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摇头否决:
“不可。棉花产量有限,咱们要是低价倾销,用不了多久就会断货,反而会被对手抓住把柄。”
他手指点着账本,
“就按比市价低一些的价格卖,既能保证利润,又不会惹来同行记恨,还能让百姓得些实惠,一举三得。”
“老爷考虑周全!”
管家由衷佩服。
贾政放下账本,望向窗外:
“贾家要想站稳脚跟,不能只靠一时的暴利,得稳扎稳打。京中的消息网、扬州的产业、军中的贾狗儿,这三方缺一不可。”
他心里清楚,眼下的安稳只是开始,大同战事未平,朝堂局势复杂,唯有把家业根基筑牢,才能应对未来的变数。
不多时,秦可卿端着参汤走进来:
“老爷还在忙?刚才老太太还说,要请您过去商议给刘夫人送赏礼的事呢。”
贾政接过参汤,笑道:
“刚看完扬州的账本,正要过去。”
“你也一起,顺便说说作坊棉布在府里采买的事,往后府里的布料,就从咱们自己作坊调,既省心又实惠。”
秦可卿笑着应下:
“好,我这就去准备。”
“说起来,如今族里出了贾狗儿,外有扬州的产业撑着,真真有了兴盛迹象,咱们贾家的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贾政点头,眼中满是笃定。
从族学的人才到京中的消息网,再到扬州的实业,贾家的布局正一步步落地。
休沐日的午后,荣国府后院阳光正好。
贾政坐在葡萄架下的石桌旁,手中摇着折扇,与秦可卿、李纨等人闲聊着家常。
秦可卿正说着扬州作坊新出的花色棉布,芸娘笑着搭话,院中人声融融,一派安宁。
“老爷,您看这新布做的衣裳,颜色多鲜亮。”
秦可卿拿起桌上的布样,递到贾政面前。
贾政刚要开口称赞,院外忽然传来丫鬟急促的脚步声:
“老爷!老爷!阿福在前厅等着,说有十万火急的事要禀报!”
贾政脸上的笑容瞬间敛去,心中咯噔一下——阿福是他身边管事,若非天大的事,绝不会贸然如此。
他霍然起身:
“快带他来!”
片刻后,浑身是汗、气喘吁吁的阿福冲进院子:
“老爷!大同急报!昨夜粮仓突然起火,存粮……存粮全烧光了!”
“什么?!”
贾政起身,有些难以置信。
“大同粮仓尽毁,六万将士无粮可食”,
秦可卿和李纨脸上的笑意也僵住了,大气都不敢出。
贾政盯着文书,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声音沙哑:
“怎么会起火?是意外还是人为?”
“不清楚!”
阿福喘着粗气,
“消息是刚才用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只说粮仓一夜之间化为灰烬,牛将军和周将军已经乱了阵脚,急召朝廷速发粮草!”
“乱了阵脚?”
贾政猛地踱步,心中翻江倒海——六万士兵若是断了粮,不出三日必生哗变。
到时候别说守住大同,这些饿疯了的士兵说不定会沿途劫掠,从大同到神京城的官道上,不知要添多少亡魂。
更可怕的是,女真若得知消息,定会趁机猛攻,大同必失,神京城也将门户大开。
“大祸临头了……”
贾政喃喃自语,局势大变。
他原以为援军入城、粮草稍缓,能喘口气整顿家业,没料到转眼就出了这等灭顶之灾。
秦可卿上前一步,轻声道:
“老爷,当务之急是立刻入宫等陛下召见,同时调度粮草驰援大同,迟则生变!”
“我知道!”
贾政猛地回过神,一把抓过外衣,
“备马!我现在就入宫!”
他快步走出院子,又回头叮嘱,“你们也收拾下行李,事不可为南下扬州!”
“是!”
秦可卿连忙应下,转身去安排。
贾政快马加鞭赶到皇宫,刚进午门,就见兵部、户部的官员们聚在廊下,个个面色凝重,眉头紧锁。
户部尚书见他来,上前低声道:
“政老弟,你也来了?大同这把火,烧得人心惶惶啊!”
“谁说不是呢?”
贾政叹道,
“六万将士断粮,稍有差池就是塌天大祸。”
一旁的吏部侍郎插话:
“虽说是平日贪墨成风,但真要毁了大隋,谁也没这胆子——亡国奴的日子,想想都怕。”
众人纷纷点头,此刻再无派系之争,只剩对局势的担忧。
可等了近一个时辰,皇帝仍未露面。
贾政心中疑惑——以往军情紧急,皇帝从不会拖延,今日这般迟滞,实在反常。
官员们渐渐焦躁起来,交头接耳的声音越来越大。
“陛下到底在干什么?再耗下去,大同那边就真要出事了!”
有人忍不住抱怨。
就在这时,御书房的门“吱呀”一声打开,总管太监夏守忠躬着身子走出,尖声喊道:
“陛下有旨,宣诸位大人进殿议事!”
众人立刻收声,整了整朝服,跟着夏守忠鱼贯而入。
刚进御书房,贾政就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异样——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灵力波动,绝非普通宫人所有。
他不动声色地扫视四周,目光落在御座后的屏风上时,心中一凛:
屏风之后,隐有道强大的气息蛰伏,气息沉凝厚重,显然是皇室豢养的顶尖高手。
皇帝坐在御座上,脸色阴沉,眼神疲惫,全然没有往日的威严。
他不等众人行礼,就沉声道:
“大同粮仓被焚的消息,你们都知道了。说说吧,该怎么办?”
户部尚书立刻出列:
“陛下,臣已清点国库存粮,可紧急调拨三万石运往大同,但需五城兵马司派兵护送,以防女真袭扰。”
“不够!”
兵部尚书摇头,
“六万将士,三万石粮撑不过五日。必须从江南加急调粮,同时让沿途州府就地征调,才能解燃眉之急。”
贾政站在人群中,心思却在屏风后的高手身上——皇室突然调动高手,显然不止是为了议事安全,恐怕另有隐情。
难道皇帝收到了比大同粮灾更危急的消息?
他正思忖着,皇帝忽然看向他:
“贾政,你出身荣国府,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