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将《p ≠ Np:基于计算历史层积空间几何拓扑障碍的证明》论文上传至 arxiv 预印本网站的那一刻,就如同在看似平静的全球学术界深海中,引爆了一颗当量无法估量的智力核弹。其冲击波扩散的速度与强度,远超之前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证明
最初的死寂,仅仅维持了不到十五分钟。
第一位偶然刷到这篇论文的麻省理工学院理论计算机科学教授,在反复确认标题和作者姓名并非幻觉后,手中的咖啡杯应声落地,褐色的液体在地毯上洇开,他却浑然不觉,只是颤抖着手抓起内部电话,语无伦次地对着话筒咆哮:“上帝!他做到了!张!p 不等于 Np! arxiv!立刻!马上!通知所有相关方向的人!停止手头一切工作!”
类似的情景,在全球每一个与理论计算机科学、数学、乃至人工智能、密码学相关的顶尖研究机构和高校同步上演。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理论计算机科学小组的日常讨论会被强行中断,大屏幕上直接投射出论文页面,所有人在最初的集体失语后,爆发出巨大的喧哗,有人激动地捶打桌面,有人难以置信地抱着头喃喃自语,更有甚者,一位资深教授竟当场喜极而泣。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邮件列表在几分钟内被刷爆,服务器一度濒临瘫痪。走廊里挤满了奔走相告的学生和学者,平日里严谨理性的面孔上写满了巨大的震惊与兴奋。
剑桥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的老派的教授们不再矜持,他们冲进图书馆,要求立刻批量打印论文,甚至有人直接坐在打印机旁,拿到还带着余温的纸张就开始逐行研读,眉头紧锁,时而惊呼,时而拍案叫绝。
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等所有相关领域的课题组负责人都在第一时间将论文链接甩到了群里,附言通常是简洁而震撼的:“天塌了\/变天了!张诚大神证明 p ≠ Np!所有人,立刻,集中学习!” 实验室和办公室里瞬间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的研讨会成为常态。
这一次的轰动,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果说之前黎曼猜想、杨-米尔斯、N-S方程的证明是数学和物理领域的超级风暴,那么 p ≠ Np 的证明,其影响范围直接穿透了基础科学的壁垒,猛烈冲击着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乃至经济学、社会科学等无数应用领域的根基。这意味着,许多基于“p = Np”可能性而设想的未来科技蓝图(如瞬间破解所有密码、完美规划全局最优解等)在理论上被宣判了“死刑”,同时也为理解人类智能的独特性、计算本身的极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其颠覆性是全方位的。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学术风暴中,心情最为复杂、也最具戏剧性的,莫过于远在美国的克雷数学研究所。
此刻,研究所内部正弥漫着一种既兴奋又带着浓浓荒诞感的氛围。会议室里,所长迈克尔·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先生正与几位核心成员对着大屏幕上那篇新鲜出炉的论文,表情精彩纷呈。
“先生们,”安德森所长揉了揉眉心,语气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慨,“我想,我们精心筹备了近一年的‘千禧大奖难题颁奖典礼暨张诚先生特别学术报告会’……可以暂时搁置了。”
一位负责典礼策划的女士忍不住笑了出来,随即又觉得不妥,连忙捂住嘴,肩膀却还在微微耸动。
安德森所长无奈地摊了摊手:“我们甚至连‘如果他再次拒绝出席,就由我亲自带队,联合丘成桐、陶哲轩等几位先生一起去中国当面邀请并颁奖’的备用方案都准备好了。结果……”他指了指屏幕,“他似乎完全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我们的奖金和仪式感。”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混合着敬佩和“被打败了”的笑声。
“所长,那我们……”另一位委员试探着问。
安德森所长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和好奇:“取消原定一切颁奖计划!奖金依然为他保留,典礼无限期推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甚至带着一丝挑战的意味:“我现在非常、非常想知道,这位仿佛不知疲倦、永不停歇的‘数学之皇’,在他那间神秘的书房里,下一个目标会是什么?是霍奇猜想,还是bSd猜想?或者……他会不会打算在明年之前,把我们千禧难题清单上的最后两个也一并打包了?”
他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随即,一种更加荒诞而又充满期待的情绪在会议室蔓延。
“您的意思是……我们不如……等着看?”有人迟疑地问。
“没错!”安德森所长重重地点了一下头,脸上露出了玩味的表情,“让我们拭目以待!我倒要看看,他能不能一鼓作气,把剩下的‘王冠上的最后两颗明珠’也摘下来!到时候,我们或许可以举办一个‘千禧难题全系列破解庆祝大会’?那岂不是更省事,也更……震撼?”
