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的吉日定在秋分。钦天监说,那日辰时三刻有“紫气东来”之象,最宜举行大典。可苏璃站在坤宁宫的窗前,看着宫人将先皇后的旧物搬出来晾晒,总觉得这宫里的尘埃,不是几日清扫就能拂尽的。
“娘娘,这是刚从库房翻出来的朝服图样。”宫女捧着个紫檀木盒进来,里面铺着明黄的绸缎,上面绣着十二章纹,针脚细密得能数清丝线的根数,“是先皇后当年为太子备下的,如今正好给陛下用。”
苏璃抚摸着冰凉的丝线,指尖划过“日月星辰”的纹样。先皇后当年为太子殚精竭虑,却没等到儿子登基的那一天,如今这朝服穿在赵珩身上,不知算不算是一种慰藉。
“让尚衣局按陛下的尺寸改改。”苏璃合上木盒,“告诉他们,不用太张扬,十二章纹的绣线用暗金就好。”她知道赵珩性子内敛,不喜铺张,更重要的是,此刻的朝堂暗流未平,太过招摇只会引来更多非议。
正说着,秦风匆匆进来,脸色凝重:“娘娘,五皇子在太庙哭晕了。”
苏璃眉心微蹙。五皇子虽年幼,却被容嫔教得心思深沉,前日刚因“伪造遗诏”之事被降为郡王,今日就跑到太庙哭晕,明摆着是想博同情,让朝臣觉得新帝容不下幼弟。
“让人去请张院判。”苏璃道,“再传我的话,说陛下念及兄弟情分,特许五郡王在东宫偏殿养病,派三个嬷嬷好生照看。”她顿了顿,“告诉那三个嬷嬷,盯紧了,别让他再闹出什么幺蛾子。”
秦风领命而去。苏璃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忽然想起沈文——若他还在,定会画下这宫墙里的明争暗斗,笔触里该藏着多少无奈。
赵珩从朝堂回来时,带着一身霜气。他脱下朝服,接过苏璃递来的热茶,指尖还残留着批阅奏折的凉意:“户部尚书又在哭穷,说国库空虚,登基大典的银子凑不齐。”
“我这里还有些私产。”苏璃打开妆奁,里面是些多年来积攒的珠宝,“都是陛下和先皇后赏的,拿去当了,总能凑些银子。”
赵珩按住她的手,眼底闪过一丝暖意:“不用。我已经让秦风去查了,户部的账上有笔不明不白的款项,怕是被前任尚书贪墨了。等查清楚,不仅大典的银子有了,还能给北疆的士兵添些冬衣。”
苏璃看着他眼底的锐利,忽然觉得,那个曾经在御花园里沉默的皇子,真的长成能撑起江山的模样了。
傍晚时分,张显来了,带来个不好的消息:“太后宫里的人传来信,说太后病了,要陛下明日去慈宁宫侍疾。”
“病了?”赵珩挑眉,“前日我去请安,她还在院子里打太极,怎么突然就病了?”
“老奴看,是装的。”张显低声道,“太后的娘家侄子掌管着京畿大营的粮草,昨日刚被秦风查出私扣军粮,她这是想拿‘孝道’压陛下,让陛下放她侄子一马。”
苏璃端起药碗,看着里面黑漆漆的药汁,忽然有了主意:“明日陛下去侍疾,我陪你一起去。”她对张显道,“张院判,你准备些‘补药’,要那种看起来名贵,实则吃了只会让人犯困的。”
张显愣了愣,随即明白了:“老奴明白。”
次日清晨,慈宁宫果然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太后躺在榻上,盖着厚厚的锦被,脸色苍白,见了赵珩就开始咳嗽:“皇儿……哀家怕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母后别乱说。”赵珩坐在床边,语气平淡,“张院判说您只是偶感风寒,喝几副药就好了。”
苏璃适时上前,手里捧着个药盅:“母后,这是儿媳让人炖的参汤,用的是长白山的老山参,您尝尝?”
太后的眼神闪了闪,刚要拒绝,就被苏璃强行喂了一口。参汤甜腻,带着股说不出的暖意,她没多想,竟喝了小半碗。
没过多久,太后的眼皮就开始打架,说话也变得含糊:“皇儿……你那表弟……他年轻不懂事……”
“母后放心,”赵珩道,“他私扣军粮之事,儿臣会按律处置,但念在他是母后的侄子,从轻发落,贬去江南做个盐官,也算给了他条活路。”
太后困得厉害,迷迷糊糊就应了:“好……都听你的……”
从慈宁宫出来,赵珩忍不住笑了:“你那参汤里加了什么?效果倒快。”
“不过是些安神的草药。”苏璃道,“对付这种装病的,就得让她在清醒和糊涂之间,先应下我们的条件。等她醒了,木已成舟,总不好再反悔。”
秋风卷起宫道上的落叶,打着旋儿飞过红墙。苏璃看着赵珩的侧脸,忽然觉得,这登基前的尘埃,虽呛人,却也在一点点落定。
回到东宫时,赵瑾正被奶娘抱着在院子里学走路,摇摇晃晃的像只小鸭子。看到他们回来,咯咯地笑着扑过来,抱住赵珩的腿。
赵珩弯腰抱起儿子,阳光透过他的指缝落在孩子脸上,柔和得像层光晕。“明日过后,他就是太子了。”他对苏璃道,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温柔。
苏璃点头,心里却清楚,成为太子,意味着赵瑾要面对的风雨,只会比他们当年更多。
但那又如何?她和赵珩都从最泥泞的地方爬了起来,他们的孩子,也该学会在风雨里站稳脚跟。
登基礼前的夜,格外安静。苏璃帮赵珩整理好明日要穿的朝服,十二章纹在烛火下泛着暗金的光。赵珩握住她的手,两人都没说话,却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像擂鼓,也像承诺。
宫墙外的更鼓声,一声比一声清晰,仿佛在催促着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