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见·长春围城 :蒋委员长的
“空投乌龙”与国军的“投降”
一>、见·蒋介石的 “空中快递”:手令飘错地,
郑洞国愁成 “苦瓜脸”
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五日,锦州城破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进长春城时,郑洞国正坐在兵团指挥部里,对着一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小米粥发呆。碗里飘着两粒米,他用勺子搅了半天,也没敢一口喝——自从被解放军围了五个月,长春城里的粮食早就见底了,士兵们天天喝“草粥”(野菜煮水),有的甚至偷偷煮皮鞋底,他这碗小米粥,还是副官从老乡家里“借”来的,说是 “给司令补身子”。
“轰隆隆 ——”天上突然传来飞机引擎声,郑洞国赶紧跑到院子里,抬头一看,是国民党的运输机,翅膀上的青天白日旗在阳光下晃得刺眼。“委员长的空投!有救了!”副官激动得跳起来,士兵们也从战壕里探出头,眼睛亮得像饿狼。可飞机掠过城头时,投下来的不是粮食,也不是弹药,而是一捆捆白纸 。蒋介石的手令!更搞笑的是,一阵风刮来,大半手令飘向了解放军的阵地,只有少数几张落在国军阵地上。
郑洞国赶紧让人去捡,到手的手令皱巴巴的,还沾着雪粒,上面的字歪歪扭扭:“郑洞国速率部突围南撤,违者军法处置!”“突围?往哪突?”郑洞国看着手令,脸皱成了苦瓜。长春城外全是解放军的战壕,连只兔子都跑不出去,士兵们饿了五个月,别说突围,走路都打晃。他把手令往桌上一摔,对着副官吐槽:“委员长这是让咱们去送死!他要是真有本事,咋不空投点红薯?”
这话被旁边的士兵听见了,偷偷议论:“就是!天天空投手令,有啥用?能当饭吃吗?”“俺听说锦州都丢了,咱们还突围啥?不如投降算了,至少能吃口热的!”议论声越来越大,郑洞国想喝止,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自己也知道,这仗没法打了。
而解放军阵地这边,陆沉正拿着一张飘过来的手令,笑得直拍大腿。宋清凑过来,指着手令上的字:“师长,蒋委员长这字写得,还不如俺小学徒!再说,他让郑洞国突围,这不是让咱们捡现成的吗?”徐虎(宋清小队的战士,之前在绥中立过功)也笑:“俺看这手令就是‘劝降信’,蒋委员长怕咱们劝不动,亲自帮忙呢!”
雪狼蹲在旁边,叼着一张飘来的手令,像是在研究上面的字,陆沉摸了摸它的头:“你这小家伙,也知道这是‘宝贝’啊?正好,咱们把这些手令抄一抄,贴到长春城里,让国军士兵都看看,他们的委员长多‘关心’他们!”
二>、见·宋清小队的“零食劝降”:烤红薯当“诱饵”
手令事件后,长春城里的国军更慌了。陆沉抓住机会,让宋清带三个小队,化妆成国军士兵,混进城里摸情况,顺便搞 “劝降工作”——核心武器不是枪,是老乡们送来的烤红薯、玉米饼。宋清和徐虎换上缴获的国军军装,领口别着歪歪扭扭的徽章,故意把脸抹脏,装成“换防的士兵”,大摇大摆走进长春城。
刚到城门,就被一个国军哨兵拦住:“口令!”宋清心里一紧,赶紧胡诌:“委员长万岁!”哨兵想了想,也记不清正确口令,挥挥手让他们进去——五个月没换过衣服,哨兵早就分不清谁是哪部分的了。城里的景象比想象中还惨:街道上冷冷清清,店铺全关着门,有的房子被拆了烧火,士兵们蹲在墙角,脸黄肌瘦,有的甚至躺着不动,不知道是饿晕了还是睡着了。
徐虎偷偷从怀里掏出个烤红薯,刚剥开皮,香味就飘了出去。“红薯!是红薯!”一个士兵突然跳起来,眼睛直勾勾盯着徐虎手里的红薯,口水都快流下来。宋清赶紧把红薯递过去,士兵接过红薯,三口两口就吃完了,连皮都没剩,然后拉着宋清的手:“同志…… 不,长官,你们还有红薯吗?俺们快饿死了,俺愿意投降,只要有红薯吃!”
