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扫过,卷起漫天枯叶,田里的庄稼早已颗粒归仓,只剩下些耐寒的秋菜还在做最后的生长。对于北方的农村而言,秋末冬初的头等大事,除了准备取暖的柴火,就是如何将收获的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妥善储存起来,以便在漫长的、缺乏新鲜蔬菜的冬季里食用。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整个冬天的伙食质量。
往年,林家屯乃至周边的村子,储存秋菜大多沿用祖辈传下来的土办法。无非是挖个浅坑,把菜堆进去,盖上点土和稻草了事。这种方法粗放,受天气影响大,温度湿度控制全靠感觉,往往等到寒冬腊月,菜不是冻坏了,就是烂掉了一大半,损耗率极高,让人心疼不已。
这个周末,林向阳照例从城里回到林家屯。看着母亲和乡邻们开始为冬储忙碌,他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可以利用“老爷爷”知识,切实改善大家生活的好机会。
他找到母亲李秀兰和几位相熟、且对他颇为信服的叔伯,比如王老栓、七叔公等人。
“娘,栓叔,七叔公,”林向阳用他那一贯沉稳的语气说道,“我梦里那老爷爷,前几天又跟我叨咕了些冬天存菜的法子,听着好像比咱们往常的法子讲究点,要不……咱们试试?”
若是以前,他一个半大孩子说这话,大人们可能只会一笑置之。但如今,有了之前改良农具、高产种子、甚至城里那省煤炉子(消息已经传回村里)的成功先例,再加上那神秘的“白须老翁”背景,他的话,在这些人心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分量。
“向阳,老神仙又指点啥好法子了?快说说!”王老栓第一个响应,他可是林向阳医术和良种的直接受益者。
林向阳也不藏私,将他结合后世一些简易农业知识和系统零星提示(归功于老爷爷)总结出的科学冬储方法,娓娓道来:
“老爷爷说,这存菜啊,关键是要把握好‘温度’、‘湿度’和‘气儿’。”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着,“菜怕冻,也怕热,还怕憋着不透气。”
他首先提到的是菜窖的选址和挖掘:
“窖址得选在地势高、排水好的地方,不能积水。窖的深度也有讲究,得挖到冻土层下面,咱们这地界,起码得一人多深,这样窖里的温度才能稳当,冬天不会冻透,开春也不会热得太快。”
这与村里随便挖个浅坑的做法截然不同。
接着是菜的处理和码放:
“萝卜、白菜收回来,不能带着露水就往窖里扔,得先在通风的地方晾一晾,把表面的水汽吹掉些,但不能晒蔫吧了。入窖的时候,萝卜最好用稍微潮湿点的沙土一层层埋起来,沙土能保水透气,萝卜不容易糠心。白菜呢,根朝下,码放不能太密实,中间得留点空儿,好透气。”
他还详细说明了窖的管理:
“窖口不能封死,得留通风口,用草帘子或者旧棉被盖着,根据外面天气冷暖来调节开口大小,控制窖里的温度和湿度。太冷了就把通风口堵严实点,中午天暖和了就打开透透气。最好隔段时间下去看看,发现有开始烂的菜叶子,赶紧捡出来,不然传染一片。”
这些方法,涉及到了简单的物理原理和植物生理学,虽然林向阳没有明说,但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远非“挖坑埋了”的土办法可比。
李秀兰和王老栓等人听得连连点头。虽然有些步骤听起来麻烦了点,但仔细一想,确实比他们往年那样胡乱堆放要合理得多!
“老神仙就是老神仙!说得在理啊!”七叔公捻着胡须感叹道。
说干就干。在林向阳的现场指导下,李秀兰和王老栓家率先按照新方法,重新挖掘和修缮了菜窖。林向阳甚至亲自动手,帮他们设计了带有可调节通风口的窖口盖板。
其他一些观望的村民,看到林家和王老栓家搞得像模像样,也将信将疑地开始模仿。林向阳来者不拒,只要有人问,他就耐心讲解。
整个林家屯,掀起了一场“科学冬储”的小小变革。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当严冬真正来临,大雪封门之时,往年这个时候,各家的菜窖里早已是冻的冻、烂的烂,一片狼藉。但今年,尤其是严格按照林向阳方法存储的人家,打开菜窖,里面依旧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低温和湿度。埋藏在沙土里的萝卜,依旧水灵饱满,没有糠心;码放整齐的白菜,外面的叶子虽然有些干枯,但里面的菜心依旧鲜嫩,腐烂的现象大大减少。
损耗率,比起往年来,下降了何止一半!
这意味着,整个冬天,家家户户的餐桌上,能见到绿色蔬菜的次数更多了,食物的种类和营养也更丰富了。这对于缺乏维生素来源的冬季,意义非同小可。
“哎呀!真神了!今年这菜存得,跟往年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多亏了向阳小子啊!不,是多亏了老神仙指点!”
“以后冬储就按这个法子来!”
赞誉声再次包围了林向阳。他在村里的威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连屯长林老贵,都不得不私下里对林大山感叹:“大山啊,你家这小子,真是了不得!咱们屯,沾了他的光啊!”
林向阳对此只是谦逊地笑笑,将功劳都推给了那位虚无缥缈的“白须老翁”。
这次“科学冬储”的成功,不仅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进一步巩固了林向阳“知识传播者”的形象。他用实际行动证明,那些来自“老爷爷”的“稀奇知识”,是真正能够造福乡梓的。
这也为他下一步,将目光和影响力投向那个一街之隔、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的四合院,积累了更多的信心和资本。他相信,即便是那些自诩见多识广的城里人,在面对这些实实在在能提升生活品质的“科学”方法时,也很难不动心。而这,正是他切入那个“舞台”的最佳切入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