫户、困难户;利润分配要兼顾集体和个人,既要壮大乡级财政,也要让村民口袋鼓起来。”
李书记站起身,接过话茬:“离翁同志的部署全面具体、切实可行,这是咱们乡1984年经济工作的总纲领。各村要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专项工作组,落实办厂选址、资金筹集、人员组织等工作;乡党委政府会全力协调,解决大家遇到的困难。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埋头苦干,1984年一定是岗木达乡经济腾飞的一年,一定能实现‘壮大经济、培育万元户’的目标!”
会议一直开到傍晚,夕阳透过窗户照进会议室,将每个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散会后,村干部们没有急于回家,而是围着离翁继续询问办厂的细节,离翁耐心地一一解答,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问题和建议。才让多吉拉着离翁的手:“离翁主任,你放心,达日村一定把砂石厂办好,不辜负乡党委政府的信任!”离翁拍拍他的肩膀:“才让书记,我们是一个整体,有困难大家一起扛,有成果大家一起享。”
夜色降临,岗木达乡的灯光次第亮起,如繁星点缀在山原之间。离翁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寒风拂面,却挡不住心中的暖意。他抬头望向星空,脑海中浮现出乡村企业开工生产、村民增收致富的景象。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坎坷与挑战,但只要坚守“和光同尘、为民务实”的初心,沿着既定的方向稳步前行,岗木达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回到宿舍,离翁铺开信纸,写下给家人的信,信中描绘了岗木达乡的发展蓝图,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窗外,月光皎洁,照亮了川西北的山山水水,也照亮了岗木达乡富民兴乡的希望之路。
破阵子·岗木达兴邦策
雪霁川原铺锦,风催战鼓催征。四厂齐兴开富路,万户同谋奔锦程。乡关气象新。
资源巧融民力,初心不负苍生。莫道边疆无远志,且看壤塘起凤鸣。来年再庆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