这话引来了一群士兵,围着宋清和徐虎,七嘴八舌地说:“俺也投降!俺再也不跟共军打了!”“俺们师长藏了不少粮食,就不给俺们吃,俺们早就想反了!” 宋清趁机掏出劝降信,念给大家听:“解放军优待俘虏,投降后管吃管穿,愿意回家的给路费,愿意参军的欢迎……”正说着,一个国军军官走过来,骂道:“你们这群叛徒!敢投降共军?”士兵们立马炸了:“你还好意思说!你天天藏粮食,让俺们喝草粥,俺们就投降!”
军官想掏枪,被徐虎一把按住:“别费劲了,你要是再凶,连红薯皮都没得吃!” 军官一看士兵们都瞪着他,赶紧怂了:“俺…… 俺也投降,俺也想吃红薯……”宋清小队没费多大劲,就摸清了长春守军的底细:城里的国军分两派,六十军是滇军,跟中央军(新七军)向来不对付,六十军军长曾泽生早就不想打了,新七军军长李鸿也撑不住,只有郑洞国还在硬撑。陆沉收到消息,笑着说:“好!咱们就从六十军下手,让他们先起义,新七军一看,肯定跟着投降!”
三>、见·曾泽生的“起义纠结症”:开会摔三杯
十月十六日夜,长春六十军军部里,曾泽生正对着一盏油灯发愁。桌上摆着宋清小队送来的劝降信,还有一包没吃完的烤红薯——那是宋清托人转交的,附了张纸条:“曾军长,红薯是老乡烤的,比草粥香,您尝尝。”
“军长,咱们起义吧!”参谋长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士兵联名信,“弟兄们都快饿死了,再打下去,咱们六十军就全完了!”曾泽生叹了口气:“俺也想啊,可郑洞国那边咋办?还有新七军,他们要是不同意,咱们起义了,岂不是要被他们打?”正说着,几个团长也来了,一进门就吵起来:“军长,别犹豫了!滇军跟着蒋介石,没捞着好,现在还让咱们饿死在长春,不值得!”
“就是!解放军说了,起义后咱们还是正规军,待遇不变,还能回家看看,比在这儿等死强!”有个顽固的团长反对:“不行!咱们是国军,起义就是投降,会被人骂的!”这话刚说完,就有人反驳:“骂啥?咱们是为了弟兄们的命!为了老乡们!蒋介石才是不顾咱们死活!”吵着吵着,有人激动得摔了茶杯,“哐当”一声,碎片溅了一地。
曾泽生看着眼前的乱局,突然拍了桌子:“别吵了!俺决定了,起义!明天就派人去跟解放军谈!谁要是不同意,就自己留在长春喝草粥!”团长们一听,都欢呼起来,刚才反对的团长也低下了头——他也饿怕了,早就想尝尝解放军的红薯了。第二天一早,曾泽生派参谋长出城,去见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肖劲光。参谋长刚到解放军阵地,就被战士们围住,递热水、送红薯,吓得他赶紧说:“俺是来谈起义的!俺们军长说了,愿意率六十军起义!”
肖劲光笑着说:“欢迎!早就等着你们了!咱们都是中国人,没必要刀兵相见,以后一起为老百姓打仗!” 谈判很顺利,当天下午就定好了起义细节:十七日,六十军撤出东半城防区,由解放军独立六师、八师接管。曾泽生回到军部,把消息告诉士兵们,士兵们高兴得跳起来,有的甚至放起了鞭炮——五个月了,他们终于能离开这个“饥饿城”了!
