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毕业后入职方舆设计工作室,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年。
时光在林深的绘图板,模型材料和无数个与图纸相伴的深夜里悄然流逝。
一边继续工作,一边继续努力提高学历,同时也时不时回乡下看望自己的舅舅和父老乡亲。
在这三年中,他在实践中飞速成长。
凭借这份扎实的功底,对空间和光影的敏锐感知,以及那份来自于乡村生活的独特创意,林深在这竞争激烈的建筑设计界崭露头角。
他参与设计的几个小型公共建筑和改造项目,因为其中巧妙融合了功能性,人文关怀与在地特色,接连获得了数个颇具分量的行内新人奖项。
林深的名字开始被更多人所知晓,但这对于林深而言,他并不在意。
因为对他来说,能成功设计出来一个建筑,能成功让项目落实,对他而言比任何都重要。
这一天,林深接到了行业内的设计展邀请,邮件内言辞诚恳的邀请他去参加一场名为“城市记忆与新生”的主题建筑设计展。
林深思考了一下,最终决定回应邀请。
这场展览汇聚了近年来许多关注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优秀作品,。
对他而言,这既是学习的机会,也是了解行业风向的窗口。
林深这般想着,郑重地回复了邀请。
……
展览设在市中心一座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美术馆里。
林深穿行于各个展位之间,仔细观摩着不同设计师的构思与表达。
最终他在艺术探讨传统民居与现代社区融合的概念图和设计模型前停下脚步。
正沉浸在对其中一处细节的思考中时,一个温和而略带熟悉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
“林深?”
林深闻声转身。
逆着展厅的灯光,他看到一位身着深色中式立领外套,气质儒雅的男士正微笑着看他。
是沈星河先生。
“沈先生?”林深有些意外,连忙礼貌地问好,“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您。”
沈星河笑容温润,走上前来:
“我刚到一会,远远看着背景就很像你,果然没认错。”
他的目光落在林深刚才驻足的那幅作品上。
“怎么,对这类融合方向很感兴趣?”
“是的。”
林深点头,坦诚地说。
“感觉很有挑战性,也很有价值。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甚至激活那些独特的‘记忆’,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课题。”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沈星河表示赞同,思索了一下,随即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本装帧精美的画册,递给林深。
“你可以看一看,这是出版社刚给我寄来的新作品集,上面有我的一些新思考。哦,对了。”
他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笑着继续说。
“还记得那个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建筑创新设计大赛吗?”
“你当年那个《栖光·承忆》的方案与模型照片,我还留在工作室的资料库里,时不时会拿出来看看。”
“那种对光线和情感记忆的捕捉很难得,你的确很有天赋,也很努力,这点我从未看错。”
林深惊喜的接过画册,听到沈星河提起旧作,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波澜。
他当然记得那次大赛,和陈浩的交锋,和赵磊,李薇的共同努力,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那是他学生时代努力的见证,也是他与眼前这位前辈的第二次交流。
虽然有些地方不知为何记不太清,但林深并不在意,他笑着感谢:
“谢谢沈先生,您过奖了。那都是过去不成熟的想法和作品了。”
“这倒不必过谦。一个好的理念,无论何时都值得回味。 ”
沈星河摆了摆手,话锋一转,谈起了眼前的展览。
“你觉得这次展览整体感觉如何?我看了大半,感觉有些作品在‘新生’上有些着力过猛,反而显得有些浮躁,丢失了‘记忆’本该有的厚重感。”
林深思索了片刻,结识自己刚才的观展体验回答道:
“我也有点类似的感觉,有些作品技术表现很炫目,形式感很强,但似乎少一点能触动人心的东西。”
“或者说,与在地文化的连接不够深入。可能……是过于追求视觉冲击,反而忽略了内在的情感逻辑和使用者的真实体验。”
“说到点子上了。”
沈星河眼中流露出赞赏。
“建筑史中是为人服务的,当脱离了人的情感和生活,再炫酷的形式也只是空中楼阁。”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拥有深厚历史沉淀的城区或者乡村时,这种‘连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两人就着展览作品,自然而然地延伸开去。
从当前流行的参数化设计,谈到地域性材料的创新应用。
从社区微更新的实践困境,聊到大型公建的文化表达。
沈星河见解独特,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而林深结合自己这几年的实践体会。林深忍不住对他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考和疑问。
在交谈中,林深自我感觉受益匪浅,这种感觉似乎又回到了高中的那次讲座,聆听沈星河讲座时的状态。
只是如今,他更能与之进行平等而深入的探讨了。
“说起来。”
沈星河忽然转换了话题,语气变得更为认真。
“我最近正在筹备一个实质性的项目,不是纸上谈兵。”
“是关于乡村振兴方向的,地点在南方一个颇有特色的古村落。”
“当地希望能在保留原有村落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功能业态,激活乡村,吸引年轻人回流。”
“但也需要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环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设计几栋房子那么简单。”
林深立刻被这个话题吸引,这正是他内心深处一直关注并渴望实践的领域。
他认真地听着,没有插话。
沈星河看向他,目光中带着考量与邀请:
“前期调研阶段非常重要,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村民的真实需求以及潜在的产业可能性。”
“我这边可能需要一个对这方面有热情,有想法,同时又能沉得下心去做实地调研的年轻助手。”
“你是我比较欣赏的年轻建筑设计师,我很少能看见在这个行业内有像你这样保持热心,努力的同时又有天赋的孩子了。”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兴趣和时间参与这个项目的前期工作?
林深的心跳微微加速。
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学习与实践机会,能跟随沈星河这样的前辈深入项目一线,其价值远非在办公室画图可比。
但林深仍然纠结,最终叹息表明:
“沈先生,我非常感兴趣,也很有意愿参与。”
“如果能有机会向您学习,深入了解乡村建设的实际运用,对我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但我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作室,恐怕需要和我的工作室表明情况并获得应允才行。”
沈星河愣了愣,有些懊恼。
“这倒是我的疏忽了,或许你可以询问你的工作室看看如何。”
“如果你的工作室可以接受的话,可以跟我说,你有我的联系方式不是吗?”
“到时候具体的情况,包括村落的基本资料,我们的初步构想以及时间安排,我可以把相关资料整理好发给你,然后我们可以约个时间详细的聊聊,你看如何?”
“当然,这些前提是需要你的工作室允许。”
“没问题,我清楚,请您等我的消息,这次展览之后我就会去工作室申请,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和您说,最多两天后。”
林深迅速点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又简单交流了几句后,沈星河因还有其他的安排,就先行离开了。
林深站在原地,手里还握着那本沉甸甸的签名画册,看着沈星河离去的背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意外的重逢和突如其来的邀请,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看见了职业道路上更广阔的可能性。
他低头翻看了一下画册,精美的印刷和充满力量的设计作品映入眼帘。
林深忍不住紧紧抱住,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动力。
希望工作室能应允,明天就去说。
林深心里默默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