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一颗直径约17米、重约1.2万吨的小行星,以每秒19千米惊人的速度朝着毛熊的地盘飞去。而最后这颗小行星在距离地面30公里的高空突然爆炸,释放出了约30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
也是在这次的陨石事件后,世界各国才真正意识到近地天体防御的重要性。
而现在,如果这颗小行星,换成直径200米,速度变成20千米每秒呢?
在航天防御界,小行星通常按体积的大小分为三类:
直径不足百米的是小型小行星,对地球威胁有限,大多数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
直径百米至一公里的是中型小行星,撞击将造成城市甚至区域性灾害,需要动能撞击或引力偏转等手段干预;
直径超过一公里是天型小行星,一旦撞击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偏转任务必须提前多年规划,甚至动用核能或长期引力牵引。
针对小行星,目前有多种防御或偏转方法,可以大致分为非破坏性偏转、动力偏转和破坏性方法三大类。破坏性方法的风险最大,因为可能碎裂成多块,从而造成更复杂的威胁。
“关于‘Y-0103’小行星的处置方案讨论会,现在正式开始。”
会议室的灯光柔和而紧张,屏幕上悬浮着那颗编号为 Y-0103 的小行星轨道模型,红色警示线在行星轨道图上闪烁。
这次专项小组的负责人,是曾任西北航天发射基地总指挥的俞建川。
他沉稳地环视在座的科研代表、航天系统工程师以及战略顾问。
由于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异常偏近,华国不得不提前启动“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整体部署。
原定两年后启动的国家A级重点科研项目,也因此被迫提前提上议程。
作为这项计划的总负责人,俞建川的声音在会议室中回荡,低沉而坚定:
“关于‘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计划的具体方案,目前尚未完全确定。此工程关乎国家航天防御体系的战略安全——请各位直言不讳,提出你们的意见和建议。”
他停顿片刻,目光再次落在那颗逐渐靠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模型上,语气低沉而有力:
“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必须在最短的周期内拿出最可行的方案。”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只有投影仪轻微的嗡鸣声。
屏幕上的红线缓缓逼近蓝色的地球轨道,数据旁的时间标注清晰醒目——
撞击时间预测:约11个月后。
俞建川收回目光,扫视了一圈,缓声说道:“希望大家别被这一年的时间蒙蔽了。我们确实已经有现成的防御体系作为基础——包括监测网络、轨道预测平台和部分干预技术储备。但针对Y-0103,我们必须在这一年里,迅速制定出专项方案。因为从任务论证、方案设计到工程实施,任何环节拖延一个月,最后都可能意味着——我们来不及。”
首席轨道分析专家缓缓点头:“根据最新观测,这颗小行星的轨道不稳定,意味着即使是微小的扰动,比如其他天体对它的引力,它的轨道也会发生大幅偏移。所以,如果我们不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内采取干预措施,之后即便动用大规模技术,也很难或者成本极高地改变它撞击地球的轨道。”
“也就是说,”另一名工程师低声补充,“若要有效改变 Y-0103 的轨道,我们必须在未来六个月内完成方案论证、关键设备建造与发射准备,并在偏转窗口期内实施偏转任务。”
俞建川双手交叠在桌面,语气冷静却不容置疑: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役。看似拥有一年的时间,但真正属于我们的,只有六个月。”
他环视全场,声音低沉而有力:
“现在,请各位汇报各自的初步设想。我们必须在这个会议上就定下方向。”
讨论整整进行了三天。
会议室里,投影仪的光线几乎不曾熄灭,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轨道计算、偏转方案和技术评估。
每天从清晨到深夜,专家们不断提出方案,又在严苛的数据和模拟面前被推翻;再提出新的方案,又面临新的质疑。
高强度的头脑风暴,即便是共和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也感到极度疲惫。
累了就靠在椅背上揉揉太阳穴,等缓过来了继续低声与同伴讨论,又或者盯着屏幕反复核对轨道数据。
桌上的咖啡杯里,只剩下一圈淡淡的咖啡印,纸张和笔记像小山一样散落。方案一次次被否定,每个人的耐心与信心都在一点点消磨。
直到第三天傍晚,当初步方案框架在一片紧张的讨论与数据推演中基本确定,俞建川才微微松了口气,“Y-0103的偏转路径终于明确。”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短暂地落在屏幕上那条稳定的轨迹线上。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工程实施,还有漫长的科研论证和技术准备在后面等待着他们。
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困难重重;不仅因为技术挑战巨大,更因为时间紧迫、每一次计算和决策都可能影响地球的未来。
俞建川轻轻叹了口气,低声自语道:“一年时间,看似充裕,却也不过是几个月的紧迫。”
会议结束后,俞建川没有片刻休息,便带着会议整理出的方案和数据,直奔科技部。
在科技部会议室里,他面对高层领导,声音平稳而有力:“Y-0103小行星将在一年后撞击地球,偏转窗口仅六个月。我们完成概念方案论证,但要确保任务按期实施,必须尽快获得部门支持——包括资金、科研资源和技术协调。”
屏幕上,小行星轨迹图闪烁着,上面的红线清晰刺眼。
他的目光落在中间的徐良诚部长身上,语气不容置疑,“每延误一周,我们的风险就增加一倍。请各位尽快批准,协调各方,加紧推进进度。”
徐良诚缓缓开口:“撞击器的推进系统,你选择了‘破空一号’?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