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后,陈奕和李婧怡再次被叫到了韩院长的办公室。
高叶教授也在,两位老教授脸上都带着如释重负的喜悦。
“陈奕,婧怡,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韩院长声音洪亮,难掩激动,
“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我和高老已经反复核验了无数遍,确认逻辑严密,推导无误,格式规范。就在今天上午,我们已经通过《数学年刊》的官方投稿系统,正式将论文提交上去了!”
高教授推了推眼镜,笑着补充:
“接下来就是等待期刊方面的审核了。不过你们放心,以这篇论文的份量,审核流程应该会比普通论文快很多。
我和韩院长估计,如果一切顺利,说不定明年上半年,你们就能在《数学年刊》上看到自己的文章了!
这可是数学界等待了一个多世纪的奇迹啊!”
听到论文终于成功提交,陈奕和李婧怡相视一笑,心中也落下了一块大石。
“谢谢韩院长,谢谢高教授!辛苦您二位了!”两人由衷地感谢道。
“这是你们自己的成果,我们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韩院长摆摆手,“回去安心学习和生活,等待好消息吧!”
两人再次道谢后,便离开了院长办公室。
……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数学年刊》编辑部的办公室内。
一名年轻的审核编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打了个哈欠,随手点开了新收到的投稿列表。当看到一篇标题为《A plete proof of the Riemann hypothesis》(黎曼猜想的完整证明)的论文时,他习惯性地撇了撇嘴,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嘲讽。
“呵,又来了。这个月第几篇了?这些民科和妄想家,真是没完没了。”
他嘟囔着,甚至懒得点开摘要细看,直接移动鼠标,准备将其标记为“垃圾邮件”并删除。
在他看来,这不过是无数个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最终却被证明是废纸的投稿之一。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一位头发银白、精神矍铄的老者走了进来。他是《数学年刊》的资深编委之一,菲尔兹奖得主,着名的数论大师——亨利克·伊万涅茨教授。
“彼得,最近有没有收到什么有意思的稿件?”
伊万涅茨随口问道,目光在凌乱的办公桌上扫过。
年轻的审核员彼得抬起头,连忙回答:
“伊万涅茨教授,没什么特别的,都是一些常规投稿,还有……呃,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证明。”
他指了指屏幕上那篇刚被他判了“死刑”的论文。
伊万涅茨本来已经准备转身离开,目光却无意中瞥见了那篇论文的标题和作者信息。
“《黎曼猜想的完整证明》……作者:Yi chen, JingYi Li…… Affili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燕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夏人?”
伊万涅茨喃喃自语,眉头微微挑起。
不知为何,这两个陌生的华夏名字和那个以工科见长的大学 ,反而勾起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好奇心。
“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给我。”伊万涅茨说道。
“教授,您确定要看?这种……”彼得有些犹豫。
“打印。”伊万涅茨的语气不容置疑。
很快,厚厚的一沓论文打印稿交到了伊万涅茨手中。
他拿着论文,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泡上一杯咖啡,打算随便翻翻就放下。
然而,当他看到引言部分提出的全新思路框架,以及随后几页展示的核心引理和那个精妙的“陈-李变换”时。
他端着咖啡杯的手猛地顿住了!眼中的漫不经心瞬间被极度的震惊和专注所取代!
“这……这是……”
他放下咖啡杯,身体不由自主地坐直,目光死死地盯在纸面上,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一种从未见过的、融合了深刻几何洞察与强悍分析技巧的全新路径,在他眼前缓缓展开!
他再也坐不住了,猛地抓起桌上的电话,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快速拨通了一个号码。
“恩里克!是我,亨利克!你立刻来我办公室,不!叫上彼得·萨纳克!有篇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需要紧急会审!”
伊万涅茨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电话那头的恩里克·邦别里显然有些错愕和不耐烦:
“亨利克,你又来了?我们收到过多少所谓的‘证明’了?最后不都是浪费时间吗?”
“这次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伊万涅茨几乎是吼出来的,他用力拍着桌上的论文稿,
“是一种我们从未设想过的道路!非常完整,非常……非常漂亮!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真的!你们必须立刻过来!”
听到伊万涅茨如此失态和严肃的语气,邦别里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声音凝重起来:
“你确定?在哪里?”
“在我的办公室!立刻!马上!顺便联系一下格罗滕迪克那边的人。
上帝啊,我们可能有生之年,真的要亲眼见证历史了!”伊万涅茨语速飞快。
挂掉电话,伊万涅茨深吸一口气,再次沉浸到那篇来自东方的论文之中,仿佛捧着的不是一叠纸,而是整个数学界的未来。
……
时光荏苒,燕京的天气从秋高气爽逐渐步入寒风凛冽的深冬。
校园里的梧桐树早已落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空。
陈奕的生活规律而充实,如同精确的钟摆,在教学楼、宿舍和那片戒备森严的实验区之间往复。
课堂上的知识对他而言更多是验证和补充,他真正的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那间崭新的“加工车间”实验室里。
黎曼猜想论文的投稿如同石沉大海,暂时没有回音,他并不着急,深知这种级别的审核必然耗时良久。
他将全部心神都聚焦在了高精度机床所需特种材料的研制上。
失败、调整参数、分析数据、再次尝试……这个过程循环了不知多少次。
实验室的日志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尝试的细节和教训。
恒温恒湿的洁净服一穿就是数小时,汗水常常浸透内里的衣衫。
然而,所有的艰辛和枯燥,在十二月中旬一个寒冷的下午,迎来了回报。
当最新一批经过优化热处理和特殊表面强化工艺处理的材料样品从设备中取出。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性能测试后,陈奕看着屏幕上最终定格的数据,紧绷了数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成就感的笑容。
各项关键指标——刚度、强度、热稳定性、耐疲劳性、微观结构均匀性——全部达到了甚至略微超出了他预设的理论值!
“成功了……”
他轻声自语,手指拂过那块闪烁着暗哑金属光泽、触手冰凉而坚实的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