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好梦。何庆海早晨起来看了一下时间,天呐,已经10点多了。
自己睡了个自然醒真舒服。家里静悄悄的,怎么没听见有人说话呢?于是起来以后看到大姐在看着小五, 小三小四在旁边也静悄悄地玩耍着。
炉子烧的暖烘烘的。爹娘没在家里。大哥也没在。这时候只听大姐说的。老二赶紧洗脸,饭菜在锅里呢。
何庆海回答道,知道了,然后推门出去了,看这天气,好家伙,雪还没停啊,昨天感觉。雪小多了,这咋还又下起来没完了呢?这都连着下4天雪了。
这时候何庆海隐约听到村子里边的东头,西头都有人吵吵把火的声音。但是能见度很低,何庆海也没叫那真儿。
放完水赶紧回到屋里。 跺跺脚。脚底踩了雪进到家里屋里化成了水,所以家门口都是有点儿泥泞的感觉。
坐在炉子旁拿着早晨大姐给热的二盒面馒头, 里面夹着一些咸菜,就这样大口吃了起来,小三小四这时候又过来了,看样子肚子里还能吃点儿,于是掰了一个馒头,一人一半也给里面加点咸菜,让他俩拿着吃。
这时候何庆海就问道大姐。 爹娘还有大哥去干啥了?这大雪天上哪儿去了?
这时候大姐回答道,这场雪下的时间太长了,村儿里又有好多人家的房子塌了,尤其是靠东边儿山坡有几家的地窨子都压塌了。
早晨村儿里人有人喊爹知道了,然后就去帮忙了。娘和大哥也跟着去帮忙了。
没错,这时候的东北天气如果连着下 三四天的暴雪可想而知,雪的重量加在房子上,房子会被压塌的,而东北这时候的 地窨子房屋还存在很多。
基本上每个村子都有几家有那样地窨的房子居住。
(展现了80多年前东北山林中常见的居所——地窨子。这种居所是由闯关东的汉族人命名,并反映了东北特有的气候环境。东北虽寒冷,但山林密布,资源丰富。清中期以后,为谋求生计,众多关内汉人纷纷涌入东北,以伐木、耕种或狩猎为生。面对东北的严寒和自身的贫困,他们选择地窨子作为住所,这是一种无奈也是自然的选择,是他们能够建造的最简单且有效的御寒居所。在地面上挖坑,上面架起木材,再覆盖上泥土”。兽皮或者稻草
地窨子的顶部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房屋形状结构,这不仅是采光的天窗,)
因为这样的房屋都存在的时间比较久,所以雪太大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容易把人全家都埋在雪里。
毕竟解放没几年都穷,当年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在村里盖了一些房屋,基本上也都分给村子里的一些年轻人。
能盖得起房子的人家。都陆续的盖上了房子,但是也都是泥土房。总体来讲比地窨子强多了。宽敞最起码没有那么潮湿。
然而现在村子里还有很多年纪大的老人都还住在地窨子的小房里。
有的人家盖了房子以后,地窨子保留下来,做个暖菜窖用也是很好的。
这个时候已经下午2点多了。听到有人开门的声音,在门口跺脚。直到家里人回来了。爹娘还有大哥陆续进来,大姐赶紧给他们倒热水喝。
这时候只听娘说。这场雪下的,这村里好几家的房子都压塌了。
这今年过了年以后,这雪下这么大,真是太少了,今年开春儿肯定不缺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农民看天吃饭没办法,都盼着春天不旱,水分充足,秋天收成好。
这几天雪下的大,每天爹都给房子上的雪扫两次。村儿里很多人家也都是这样做的,就怕雪大把房子压塌了,这是每个东北老爷们冬天必须干的一件事儿。给房顶扫雪。
何庆海听了赶紧问道,那人伤到没有?一共有几家房子塌了?
