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次“茶话会”坦诚交流之后,实验室的氛围就像加了酵母的面团,肉眼可见地变得松弛、融洽且充满活力。原先那层看不见的隔膜,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真心话给捅破了。
李维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只认死理的“洋和尚”,大家发现他其实是个有点腼腆、对科研有着近乎洁癖般热忱的年轻人;而小王他们也卸下了心里的那点小抵触,明白了李维那份“轴”背后,是曾经摔过跟头的谨慎和对科学的敬畏。
变化是悄然发生的。最明显的,是实验室里那本本实验记录。以前,记录本上的字迹五花八门,有的龙飞凤舞,有的简略得像电报码,环境条件?大概其写个“室温”就不错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在李维的“样板”带动下,大家都开始有样学样。
小王配个缓冲液,也会下意识地看眼墙上的挂钟,在记录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14:28:05,加入Kh2po4 0.24g”;小张给细胞换液,也会顺手记下培养箱的实际温度和湿度。数据记录变得前所未有的规范、清晰、像一本本可以随时追溯的“科学日记”。
连林凛翻看最近的实验记录时,都忍不住感叹:“这数据库的‘颜值’和‘内涵’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以后写论文,数据支撑杠杠的!” 李维带来的这套严谨流程,就像给实验室的科研习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精装修”。
而本土团队,特别是周师傅那手“望闻问切”的硬功夫,也在一个关键时刻,结结实实地露了一手,把李维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那是一个需要连续观测的关键实验,李维精心设计了好几天,动用了一台价格不菲的高精度倒置荧光显微镜,需要它不间断地工作十几个小时,每隔半小时自动拍摄一组细胞图像。实验进行到快一半的时候,一切顺利,李维正对着电脑屏幕上实时传回的漂亮图像暗自满意,突然,仪器发出一声轻微的异响,紧接着,操作屏幕上的温度显示曲线像坐了火箭一样猛地窜了上去!
“oh, no!(哦,不!)”李维心里咯噔一下,脸色瞬间白了。显微镜的制冷系统罢工了!核心部件的温度一高,不仅图像质量会急剧下降,里面那些娇贵的细胞样本恐怕几分钟内就得全军覆没!几个小时的精心准备、宝贵的样本,眼看就要化为泡影。
李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额头上瞬间冒出一层细汗。他赶紧翻出厚厚的英文说明书,对照着屏幕上闪烁的故障代码,手指飞快地查找。可是代码提示的可能原因有好几种,从电路板故障到软件冲突,看得他眼花缭乱,根本无从下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温度还在缓慢上升,李维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几乎要绝望了。
“小李博士,咋啦?机器出毛病了?”一个沉稳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是周师傅听到动静,端着茶杯溜达了过来。
李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语无伦次地用中英文混杂着解释:“周师傅!温度!温度失控了!cooling system(制冷系统) failure(故障)!按照 manual(手册) 查不出具体原因!样本快要……快要死了!”
周师傅不慌不忙,把茶杯往旁边一放,说了声“莫急,我看看”。他先是凑近听了听机器运行的声音,眉头微皱;又伸手摸了摸仪器侧面散热片的位置,感觉温度异常的高;再看了看操作屏幕上闪烁的特定报警指示灯。
“嗯……”周师傅沉吟片刻,胸有成竹地说,“听起来风扇还在转,不是大毛病。摸起来这么烫,怕是水路不太通了。我估摸着,是循环冷却水的细管子里头,长了点水垢,把哪个细微的通道给堵上了,散热不顺溜。小事!”
说完,他招呼助手小王:“去,把我工具箱里那卷最细的不锈钢丝和那瓶柠檬酸清洗液拿来。” 然后,他熟练地关掉仪器电源,找到机身侧后方一个不起眼的维护接口,用特制工具小心翼翼地拧开。只见他拿起细铁丝,像老中医行针一样,对着接口里的微小通道轻轻捻动疏通了几下,又用注射器吸了点柠檬酸液,仔细冲洗了片刻。最后,他把接口复原,淡定地说:“好了,重启试试。”
李维将信将疑地按下开机键。仪器启动自检,一阵轻微的嗡鸣后,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开始……开始下降了!几分钟后,稳定在了设定的工作温度!制冷系统恢复正常了!
“哇!周师傅!You really saved my life!(你真的救了我的命!)太厉害了!this is amazing! Unbelievable!(这太神奇了!难以置信!)” 李维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看着周师傅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和感激,简直像看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您……您怎么就知道是那里堵了?”
周师傅呵呵一笑,用带着闽都口音的普通话说:“机器跟人一样,病了也有征兆。听声、摸温、看灯,结合平时用的啥水(水质),心里就有数了。你这洋机器娇贵,咱们这的水质硬,日子久了就容易积垢。定期通一通,就好了。”
经过这次“显微镜惊魂”事件,李维对周师傅那是彻底服气了。以前他觉得这些“土办法”不够“科学”,现在才发现,这里面蕴含的是对仪器性能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不再只抱着英文说明书,开始虚心向周师傅请教各种仪器的日常维护窍门和“预警信号”。周师傅也乐得传授,一老一少,一个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比划,一个用中英混杂的语言提问,交流得热火朝天。
而实验室的年轻人们,看到李维的严谨带来的好处,也心服口服,开始自觉地提升自己的操作规范。小王甚至主动找李维要了他那个详细的记录模板,说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
最初的“磕绊”和“摩擦”,在一次次真实的合作与互助中,渐渐打磨成了宝贵的“互补”与“默契”。 一种新的、融合了国际严谨性与本土灵活性的团队文化,正在这间小小的实验室里生根发芽。
林凛看着这一切,知道这场“文化碰撞”带来的,远不止是技术的交流,更是一笔让整个团队都受益无穷的宝贵财富。而这支经过磨合后更具战斗力的团队,即将迎接更大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