四>、见·东半城的“换防喜剧”:国军递枪
又递粮,解放军送红薯还送汤
十月十七日傍晚,长春东半城的防区里,六十军的士兵们排着队,背着枪,往城外走。他们的衣服又脏又破,有的还光着脚,可脸上却带着笑——前面就是解放军的阵地,那里有热红薯、热汤,还有能吃饱的饭。独立六师的战士们早就等着了,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红薯粥,见六十军士兵过来,就递过去一碗:“同志,快喝口热粥,暖暖身子!”六十军的士兵们接过粥,有的眼泪都快掉了 ,他们太久没喝过热粥了。
有个六十军的小兵,叫李小二,才十六岁,接过粥碗,一口就喝了半碗,然后拉着解放军战士的手:“同志,你们还有红薯吗?俺想带两个给俺娘,俺娘还在老家,俺好久没见她了……”战士赶紧从背包里掏出两个烤红薯,塞给李小二:“拿着,路上吃,以后咱们一起打仗,等胜利了,就能回家看娘了!”
换防的时候,还出了个小插曲:六十军的一个连长,想把自己藏的半袋小米送给解放军,结果小米撒了一地,战士们赶紧帮着捡,连长不好意思地说:“俺这没啥好东西,就这半袋小米,你们别嫌弃!”解放军战士笑着说:“不嫌弃,这是您的心意,咱们一起煮小米粥!”
宋清和王虎也在换防现场,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徐虎笑着说:“你看,早知道这样,他们何必打五个月?早点起义,早就有红薯吃了!”宋清点点头,指着远处的长春城:“接下来,就该新七军了,他们看着六十军这么好,肯定也会投降的!”果然,新七军的士兵们看到六十军起义后有吃有穿,都动了心。有的士兵偷偷跑到解放军阵地,问:“俺们要是投降,也有红薯吃吗?”
战士们笑着说:“有!管够!还能穿新衣服!”消息传回新七军军部,李鸿军长愁得睡不着觉——士兵们都不想打了,他这个军长,还怎么撑?
五>、见·李鸿的 “投降真香”:头发乱得
像鸡窝,见面先问 “有饭吗”
十月十九日,李鸿终于下定决心,派副官出城,跟解放军谈投诚。副官见到肖劲光时,第一句话就是:“俺们军长问,投诚后能吃饱饭吗?俺们军长已经三天没好好吃饭了!”肖劲光哈哈大笑:“让李军长放心,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 当天下午,李鸿带着新七军的军官们,来到解放军阵地。他穿着一件皱巴巴的军装,头发乱得像鸡窝,没刮胡子,眼睛里满是血丝,一看就是熬了好几天。
见到肖劲光,他没说客套话,直接问:“肖司令,俺们投诚后,士兵们能得到优待吗?俺们不想再打了,只想好好吃饭,好好活着。”肖劲光握着他的手,笑着说:“李军长,放心!解放军说话算话,优待俘虏是咱们的政策,士兵们愿意回家的给路费,愿意参军的欢迎,以后咱们一起为解放全中国努力!”说着,让人端来一碗红烧肉、两个白面馒头。李鸿看着红烧肉,眼睛都直了,拿起筷子,一口就吃了半块肉,然后又咬了一大口馒头,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好吃…… 太好吃了…… 俺五个月没吃过红烧肉了……”
旁边的军官们也跟着吃起来,有的吃得太急,噎得直打嗝,战士们赶紧递水。 吃完饭后,李鸿站起来,对着新七军的士兵们喊:“弟兄们!俺们投诚!跟着解放军,有饭吃,有衣穿,再也不用饿肚子了!”士兵们欢呼起来,有的甚至把枪扔在地上,跑去抢解放军送来的红薯,嘴里喊着:“俺投降!俺要吃红薯!”
