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星澜那“全程直播审查”的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在已然沸腾的舆论场中激起了更为巨大的波澜。
支持者为之振奋,高呼这是“史上最刚回应”、“绝对的底气”;质疑者则冷嘲热讽,认为这是“垂死挣扎”、“哗众取宠”;而更多的旁观者,则被这前所未有的操作吊足了胃口,翘首以盼这场即将到来的“透明大戏”。
网络上的喧嚣尚未平息,现实中的压力已接踵而至。提出“强制性审查”的省里相关部门,对沈星澜主动要求升级审查层级并全程直播的申请,起初态度暧昧,甚至带着几分不悦,认为这是对原有程序和权威的挑战。但在顾青舟动用京城人脉,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农业界老专家得知此事后主动发声支持“让真相暴露在阳光下”的双重影响下,上层态度终于松动。
经过一番紧张的沟通与协调,一支由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牵头,联合了土壤学、植物生理学、农药残留检测、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国内顶尖专家组成的联合专家组,正式宣布将接受“星火农园”的申请,赴白云村进行现场审查。并且,原则上同意了在保护核心技术隐私的前提下,对审查的关键环节进行网络直播。
消息一经官方发布,如同给这场风暴按下了暂停键,随即是更猛烈的蓄势。所有目光,都聚焦向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星火农园”内部,气氛紧张得像拉满了的弓弦。没有时间沮丧,没有时间抱怨,每个人都清楚,这将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
沈星澜和顾青舟几乎不眠不休,带领着核心团队,投入到了空前繁重的准备工作中。
第一要务,是确保审查过程的绝对透明和顺畅。他们绘制了极其详尽的农园全景图和功能区划图,标注出每一块土地的历史用途、种植作物、施肥记录。将所有农事记录、采购凭证、合作社章程、社员档案等资料分门别类,整理成册,随时备查。
“所有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可追溯,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次人工除草记录,也不能遗漏。”沈星澜反复强调,她的眼神因极度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但目光却异常锐利,“我们要给专家呈现的,是一个毫无修饰的、真实的‘星火’。”
顾青舟则负责对外联络和直播方案的细化。他与专家组先遣人员反复沟通,确定直播的范围、机位设置、哪些环节因涉及可能的商业机密或专利技术(他们对外宣称的“独特堆肥配方”等)不便公开。同时,他与多家大型直播平台洽谈,确保直播当天信号稳定,覆盖面广。他还准备了大量的背景资料,打算在直播间隙,由他或指派的专业讲解员,向观众普及有机农业知识和“星火”的理念。
张叔带着社员们,则开始了对农园无死角的清理和整顿。不是刻意美化,而是确保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工具物料摆放有序,以最利落的面貌迎接审查。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将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
在这高度紧张的氛围中,沈星澜肩上的压力达到了顶点。她几乎每晚都要依靠玉佩空间才能获得短暂的安宁和恢复。而空间似乎也感知到了她面临的巨大挑战,泉眼涌动的速度似乎更快了些,那滴“灵髓”的光泽也越发温润夺目。她甚至能感觉到,自己与空间、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联系,在这种极致的压力下,变得更为紧密和敏锐。她有时能隐约感知到某片土地下蚯蚓的活动,能察觉到某株作物细微的病态前兆,这种玄妙的连接,让她对应对审查更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底气。
然而,暗处的敌人并未因这雷霆反击而收手。
审查前三天夜里,农园靠近后山的监控摄像头,捕捉到了几个鬼鬼祟祟的黑影。他们试图接近新建的鸡舍和那片长势尤其惊人的“样板田”,似乎想在专家到来前做些什么手脚。幸好值班的社员及时发现,大声呵斥并启动了警报,那几个黑影才仓皇逃窜,消失在夜色中。
此事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对手的卑劣,远超想象。
顾青舟立刻加强了夜间巡逻的人手,并与当地派出所取得了联系,请求加强周边区域的治安巡查。沈星澜则更加谨慎,她几乎每晚都会用精神力细细“扫描”核心区域,确保万无一失。
审查日前夜,一场不期而至的秋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洗刷着尘埃,也带来了几分寒意。农园的办公小屋内灯火通明,核心成员最后一次核对明天的流程。
“都准备好了吗?”沈星澜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决然。
“准备好了!”众人的回答整齐划一,眼神坚定。
顾青舟将一杯温水递到她手里:“放心,我们能做的都已经做了。现在,只需要相信我们自己,相信这片土地。”
沈星澜接过水杯,温暖透过杯壁传来。她望向窗外被雨幕笼罩的、漆黑一片的农园,但她的目光仿佛能穿透这黑暗,看到那片土地上顽强不息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