只听老爹说,哎,东边前坡那地方的几家基本都不行了,那房子根本就不能住。
那地窨子解放前都存在多少年了?再说那几家都是老人。清理房子上面的雪不及时,所以就被压趴了。
现在村里开会决定让他们的儿女把这几个老人都接回去。只听何庆海说道。那他们的儿女同意给接回去住吗?
只听老娘说道不接回去,看大队长不收拾他们。这也不是个长久的事儿,毕竟都分家多少年,住一起肯定也不习惯,听队长的意思是暂时先住着,等到开春儿的时候忙完了春种好像。想想是盖房子还是怎么着?
听队长的意思啊,可能是让这些儿女每家出点儿力,或者做点儿土砖,给老人盖两间房。
有一家老人两口子都砸死了,儿女,是个不孝顺的。大家伙儿帮老人家里都清理完了,几个儿女正在那儿。抢老人家里这整个冬天的粮食,还有储存的菜啥的,真让大伙儿看笑话。
这年月都是穷闹的。当年那老两口也是个死要面子的倔脾气跟儿女生分以后分家再没来往过。
这儿女要是孝顺,经常去看看老两口房屋雪,帮忙清理清理,也不会发生今天这事儿。
何庆海忙问老爹死的老两口儿姓啥来着?老爹回答道。姓方,老方家也是以前逃荒过来的。
当年很多外地人来到这地方以后都学本地的人 挖地窖做地窨子,一家子都能住在一起。
家家都有本儿难念的经。儿女大了以后就不会像小时候那样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何庆海听着爹娘在那随口的抱怨,用眼睛的余光扫了大哥一眼。什么也没说。
听说董大发面儿他家的房子也压塌了,谁都知道他家懒的,他本身就是个懒得要命的人。
吃饭恨不得都让别人喂到他嘴里。家里没吃没烧的,都靠着孩子老婆去弄。扫雪也都是孩子们。
房子上的雪那不是小孩儿能上去弄的。这不今年的雪特别大,一下压塌了,人没啥事儿。
人没事儿,但房子也不能住了,听说村长可那给找宿(xiu读三升)呢,看看村里谁家。闲铺炕。
正说着话呢,家里这时候听见外边有人喊声。嗯,一听是大队长来了,老爹急忙过去把大队长让屋里来,大队长进屋看了看问。何老二,你家闲炕不?
老娘这时候说道,自从我家搬到这儿以后,南北炕都扒了,现在基本住的都是南康。真不闲,你到别人家看看吧。
村里有很多家南北炕多了,多少也能安排那一家过去住。
只听这时候。大队长说道其他几个老人也不愿意在儿子家住,也不知道脾气咋就那么倔,这不也让我给他们搁哪儿找炕呢。队长看了看,他们家不是南北炕,没办法,只能出去,在天黑之前安排好这几家人。
这时候只听老娘说,哎呀妈呀,幸亏当时咱们搬过来的时候扒了北炕,这要是留着在家里, 家里住了几个外人?这可就热闹了。
这时听到隔壁院子声音有吵吵嚷嚷的声音, 何庆海站在外面听了一会儿,原来是大队长把董大发面儿一家安排到张老6家了。
没错,张老6家。六口人四间房子,南北康都在于是在他家。匀了一铺炕。
董大发面家五口人正好住在一铺炕上,把家里的铺盖拿来 吃的粮食就拿了一袋子半。再就没其他东西。
张老六他娘吵吵把火的就说道,他们家那5口人就拿那点儿粮食,够干啥的,别到时候,我们家吃饭,他们在那儿看着瞅着这可让人咋整。
只听大队长说,这个不需要你管,饿不死他们,到时候他们没吃的到队里。赊一些粮食挣工分还。
何庆海听到这里也知道了,这就是隔壁又有热闹了。
回到屋里跟家里人分享了一下,董大发面住张老6家去了。
懒得出奇的人,住在老张家。而且脸皮还厚,这老张家有苦头吃了。那一家一个柴火刺儿都没有。那烧的只能烧张老6家的。
这时家里边也开始烧火做晚饭了。天已经渐渐黑了,天上的雪花还继续洋洋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