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生了双胎儿子,我的身体也不如从前。
学校繁复的教书工作,我不得已放弃了。
但子豪的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所以我们都不支持他离职。
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自然是我们的连锁餐饮店和铺面租金。
重生归来的我当然知道十年后的房价是现在的十几倍。
所以手头只要有剩余的资金,都被我买了房子和铺面。
子豪常常为此打趣,“我家的先知,又看中了哪里的房子啊?”
母亲也总是一脸溺爱,“买多点房子和铺面也好,放银行也没有几个利息。”
父亲点头,“咱家孩子多,一人有一套房产和一个铺面也好!也算是留给他们的后路。”
子豪爸爸妈妈也笑着点头,“是啊!孩子多,房子也多。多好!子晴的两个孩子也大了……”
他们说的未尽之意,我了然于心。
“放心吧,爸妈,子晴的每一个孩子都有。”
听着家人的打趣和认同,我靠在柔软的沙发垫上,怀里抱着一个两周岁的儿子,另一个正被奶奶逗得咯咯笑。
身体虽然容易疲惫,但心里是满满的、沉甸甸的踏实感。
“最近看中了新区那边的一个临街铺面,虽然现在还有点偏,但规划的地铁线明年就动工了。”
我笑着回应子豪的打趣,“现在价格合适,先拿下,租出去养着,等那边发展起来,就是一只下金蛋的母鸡。”
子豪摇摇头,眼里却是藏不住的佩服和依赖:“好好好,听你的。反正咱家‘首席财务官’兼‘战略规划师’的眼光,我是一百个放心。”
他如今在单位里愈发沉稳得力,因为我们都知道,家庭的这份基业,需要他这艘“稳健的船”来压舱,而我的“房产大业”,则是让家庭资产乘风破浪的“帆”。
母亲给我端来一碗温好的补汤,一脸欣慰:“你心里有谱,我们就放心。多置办些产业,总错不了。以后孩子们无论想做什么,都有个底气。”
“是啊,”父亲接口道,目光扫过在地毯上玩耍的孙儿们,又看向我们。
“我们那时候,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现在你们有能力,给孩子们多留点东西,是好事。不只是钱,更是一份安稳。”
子豪的爸爸妈妈也连连点头。
婆婆拉着我的手,语气温和而真诚:“华,这个家多亏有你张罗。子晴那边……你也费心了。”
她话没说完,但我们都懂。
小姑子婚姻不易,带着两个孩子,我们这做哥嫂的,自然要多帮衬些。
我反手握紧婆婆的手,语气坚定:“妈,您放心。子晴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我跟子豪早就商量好了,每个孩子,无论男女,无论是我生的,还是子晴的,将来成年,都会有一套房子,一个铺面。这是他们起步的根基,也是咱们家拧成一股绳的念想。”
这番话我说得平静,却掷地有声。
客厅里安静了一瞬,随即被一种更浓的温情笼罩。
子豪悄悄在桌下握住我的手,用力紧了紧。
公公婆婆眼中泛起感动的泪光,连声说:“好,好,这样好!一家人,就该这样!”
望着身边至亲的容颜,看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脸,我心中无比宁静。
重活一世,我清晰地知道,金钱和房产固然重要,但它们最终只是工具。
真正的财富,是家人的健康,是夫妻的同心,是手足的互助,是这份无论风雨都彼此支撑、共同为下一代铺路的家族凝聚力。
我或许不能再站在三尺讲台,但我正在用另一种方式,为我的家人,构建一个更坚固、更温暖的“课堂”和“港湾”。
这,或许就是我此生的意义所在。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将客厅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
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房价会如我所知般飙升,我们的资产会不断增值。
但比这更珍贵的,是此刻环绕在我身边的、这份用爱与责任编织而成的、千金不换的家的温暖。
日子在奶瓶、尿布与房产合同的交替中,平稳而充实地流淌。
双胞胎儿子一天一个样,带来的疲惫是真切的,但那份充盈心间的喜悦与满足,更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我渐渐适应了居家主母的角色,虽然离开了熟悉的讲台。
但经营家庭、规划未来,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育人”与“耕耘”?
子豪的工作果然如预料般稳步上升,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但每次回家,看到我和孩子们,看到这个日益兴旺的家,他眼神里的光芒便愈发坚定和沉稳。
他是我们这个家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我便可以安心地施展我的“先知”布局。
我的“房产版图”在稳健地扩张。
凭借着对未来十年发展趋势的清晰认知,我避开了那些炒作过热的区域,精准地瞄准了几个尚处于价值洼地、但具备巨大潜力的地段。
商铺、住宅,甚至是一些看似偏僻但未来会被划入新城规划的地块,都纳入了我的计划。
资金像滚雪球一样,在谨慎的操作中,变成了更多能带来持续现金流的优质资产。
子豪虽然偶尔还是会打趣我“家里最忙碌的置业顾问”,但他早已从最初的惊讶,变成了全然的信任与支持。
每到周末,只要他得空,便会开车带着我和孩子们,有时还会叫上子晴和她的孩子一起去“巡视”我们的产业。
看着那些或已出租、或还在等待时机的地产,他会指着它们,对懵懂的孩子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看,这是妈妈给你们打下的‘江山’,以后要好好守住,知不知道?”
两岁的儿子自然听不懂,只会挥舞着小手咿呀回应。
但已经就读初中的三胞胎和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双胞胎女儿却已经在我的言传身教中懂了许多。
子晴和她的孩子们眼中,却充满了感激与动容。
我知道,这不只是玩笑,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是关于责任、关于守护的家族教育。
一次家庭聚会,我们拿出了一张城市地图,上面被我细心地标记了我们名下产业的位置。
大大小小的标记星罗棋布,已然形成了一张可观的网络。
父母和公婆看着地图,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与安心。
“真没想到,咱们家能有今天这份光景。”
父亲感慨道,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华华,你辛苦了,也……很有远见。”
婆婆拉着子晴的手,对我们说:“看到你们兄妹俩互相扶持,华又把子晴的孩子视如己出,我们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就是古人说的家和万事兴吧!”
我笑着接话:“爸,妈,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财富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我们现在做的,不只是积累资产,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机制,让这份家业能真正福泽后代,避免‘富不过三代’的窠臼。”
子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华之前跟我提过一个想法,我觉得很好。我们或许可以成立一个家族信托基金,不是简单地把资产分给孩子们,而是设定一些规则,比如用于教育、创业的支持,或者规定在一定年龄、具备一定能力后才能动用本金,确保财富能成为他们人生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我们开始更系统地规划,不仅考虑房产,也开始涉足一些稳健的金融投资,并着手咨询律师,着手建立家族信托的雏形。
这个过程,让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目标更加一致,联结也更加紧密。
夜深人静时,我哄睡了两个儿子。
看着他们恬静的睡颜,再看向身边已然熟睡、眉宇间带着些许疲惫却更显成熟的子豪,心中一片宁和与富足。
重生归来,我改变了个人命运的轨迹,也正在努力为我的家族,铺设一条更宽阔、更稳固的道路。
这道路,以爱为基石,以远见为蓝图,以责任为护栏。
我知道,未来的经济风云依旧会有变幻。
但只要我们一家人心在一起,力往一处使,便足以应对任何挑战。
我们的故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先知”囤房。
它关乎爱,关乎责任,关乎一个普通家庭,如何用智慧与温情,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绵长而兴旺的传承诗篇。
而这诗篇,才刚刚翻开精彩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