这个大胆的、带着几分破罐子破摔又充满前瞻性的决定,竟然得到了在场委员们的一致默许。面对张诚这种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以超越奖项颁发速度解决难题的“非人”存在,克雷数学研究所也只好调整策略,从“如何优雅地颁发奖金”转变为“如何准备好迎接可能到来的、更密集的荣誉轰炸”。他们仿佛成了守在传奇探险者家门口的记录员,不再急于送上补给,而是满怀期待地等着看他下一次会带来怎样惊人的战利品。
与学术界严肃紧张的研读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网民们再次掀起的、如火如荼的幽默吐槽狂潮。消息如同病毒般在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扩散,段子手们纷纷摩拳擦掌,各显神通。
新浪热搜榜瞬间被霸占:
#张诚证明p不等于Np#(爆)
#克雷数学研究所或成最大输家#
#我的算法课白上了#
#人类智慧堡垒再次加固#
知乎热门问题:《如何评价张诚证明 p ≠ Np?》
高赞回答(匿名,疑似程序员): “谢邀。人在机房,刚断网线。心情复杂。一方面,为能见证历史感到激动;另一方面,看着手里刚写的优化到o(n3)就沾沾自喜的代码,流下了羞愧的泪水。另外,提醒所有做密码的同学,你们的毕业论文可能要重写了。(手动狗头)”
回复1: “密码学博士表示,已接到导师紧急通知,课题组方向需重新评估……(裂开)”
回复2: “AI炼丹师们表示情绪稳定,反正我们本来也不靠严格证明过日子(苦笑)。”
贴吧神帖更是频出:
标题:《理性讨论,诚哥是不是已经偷偷进化成了数学形态的光量子计算机?》
热评1: “我觉得他是未来人,回来刷副本的。”
热评2: “克雷研究所:我们设立难题是为了激励几个世纪的思考。诚哥:好的,我尽量在一年内搞定,不耽误你们设置新题。”
热评3: “建议国家把诚哥保护起来,不是怕他被刺杀,是怕他脑子运算过热,需要液氮冷却!”
标题:《震惊!克雷数学研究所恐因张诚而破产!(滑稽)》
楼主: “据不可靠消息,克雷研究所财务部门已提交报告,建议将奖金发放模式从‘难题触发型’改为‘张诚成果订阅制’,包年有优惠。”
回复: “所长:快!快把霍奇猜想和bSd猜想的奖金也提前准备好!我怕不够时间走流程!”
朋友圈和qq空间 被各种梗图刷屏:
一张张诚(旧照)被p上了超人披风,面前是七个被划掉的红叉(代表已解决的千禧难题),配文:“我只是一个路过的高中生数学家。”
一张世界名画《创造亚当》的恶搞图,上帝的手变成了张诚的手,即将触碰的不是亚当,而台座上刻着“p ≠ Np”。
“转发这个张诚,你的所有难题都将迎刃而解(可能除了找对象)。”
网民的吐槽,充满了戏谑、崇拜和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张诚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成为了一种全民参与解构和娱乐的文化现象。
就在这举世震惊和网民狂欢的时刻,中国国内,一场重要的国家级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大会旨在表彰过去一年(指2009年)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得知张诚再次可能攻克一个千年禧难题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汇报给了主管领导。
主管领导正在审阅大会的最终流程和获奖名单,听到汇报后,他缓缓放下手中的文件,脸上并没有露出过于夸张的惊喜,仿佛这一切已然在意料之中。他沉吟了片刻,手指轻轻在桌面上敲击了几下,最终,脸上浮现出欣慰而沉稳的笑容,连说了几声:
“好。好。好。”
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极大的满意与自豪。这个消息,对于即将召开的科技奖励大会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是最为厚重的献礼。它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实力和迅猛势头,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大会的份量和光彩。虽然张诚的成就早已超越了国家级奖项的范畴,但他的每一次突破,都如同最强劲的助推剂,激励着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氛围。
喧嚣与震撼属于外界。在京郊那栋静谧的别墅里,事件的中心——张诚,对外界因他而起的滔天巨浪依旧一无所知,也毫不在意。他甚至没有去查看论文的下载量或任何评论。在将p ≠ Np的证明上传,并随即开启了对霍奇猜想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