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专家组抵达的消息,像最后一阵急促的擂鼓,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清晨,雨后的天空湛蓝如洗,空气清新冷冽,阳光毫无遮拦地洒下,仿佛特意为这场“透明审判”点亮了最亮的灯。
三辆中巴车在无数媒体车和围观者的注视下,缓缓驶入白云村,停在“星火农园”入口处。车门打开,七八位年纪不一、但气质同样沉稳严谨的专家陆续下车,他们穿着朴素,眼神锐利而专注,没有过多寒暄,目光已开始扫视周围的土地和环境。带队的是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泰斗人物,一位姓周的资深院士。
早已等候在此的沈星澜、顾青舟以及合作社核心成员,立刻迎了上去。没有客套的欢迎词,沈星澜直接上前,语气恭敬而不卑不亢:“周院士,各位专家,辛苦了。我是沈星澜,‘星火农园’的负责人。欢迎各位到来,我们已准备好接受最严格的审查。”
周院士年约六旬,头发花白,面容清癯,他打量了一下沈星澜,目光在她因紧张而微微抿起的嘴唇和那双清澈却带着血丝的眼睛上停留了一瞬,点了点头,声音平和:“沈女士,客套话就不必了。我们此行目的明确,只看事实,只信数据。开始吧。”
他的直接,反而让沈星澜松了口气。“好的,请各位专家随我来。”
与此同时,由顾青舟协调的多家直播平台信号同时开启。无人机升空,俯瞰整个农园全景;数个固定机位和跟拍摄像师准备就绪,将镜头对准了专家组的行动。直播间标题简单直接——“‘星火农园’国家级专家组现场审查全程实录”。
瞬间,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涌入了各个直播间,弹幕如同潮水般刷新。
【来了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好紧张啊,感觉像在看审判直播。】
【这些专家看起来好严肃,感觉好有压力。】
【沈星澜看起来好累,但眼神好坚定。】
审查的第一站,是土壤和水源。专家们没有去沈星澜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看起来最“漂亮”的核心地块,而是随机指定了靠近路边、靠近后山、以及合作社边缘的几块地。
“在这里,这里,还有那里,分别取表层、中层和深层土样。”周院士指着几个看似普通的位置,语气不容置疑。他的助手立刻拿出专业的无菌取样工具,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在镜头下清晰展现。取出的土壤被迅速封装、编号、记录地理位置。
水源取样同样严格,不仅取了灌溉主水源、蓄水池的水,还随机抽取了几个大棚内的滴灌出水口样品。
【我的天,这么严格?完全是随机的啊!】
【这才是真正的检查,根本不给你准备的机会。】
【看这取样手法,太专业了。】
取样完毕,样品被立刻送上随行的、经过认证的移动检测车,进行部分指标的快速筛查。而专家组则继续他们的审查。
他们走进了堆肥场,不顾空气中淡淡的发酵气味,仔细翻看堆肥的原料和腐熟程度;他们检查植保物资仓库,核对每一种生物制剂的购买记录和使用台账;他们甚至随机拦下正在田间劳作的社员,询问日常的农事操作细节。
“大叔,您平时给这片番茄地追肥,用的什么?具体怎么配比?”一位专家问一位正在清理杂草的老社员。
老社员有些紧张,搓着手,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回答:“就……就是沼液,兑水,一比十。星澜丫头定的规矩,不能浓了,烧根。”
“都是你自己操作?有人监督记录吗?”
“有有有,那边挂着的本子,每次干了啥都得记上。”老社员指着田头一个防水的小箱子。
专家走过去,打开箱子,拿出记录本,仔细翻看。镜头推近,上面确实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日期、操作内容、负责人。
【哇,这记录本……虽然字丑,但感觉很真实。】
【细节到位啊,看来平时管理确实严格。】
审查在一种高效而密不透风的节奏中进行。专家们的问题专业而刁钻,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疑点。沈星澜和顾青舟全程陪同,对每一个问题都如实回答,拿不出直接证据的便坦然承认是“经验”或“尚未明确原理”(如对某些长势异常地块的解释)。
压力无处不在。沈星澜能感觉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但她强迫自己保持冷静和清醒。顾青舟则在一旁,时常用简练精准的语言补充解释,化解一些可能产生的误解。
中午,专家组拒绝了单独用餐的安排,坚持和社员们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饭桌上,周院士看似随意地和几位老社员聊起了天,问他们加入合作社前后的变化,问他们对沈星澜的看法。
老人们话匣子打开,说的都是大实话——怎么比以前赚钱多了,怎么觉得日子有奔头了,怎么佩服星澜这丫头的韧劲和公道。
周院士默默地听着,偶尔点点头,没有表态,但眼神中的审视似乎柔和了一分。
下午的审查重点转向了采后处理、包装和溯源系统。专家们仔细检查了预冷库的温度记录,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认证,并随机抽取了几份包装好的蔬菜,现场扫描二维码,核对溯源信息的准确性。
整个过程,都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进行。直播镜头像一面巨大的、无情的镜子,将“星火农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反射到公众面前。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表演,有的只是真实的劳作、严谨的管理,以及面对审查时无法伪装的细节。那些整齐的记录、社员朴实的回答、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如堆肥场不可避免的气味、个别记录字迹的潦草),在这种极致的真实下,反而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说服力。
网络上舆论的风向,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转变。质疑的声音虽然仍在,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这种坦荡和细致所打动。
【说真的,能做到这么透明,我有点信了。】
【那些记录做不了假,一看就是日积月累的。】
【专家问得太细了,要是心里有鬼,早露馅了。】
现场的审查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专家组收集了海量的信息、数据和样本。周院士最后站在那片曾引起无数争议的“样板田”前,看着那些长势惊人的茄子,沉默了很久。
