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母子的事件,像一块投入林小虎心湖的巨石,涟漪久久不散。那份源于母爱极致纯粹、却触及规则边界的愿望,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权柄的局限与责任。他无法成为逆转生死的上帝,但他可以成为在命运洪流中,努力投放希望微光的守夜人。这份认知,让他的“心之锚”在承受了那份无力感的淬炼后,反而变得更加沉静与坚韧。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真心之律”的体悟与实践中,处理着那些在他能力范围内、符合规则的愿望,如同匠人打磨技艺,精益求精。而城市的愿望之河,在他的规则引导下,似乎也变得更加“健康”——虽然愿望总量因过滤而减少,但流淌着的,更多是真诚的期盼、积极的努力与温暖的祝福,反馈给他的力量也愈发纯粹。
与此同时,苏晓也在快速成长。
经历了“主脑”事件的洗礼,加上林小虎有意识的引导,她对自身“色彩视觉”的掌控力与日俱增。她不再视其为一种需要忍受的负担,而是逐渐将其内化为一种独特的感知器官,如同听觉、视觉一样自然。她开始尝试更精细地运用这种能力,不仅用于预警和追踪,更用于理解和帮助他人。
她在一家小型设计工作室找到了工作,凭借能敏锐感知客户潜在情绪和偏好的能力(她巧妙地将其解释为“超乎常人的共情力和直觉”),她所做的设计方案总能精准戳中客户内心,获得了不少好评。在日常生活中,她也能更好地与人相处,避开那些情绪色彩过于负面或复杂的人,与那些散发着平和、真诚光芒的人交往。
然而,能力的精细化,也意味着她能“看”到的东西更多、更深入。这同样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重量。
这天,苏晓受一位老同学的委托,去一家画廊帮忙看看布置效果。画廊正在筹备一个当代艺术展,展品大多抽象而充满情绪张力。一踏入展厅,苏晓就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各种强烈、混乱、扭曲的情绪色彩从那些画作、雕塑上扑面而来!艺术家的狂喜、抑郁、愤怒、迷茫、对社会的批判、对自我的剖析……所有这些被倾注到作品中的极端情感,此刻在苏晓的“视觉”中,如同被打翻的调色盘,混合成一片光怪陆离、几乎令人窒息的风暴。
她不得不立刻收敛心神,将感知的“网眼”调到最细,才勉强从这信息的洪流中稳住自己。她那位同学还在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理念,全然不知苏晓正经历着什么。
“这幅《呐喊内部》,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是现代人灵魂深处的焦灼与撕裂感……”同学指着一幅以暗红和混乱黑色线条为主的画作说道。
在苏晓的“视野”里,那幅画几乎是在真的“呐喊”,散发出灼热的、带着刺痛感的暗红色和绝望的漆黑,让她太阳穴突突直跳。
“而这件《数据之茧》,批判的是信息时代对人性的禁锢与异化……”
那件由废弃电路板和光纤构成的雕塑,则散发着一种冰冷的、带着疏离感的银灰色,其中还缠绕着些许麻木的惨白,让苏晓感到一阵寒意。
她强忍着不适,快速给出了几个关于灯光和布局能更好烘托作品“氛围”(她小心地选择着词汇)的建议,便借口不适,匆匆离开了画廊。
走到街上,呼吸到新鲜空气,苏晓才感觉好受一些。但那种被极端情感色彩冲击的余韵仍在,让她心有余悸。
“看来,以后这种地方要少来。”她苦笑着自言自语。能力的进化,让她能更好地帮助人,也让她在某些环境下变得更加“脆弱”。这份“色彩视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更是需要时刻小心应对的感官负荷。
她不知道的是,在她离开画廊后不久,一个穿着灰色风衣、戴着鸭舌帽的身影,从画廊对面的咖啡馆走了出来。那人手里拿着一个类似平板、但更加轻薄、边框闪烁着微弱蓝光的设备,屏幕上正显示着苏晓刚刚在画廊内的热成像(非正常热源)与某种能量波动轨迹图。
身影低头对着衣领下的微型麦克风低语:
“目标‘棱镜’出现预期应激反应。对高强度、高密度混合情感场域耐受性中等,具备快速适应性。信息过滤与屏蔽能力初步显现,符合进化模型预测。未发现主动攻击性或规则制定倾向,威胁等级维持‘观察级’。”