新 七军投诚后,长春城里就只剩下郑洞国的兵团部还在硬撑。郑洞国坐在指挥部里,听着外面的欢呼声,心里五味杂陈。副官进来,递给他一碗热红薯粥:“司令,这是解放军送来的,他们说,让您别撑了,投降吧,大家都是中国人,没必要再打了。”郑洞国接过粥碗,喝了一口,眼泪掉了下来——这碗粥,比他五个月来喝的所有粥都香。
他终于明白,蒋介石的手令、中央军的“忠诚”,都比不上一碗热粥、一个烤红薯,比不上老百姓的支持。
六>、见·郑洞国的 “最后一课”:放下手枪,看见长春的阳光
十月二十一日晨,长春的天终于放晴了,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郑洞国的办公桌上。他拿起桌上的手枪,看了最后一眼,然后轻轻放在桌上——那是蒋介石给他的“自杀手枪”,让他“宁死不降”,可他现在知道,活着,为老百姓做点事,比什么都重要。“通知下去,兵团部全体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降。”郑洞国对副官说,声音很平静,没有之前的焦虑,只有释然。
副官点点头,出去传达命令,很快,兵团部的士兵们就排着队,走出指挥部,放下武器,接受解放军的改编。陆沉和宋清也来到指挥部,见到郑洞国,陆沉笑着说:“郑司令,欢迎你加入我们,以后咱们一起为老百姓打仗,建设新中国。” 郑洞国看着陆沉,又看了看外面的阳光,笑着说:“俺输了,输得心服口服。你们不仅打赢了仗,还赢得了民心,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当天上午,长春全城解放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老乡们从家里出来,推着小车,送来红薯、玉米、白面,有的还提着热水,给战士们和投降的国军士兵喝。孩子们围着雪狼,有的摸它的头,有的给它喂饼干——雪狼成了“明星”,之前它跟着宋清小队进城侦查,不少士兵都认识它,说 “这狗比咱们还先知道投降的好处”。
在长春的广场上,解放军和老乡们、投降的国军士兵们一起庆祝。老周(炊事班的老兵)煮了一大锅红薯粥,大家围着锅,你一碗我一碗,吃得不亦乐乎。李鸿和曾泽生坐在一起,喝着粥,聊着天,之前的派系矛盾早就烟消云散。郑洞国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暖的——他终于明白,战争的意义不是输赢,而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七>、见·围困战的 “胜利狂欢”:五个月的
“饿肚子”,换来了全城的 “笑哈哈”
长春围困战历时五个月,没打多少大仗,却成了中国战史上的一段 “喜剧佳话”——解放军用“红薯劝降”“手令乌龙”“派系矛盾”,不费吹灰之力解放了长春,开创了“围困瓦解”解放大城市的先例。
战后盘点,大家都在算 “收获”:解放军缴获了大量武器,还收编了四万多国军士兵(六十军 二万六千人,新七 军一万四千人,兵团部几千人);老乡们收获了安宁,再也不用怕国军抢粮;国军士兵们收获了饱饭和新生,有的回家种地,有的加入解放军,继续打仗。
最搞笑的是蒋介石,听说长春解放后,气得把办公室的茶杯摔了个遍,对着参谋骂:“郑洞国!曾泽生!李鸿!都是叛徒!俺瞎了眼,才用你们!”可骂归骂,他也没办法——东北的国军已经没了,他想再“微操”,也没兵可操了。而长春城里,狂欢还在继续。
宋清小队的战士们和老乡们一起编了个顺口溜,到处唱:“蒋委员长空投忙,手令飘到共军旁;曾泽生,起义强,带着弟兄吃红薯汤;李鸿投诚不慌张,白面馒头吃得香;郑洞国,放下枪,长春城里喜洋洋!”雪狼也有了“战利品”——国军士兵送它的狗饼干,它叼着饼干,在广场上跑来跑去,一会儿蹭蹭这个,一会儿蹭蹭那个,像是在庆祝胜利。
陆沉看着眼前的景象,对宋清说:“你看,这就是人民的力量,不用打多少仗,只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能赢。”夕阳西下时,长春的街道上灯火通明,老乡们和战士们一起唱歌、跳舞,有的还在广场上放起了烟花。五个月的围困,换来的不是仇恨,而是团圆和希望。
郑洞国站在广场上,看着烟花,笑着说:“俺这辈子,打过不少仗,可只有今天,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胜利。”这场“喜剧秀”般的围困战,告诉所有人:民心才是最厉害的武器,而解放军,正是握着这把武器,一步步走向全国胜利,毕竟,谁能拒绝热红薯、热粥,拒绝为老百姓打仗的队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