他没有问沈星澜任何问题,只是对身边的助手低声交代了几句,要求对这片地的土壤和植株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分子层面的分析。
“今天的现场审查暂告一段落。”周院士面向镜头,做出了总结陈词,语气依旧平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我们采集了足够的样本,获取了大量的现场资料。最终的结论,需要等待所有实验室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承诺,会以最严谨、最科学的态度,做出负责任的判断。”
审查组严谨而高效的取样工作暂告一段落,现场那种被无形规则约束的紧绷气氛稍有缓和。专家们正在整理器材,低声交换着初步印象,准备前往下一个考察点。直播镜头依然忠实地记录着这一切,无数观众也在屏息等待接下来的发展。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佝偻、步履蹒跚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是沈星澜的外公。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中山装,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双手因为长年劳作而布满老茧和裂口。他颤巍巍地推着一辆老旧的手推车,车上整齐地码放着几十本厚厚的大开本册子,册子的封面已经泛黄、卷边,甚至有些破损,透着一股浓重的年代感。
所有人的目光,包括周院士和各位专家,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过去。
外公没有说话,只是用尽力气,将最上面几本册子小心翼翼地抱起来,走到周院士面前,轻轻放在了旁边一个临时搬来的小木桌上。灰尘在阳光下飞舞,仿佛惊扰了沉睡的时光。
“同……同志,”外公的声音苍老而沙哑,带着老一辈人对知识和权威的天然敬重,“这些……这些是我,还有星澜她爹妈,以前记的。从合作社那会儿,到后来包产到户,再到星澜丫头回来……地里的活儿,啥时候下种,啥时候间苗,施的啥肥,打的啥药(后来基本不用了),天气咋样,收成多少……都,都记在上头了。”
他粗糙的手指,像抚摸珍宝一样,轻轻拂过那泛黄的纸页。上面是用钢笔或圆珠笔记录的密密麻麻的字迹,有些工整,有些潦草,夹杂着一些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还有用尺子画出的简单表格,记录着产量和收支。纸张的边缘,甚至还能看到一些不小心沾上的泥点或水渍的痕迹。
这不是为了应对审查而准备的“材料”,这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与脚下这片土地长达数十年的、沉默而忠诚的对话。每一笔记录,都凝结着汗水、期盼,以及与自然博弈的智慧。
周院士的神情变得无比郑重。他上前一步,没有嫌弃那上面的尘土,小心翼翼地拿起最上面的一本,轻轻翻开。映入眼帘的是几十年前关于冬小麦播种的记录,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那份认真与执着,却穿透了时光,扑面而来。
他沉默地一页页翻看着,速度很慢。周围的专家们也围拢过来,安静地传阅着这些沉重的册子。没有人说话,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直播间里的弹幕也奇迹般地稀疏了下来,仿佛怕惊扰了这份沉静。
这时,外婆也走了过来。她没有去看那些记录册,而是径直走到旁边那片长势正旺的菜地旁,弯下腰,像是平日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轻轻抚摸着油绿的菜叶。
她抬起头,看向离她最近的一位戴着眼镜、气质温和的女专家,脸上露出慈祥而又带着些微心疼的笑容,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
“专家同志,你看这菜,长得是好吧?可你们不知道,星澜这丫头刚回来那会儿,这块地还板结得厉害,种啥都不爱长。她就天天泡在地里,用手抠,用锄头松,一点点地改良土。夏天太阳毒,晒得她脱皮;冬天风像刀子,她的手啊,裂得都是血口子……”
外婆的声音不高,却像一股暖流,缓缓淌过每个人的心田。她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只是指着地里的作物,诉说着外孙女归来后的点点滴滴。
“这畦韭菜,是她用草木灰和麻渣一点点喂出来的,味儿特别冲,也特别香。”
“那边几棵番茄,去年差点让虫子祸害了,她愣是几个晚上没睡,守着抓虫,用辣椒水喷……”
“这丫头,心思重,有啥难处都自己扛着,怕我们老的担心,也怕跟着她干的乡亲们失望……有时候我看着都心疼。”
外婆的话语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琐碎,但正是这些充满生活气息、饱含深情的细节,勾勒出了一个有血有肉、坚韧努力的沈星澜的形象,远比任何华丽的辩解都更具力量。
沈星澜站在一旁,听着外婆的诉说,眼眶瞬间就红了。她强忍着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下来。那些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压力,在此刻被最亲的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出来,让她心中充满了酸涩与温暖。
几位专家,尤其是那位女专家,眼神明显柔和了许多,她看着外婆,又看了看泪眼婆娑却依旧挺直脊梁的沈星澜,轻轻点了点头。
周院士合上了手中的记录册,动作轻柔,仿佛怕惊醒了里面的魂灵。他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向沈星澜,又扫过那些厚重的册子和絮絮叨叨的外婆,最后望向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他没有立即发表评论,但那紧抿的嘴角线条似乎柔和了些许,眼中锐利的审视光芒中,也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
科学需要冷峻的数据,但理解和判断,有时也需要感受这份源自土地与岁月的、无法伪造的真诚与厚重。这份来自最基层、最本源的见证,像一块投入湖心的巨石,在所有见证者(无论是现场专家还是屏幕前的观众)的心中,激起了深深的涟漪。
直播间里,沉默被打破,弹幕再次汹涌,但这一次,充满了感动与支持。
【破防了……眼泪哗哗的。】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啊!几代人的心血!】
【外婆的话让我想起了我奶奶,想家了。】
【支持星澜!支持所有脚踏实地的新农人!】
审查还在继续,但某种坚冰,似乎已经开始悄然融化。外公的记录是历史的证言,外婆的絮叨是亲情的注脚,它们共同为“星火”的故事,增添了最厚重、也最动人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