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见·蒋军覆灭是“历史必然”结果
一>、见·战役结束:蒋军的覆灭与解放军的胜利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随着陈官庄地区的蒋军被全歼,淮海战役正式结束。这场历时六十六天的战役,人民解放军以六十万兵力战胜国民党军八十万兵力,歼灭国民党军五十五万余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清理战场时,战士们发现,国民党军丢弃的武器能武装好几个兵团——包括一千七百多门大炮、一千四百多辆汽车、三百多辆坦克,还有无数的步枪、机枪和弹药。
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司令官们,结局各不相同:黄百韬自杀,黄维、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战死,李弥、孙元良逃亡台湾,李延年、刘汝明虽然逃到南京,却被蒋介石以“作战不力”为由撤职。蒋介石在南京收到淮海战役失败的消息时,气得摔碎了办公室里的所有茶杯,还有一颗大白菜,却再也无力回天——他的主力部队在长江以北被全歼,想要“反攻”不过是痴人说梦。
1、民心向背:百姓的支持与国民党的失德。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心的胜利。在徐州、蚌埠、陈官庄等地,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迎解放军的到来。有的老乡拿着刚煮好的红薯,有的提着装满热水的水壶,往战士们手里塞;有的老乡主动帮战士们清理战场,有的则给受伤的战士包扎伤口。
在徐州城南的菜市场,曾经被蒋军抢空的粮店老板,从家里拿出藏起来的大米,煮成粥送给战士们:“同志们,你们为俺们打仗,俺们也得为你们做点啥!” 而国民党军的所作所为,早已失去了民心。他们在徐州抢粮、在怀远炸桥、在陈官庄互相残杀,把百姓的家园变成了战场。有位老大娘在接受采访时说:“蒋军来了就抢俺的红薯,还打俺的老伴;解放军来了,不仅不拿俺们的东西,还帮俺们修房子。俺们早就盼着解放军来了!”
2、历史意义:淮海战役的影响与新中国的曙光。淮海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被彻底消灭,为渡江战役的发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终结。而宿县战役作为淮海战役的“南线破局点”,彻底切断了徐蚌铁路,让国民党军的“重兵集团”成了“瓮中之鳖”,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如今,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还陈列着杜聿明被俘时穿的棉袄、黄维的怀表,以及战士们用过的炸药包、步枪。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也见证着一个真理:民心所向,便是胜利所向。那些在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永远地留在了皖北大地,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被百姓们永远铭记——因为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百姓的安稳日子。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在天安门广场响起时,皖北大地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胜利。他们知道,那些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没有白流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二>、见·民心向背的见证:战士的牺牲与百姓的支持
宿县战役中,解放军伤亡约三千人,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宿县的解放,换来了徐州蒋军的“断粮”,更换来了百姓的安稳日子。许多年后,宿县的老百姓还在传颂着战士们的故事:王二喜额头流血仍冲向前线,周明华用身体炸暗堡,赵小嘎爬水塔夺制高点……这些名字,成了宿县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而百姓们的支持,也成了战士们的“精神支柱”。热红薯、棉鞋、情报,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凝聚着百姓对解放军的信任与期盼。正如中野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所说:“宿县的胜利,不是枪打的,是百姓的信任堆出来的。”
三>、见·永恒的丰碑
一九四九年四月,渡江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顺着津浦铁路南下,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宿县的百姓们站在铁路旁,看着战士们的队伍,挥舞着小红旗,喊着“解放军万岁”。特一军特战三师的战士们路过宿县时,还特意去看望了王秀莲大娘,大娘拉着战士们的手说:“孩子们,你们可回来了!俺给你们煮了红薯!”如今,宿县已更名为“宿州”,津浦铁路早已升级为京沪铁路,可当年战士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依然矗立着“宿县战役纪念碑”。
每年十一月十五日,都会有百姓和军人来这里缅怀先烈,讲述着一九四八年那个寒夜,炸药包的轰鸣如何划破夜空,战士们的呐喊如何震撼大地,更讲述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民心所向,便是胜利所向。
一月十九日,解放军对蚌埠西南的防线发起总攻。炮火密集得像要将天空炸开,蒋军的碉堡一个个被摧毁,防线很快就被突破。当晚,在蚌埠中共秘密组织的协助下,以及已投诚的国民党蚌埠市代理副市长和市警察局代局长田景尧的指引,解放军的先头部队顺利进城。进城后,战士们立即展开巷战。蒋军的残兵躲在房屋里,向战士们开枪。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在街道上推进,有的战士踹开房门,与敌人展开近距离战斗;有的战士则爬上屋顶,从高处向敌人射击。巷战打得异常激烈,子弹在墙壁上留下一个个弹孔,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直到深夜,蚌埠城内的蒋军残兵才被全部肃清。
四>、见·蚌埠新生:人民的胜利与城市的黎明
1、入城式:百姓自发的欢迎浪潮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清晨,蚌埠城的天空格外晴朗。一夜的激战过后,街道上虽然还有硝烟的味道,却已经恢复了生机。百姓们纷纷自发地涌上街头,有的拿着小红旗,有的提着装满热水的水壶,有的则捧着刚烙好的饼,等待着解放军的入城。
上午八时,解放军的入城队伍从蚌埠西门出发,沿着主要街道前进。走在最前面的是特一军第三师的战士们,他们穿着整齐的军装,扛着步枪,迈着坚定的步伐。百姓们看到解放军,立即欢呼起来,有的跟着队伍一起走,有的则往战士们手里塞东西。“解放军同志,辛苦了!”一位老大娘拽住一名战士的胳膊,往他手里塞了个鸡蛋,“快吃点东西,补充补充体力!”