“‘心锚’近期活动频率降低,愿望干预模式趋向精细化、引导化,规则‘真心之律’运行稳定,边界效应已确认。建议继续维持当前观测强度,重点收集‘棱镜’能力社会化应用数据及‘心锚’规则深化数据。”
“收到。保持监测。”
“观测者”的触手,早已无声无息地延伸到了苏晓的身边。他们对林小虎(“心锚”)的观测从未停止,而对苏晓(他们代号“棱镜”)的关注,也随着她能力的显现和成长而日益加深。画廊的邂逅,并非偶然,而是他们精心设计的一次“压力测试”,旨在收集苏晓能力边界的数据。
苏晓对此一无所知。她回到自己的小公寓,泡了杯安神的茶,试图平复有些紊乱的心绪。她打开电脑,习惯性地登录了一个小众的、关于超自然现象和心理学研究的论坛。这是她在发现自己能力后,试图寻找同类或答案的地方,虽然大多时候看到的都是些臆想和骗局,但偶尔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视角。
今天,论坛里一个不起眼的新帖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发帖人Id是一串乱码,帖子标题是:《论非标准感知的伦理边界与社会化调适》。
帖子内容没有提及任何具体超能力,而是以一种极其冷静、近乎学术论文的笔调,探讨当个体拥有超越常人的感知能力(如读取微表情、感知情绪磁场等假设情况)时,所面临的信息过载、隐私侵犯、共情疲劳等伦理与实践困境,并提出了几种理论上的“心智防护”与“信息过滤”模型。
苏晓越看越是心惊!这帖子里的描述,虽然是用理论化的语言包装,但几乎每一句都戳中了她正在经历和困惑的问题!尤其是其中关于“建立内在情绪锚点以抵御外部信息风暴”以及“构建选择性感知滤网以实现社会化共存”的部分,简直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指导!
这绝不是巧合!
她立刻尝试联系发帖人,但Id显示已注销。帖子本身也在几分钟后神秘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苏晓坐在电脑前,背后升起一股寒意。有人知道她的情况!有人在暗中观察她,甚至……在以一种不直接接触的方式,“引导”她?
她第一时间想到了林小虎,但随即又排除了。林小虎的风格更直接,不会用这种迂回的方式。
那么,只剩下一个可能——那个被林小虎和李哲提到的、“观测者”组织!
他们不仅在看,他们还在……投喂“教材”?他们想干什么?帮助她控制能力,减少对社会的影响?还是想将她培养成更“合格”的观测样本?
苏晓感到一阵毛骨悚然,仿佛自己成了一眼玻璃缸里的鱼,而缸外,正有不止一双眼睛,带着研究者的审视目光,记录着她的一举一动。
她深吸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恐惧解决不了问题。既然对方选择了这种非接触的“引导”,至少说明目前他们没有直接的恶意。那么,她或许可以……利用这一点?
她仔细回忆着那篇帖子里的内容,那些关于“心智防护”和“信息过滤”的模型,虽然抽象,但似乎确实蕴含着可行的思路。如果“观测者”希望她更好地掌控能力,那她就如他们所愿,尽快强大起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才能摆脱被随意观测的命运。
她关闭电脑,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色彩的重量,她必须自己扛起来。而暗处的目光,既然无法驱散,那就让他们看着吧,看着她如何一步步成长,直到有一天,或许能反过来,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她拿起画笔,铺开画纸,开始尝试按照帖子中提到的某种冥想构图法,梳理自己脑海中依旧有些混乱的色彩。这一次,她不再被动承受,而是主动去驾驭。
城市的夜晚,灯火阑珊。明处与暗处的博弈,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然进行着新的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