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俞建川主持的此次会议上,科研人员经过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采用“先观测,后撞击”的总体方案。
具体实施步骤为:
首先发射观测器,对目标小行星进行伴飞观测,获取其大小、成分、结构等关键参数;
在掌握充分数据后,发射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最后通过天地联合观测,对撞击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
会议上,徐良诚的问题:“撞击器的推进系统,你选择了‘破空一号’?为什么?”
俞建川答得干脆:“因为我用过。因为好用。”
徐良诚心里暗暗骂了句,但脸上依旧一副严肃的表情。
俞建川继续说道:“我们都清楚,撞击器的目标,是在预定的速度、角度和时机下,准确命中目标小行星。
虽然撞击器的推进系统不像主火箭那样追求大推力,但它的设计要求反而更为精密和严苛——毕竟,它要在几千万公里之外命中一个移动中的小行星目标。
所以,要做到这一点,推进系统必须在轨道修正、姿态控制、可靠性、效率等方面都达到非常高的标准。”
台下的科技部高层都认真地听着,时不时有人低头讨论。
俞建川顿了顿,接着说道:“‘破空一号’的优势非常明显:在材料耐久性和参数优化上,它优于其他高性能发动机。而我们都知道,对于深空项目,耐久性高、推力稳定、控制精度高,都是核心指标。
不过,这套系统原本为月球任务设计,推力曲线、姿态控制逻辑以及结构布局都需要针对撞击器任务进行改造和优化,才能满足精确命中小行星的严格要求。”
任何原型系统用于新任务几乎都需要适配。
徐良诚沉思片刻,说:“需要改造的多吗?”
俞建川答道:“相关团队需要根据撞击任务的轨道控制、质量限制和末段精度要求进行专项改造。具体方案,我们还需要和姜蕴宁团队进行讨论才能最终确定。”
徐良诚微微皱眉。
这个阶段,“破空二号”刚进入全功率测试阶段,正是姜蕴宁团队在这个研发周期最吃紧、最忙的时候。要求抽调人手改造“破空一号”,意味着额外工作量和压力,这样子,是不是工作量太大?
将“破空一号”的改造任务交给其他团队能否可行呢?
答案是否定的。
高性能发动机的改造涉及推力曲线、燃料流量、喷管结构、阀门控制、姿态控制接口等深度技术指标,还必须与姿态控制系统、导航系统、燃料管路、电源管理等子系统紧密配合。其他团队不了解发动机内部设计细节,无法安全、有效地调整参数;一旦改造不当,不仅可能损坏发动机,还会导致任务失败。最重要的是,这会浪费大量宝贵时间。
而此刻,他们最缺的,正是时间。
徐良诚想了想,叹了口气:算了,这件事,就让姜蕴宁自己来处理吧。
最终,方案获得批准。
当天下午,姜蕴宁就接到紧急指令——立即改造“破空一号”,以适配“Y-0103”小行星撞击器,确保撞击器任务顺利推进。
与指令一起到的,还有完整的技术资料、详细任务清单和相关系统接口文档。每一份文件都明确列出了改造要求和性能指标。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骤然落到团队每个人肩上。
姜蕴宁仔细查看了任务需求说明,迅速理清改造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随后,她立即抽调出原“破空一号”研发团队中最熟悉发动机设计的八名核心成员,组成临时小组专门负责改造任务,而团队中其余成员则继续紧张推进“破空二号”的全功率测试,确保两条任务线同时高效进行。
临时小组一成立,姜蕴宁召集大家开讨论会,详细分析改造任务的每一项指标——推力曲线、燃料流量、喷管结构、阀门控制和姿态接口。
在明确了改造后的性能目标、时间表与优先级,以及详细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要求后,姜蕴宁带领临时小组立刻投入紧张而高强度的改造工作。
原本闲置的“破空一号”实验室,在宋家明短暂使用之后再次沉寂,如今又重新启用,承载起新的使命:
支持“Y-0103”小行星撞击器推进系统的关键改造工作。
实验室内,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争分夺秒推进任务。
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华国计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
小行星防御属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兼具科研和公共安全意义。所以,这次的新闻发布会由科技部副部长国伟来主持。
发布会上,国伟详细介绍了任务背景、科学目标和技术路线,强调这是一项纯粹的科学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应对潜在小行星威胁的可行方案。
随后,在外交例会上,外交官宋承泽向各国代表说明了该任务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华国行动完全透明、安全可靠,并欢迎其他国家就小行星防御技术进行交流与学习,分享经验与数据,推动全球小行星防御能力的共同发展。
到了问答环节,一名欧洲代表率先举手问道:“华国是否计划与国际社会共享数据或技术经验?”
宋承泽微微点头,回应道:“当然。我们欢迎其他国家参与交流与学习,分享观测数据和技术经验,共同提升全球小行星防御能力。”
接着,一名灯塔国的记者举起麦克风,神情严肃地问道:“如果撞击失败或产生碎片,会不会威胁地球或其他国家的卫星?”
宋承泽沉稳地答道:“感谢您的关切。这项任务已经经过充分论证和多轮模拟评估,撞击过程的风险可控。所有可能产生的碎片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范围内,不会对地球或在轨卫星造成威胁。同时——”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整个撞击过程,华国将通过天地联合观测,利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追踪小行星轨道和形貌变化,以及溅射物情况,精准评估撞击效果。”
会场短暂安静了一瞬,几位代表低声交头接耳,显然在核对他的话是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