战士们笑着接过鸡蛋,有的还向百姓们敬军礼。队伍走到市中心时,百姓们自发地组成了欢迎队伍,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还跳起了秧歌。孩子们则围着战士们,好奇地看着他们的步枪和军装,有的还拉着战士的手,问:“叔叔,你们还会走吗?”战士们笑着说:“不走了,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这一天,蚌埠城到处是欢声笑语,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解放的喜悦。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蚌埠迎来了新生,再也不会有蒋军的欺压,再也不会有战争的恐慌。
1、战后重建:军民同心谱新篇 蚌埠解放后,解放军立即投入到战后重建工作中。战士们分成多个小组,有的负责清理街道上的碎石和弹壳,有的负责帮助百姓修复被炸毁的房屋,有的则协助地下党组织恢复城市的秩序。特一军第三师的战士们,在黄英贵师长的带领下,来到淮河铁桥遗址。看着被炸毁的铁桥,战士们纷纷表示:“咱们一定要把铁桥修好!”他们找来工具,开始清理河中的碎石和断梁。
百姓们看到后,也纷纷赶来帮忙,有的拿着铁锹,有的拿着扁担,与战士们一起劳动。“解放军为咱们解放了蚌埠,咱们也要为解放军出份力!”一位老乡说。 在宝兴面粉厂,自卫队队员们和战士们一起,将被蒋军破坏的机器修复好。当第一袋面粉生产出来时,工人们和战士们都欢呼起来。“咱们又能给老百姓磨面粉了!”朱百里激动地说。
与此同时,蚌埠市委和市政府也迅速成立,开始着手恢复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商店重新开业,学校重新开学,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特一军第三师的战士们,还经常到百姓家里走访,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有的战士帮百姓种地,有的帮百姓修理房屋,有的则给孩子们讲故事,军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五>、见·安徽解放的全景画卷
从皖北到皖南的胜利征程 蚌埠的解放,只是安徽解放历程中的一个缩影。从一九四七年十月皖北地区开始解放,到一九四九年九月皖南地区最后一座县城解放,安徽人民与解放军紧密团结,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英勇顽强的战歌。
在皖北,除了蚌埠的解放,淮海战役中的宿州、阜阳等地,也经历了激烈的战斗。解放军以集团化作战的优势,逐个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解放了皖北的大部分地区。
在皖南,解放军则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先后解放了芜湖、安庆等地,最终在一九四九年九月,解放了皖南的最后一座县城——祁门,标志着安徽全境解放。安徽的解放,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心的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安徽人民积极参与支前工作,有的为解放军送粮食,有的为解放军送情报,有的则直接参加战斗,成为解放军的“坚强后盾”。
特一军的战士们,从苏北到皖北,从徐州到蚌埠,始终冲锋在最前线,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为人民而战”的信念。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安徽,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特一军的战士们也与百姓们一起,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黄英贵师长站在蚌埠的淮河岸边,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安徽的解放历程,是中国解放战争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见证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更见证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如今,安徽大地上的红色记忆,依然闪耀着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九十八、见·画室暖冬
见·烽火间隙的笔墨与初心
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五日,苏北的寒意在午后稍减,特一军军部画室的玻璃窗上还凝着薄霜,却被室内的炭火烘得渐渐融化,留下一道道水痕。画室是用废弃的仓库改造的,墙角堆着从老乡家借来的砚台和墨锭,空气中飘着松烟墨香与烤红薯的甜香,混合成一种奇妙的温暖气息。
陆沉和宋清坐在长桌两端,手里的画笔在宣纸上“唰唰”游走,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纸上,给笔墨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画室的墙上,早已挂满了“见”系列的新作:有“见·徐州解放”里百姓围着战士送红薯的热闹场景,雪狼叼着军帽在人群里穿梭;有“见·陈官庄大捷”里战士们押解俘虏的画面,俘虏们低着头,而战士们的脸上满是胜利的笑意;还有“见·宿县战后”里老乡们帮着战士修房屋的温馨场景,炊烟在废墟上袅袅升起。
每幅画下面都标着日期和地点,像是一本摊开的战争日记,记录着特一军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陆沉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上面还留着之前打仗时留下的伤疤。他正画一幅“见·特一军特战师练兵”的速写,笔锋刚劲,纸上的战士们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发亮,有的在练摔跤,有的在举炸摇包,动作鲜活如生。
“你看这摔跤的姿势,是不是跟王虎上次和张栓柱比试时一模一样?”陆沉抬头对着宋清笑,手里的炭笔还在纸上轻轻勾勒,“当时王虎摔输了,还不服气,说下次要跟张栓柱再比一场。”宋清坐在对面,手里的画笔正描绘“见·雪狼与老乡”的细节。雪狼趴在老乡的院子里,嘴里叼着块红薯,老乡正摸着它的头,脸上满是笑意。她抬头看了眼陆沉的画,笑着说:“你这画里的战士,眼神都带着劲,一看就是咱们特战师的兵!不过你把王虎画得太凶了,他平时笑起来的时候,眼角还有褶子呢。”
说着,她举起速写本,“你看我这雪狼,尾巴是不是画得太翘了?上次它跟老乡家的狗玩,尾巴就翘得这么高,活像个小扇子。”陆沉凑过去,手指轻轻点在画纸上的雪狼尾巴上:“不翘!雪狼见了老乡就高兴,尾巴本来就该这么翘。咱们这‘见’系列,就是要画最实在的场景,战士们的汗、老乡的笑、雪狼的憨,都得画进去,以后咱们老了,看着这些画,就能想起现在的日子。”
他顿了顿,眼神里满是温柔,“等全国解放了,咱们就把这些画整理成册,送到纪念馆里,让后人都知道,咱们是怎么跟百姓一起打胜仗的。”宋清点点头,手里的画笔继续在纸上游走。她想起去年在天津闯关时,雪狼帮着发现廖耀湘的场景;想起在徐州城外,老乡们偷偷给战士送鸡蛋的画面;想起在宿县战后,战士们帮着老乡修房屋的身影。
这些场景都被她一一画进“见”系列里,每一笔都饱含着情感,像是在把烽火岁月里的温暖瞬间,都定格在纸上。画室的角落里,雪狼正趴在炭火旁打盹,尾巴偶尔轻轻晃动,像是在做什么美梦。它的脖子上还挂着之前缴获的蒋军军牌,军牌在阳光下闪着光。陆沉看着雪狼,笑着说:“这小家伙,现在也成了‘见’系列的常客了,下次咱们画‘见·全国解放’,一定得把它画在最中间,让它也当回‘主角’”。
宋清忍不住笑:“雪狼要是知道了,肯定更高兴,说不定还会对着画纸摇尾巴呢!”她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块烤红薯,掰成两半,递给陆沉一半:“快吃吧,这是炊事班老张刚送来的,还热着呢。咱们画了一上午,也该歇歇了。”陆沉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汁儿顺着嘴角往下流,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笑着说:“还是老张的烤红薯好吃,比在徐州城里吃的还甜!等全国解放了,咱们让老张开个红薯店,让全国的百姓都尝尝他的手艺。”
两人边吃红薯边聊着天,话题从画作聊到未来:聊到以后要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建学堂,让孩子们都能读书;聊到要修铁路,让物资能顺畅运书;聊到要办兵工厂,造出更厉害的武器保卫国家。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玻璃窗洒在两人身上,给他们的军装镀上一层暖金色,也给画室里的笔墨添了几分温情。“你看窗外的老乡,都开始准备春耕了。”宋清指着窗外,远处的田地里,老乡们正扛着锄头翻地,孩子们在田埂上追着蝴蝶跑,笑声顺着风飘进画室。
陆沉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心里满是感慨:“是啊,冬天快过了,春天就要来了。等咱们把江南也解放了,老乡们就能安安稳稳种地,再也不用怕蒋军抢粮了。” 他放下手里的红薯,拿起画笔,在宣纸上写下“人民解放,天下太平”八个大字,笔锋遒劲,力透纸背。宋清看着这八个字,心里满是坚定,她也拿起画笔,在旁边画了一颗五角星,五角星旁边画着雪狼和一群孩子,孩子们手里举着小红旗,脸上满是笑意。
夕阳西下时,画室里的炭火渐渐弱了,可室内的温暖却丝毫未减。陆沉和宋清收拾好画笔和宣纸,小心翼翼地把新画的“见·暖冬画室”挂在墙上,与其他画作排在一起。雪狼也醒了过来,跟着他们走出画室,尾巴摇得像小扇子,嘴里还叼着块红薯皮,像是在跟他们分享自己的“零食”。
军部的操场上,战士们还在练兵,喊杀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却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紧张,反而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期待。陆沉和宋清站在画室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希望——他们知道,烽火即将散尽,和平的曙光就在前方,而他们笔下的“见”系列,还会继续记录更多关于胜利、关于百姓、关于新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