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陛见的经历,如同一块沉重的寒冰压在刘隆心头。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朝堂,那被架空的少年天子,那暮气沉沉的公卿,尤其是那隐于幕后、执掌实权的宦官……这一切都让他对东汉朝廷彻底失望。留在洛阳,只会感到窒息。
觐见后的次日,刘正仍需按礼节拜访一些台阁重臣,进行官场上的应酬。刘隆借口年少不耐久坐,向父亲告假,只带了两个贴身护卫,信步出了官驿,想在离开前,再看看这帝都的另外一面。
不知不觉,他走到了洛阳城西的皇家园林——西园附近。此处虽毗邻宫禁,但环境清幽,林木葱郁,更有引洛水而成的湖泊,波光粼粼,是达官贵人闲暇时游赏之地。然而,如今的西园,也难免沾染了时代的颓唐。园外可见不少无所事事的浪荡子弟和衣着暴露、眼神挑逗的倡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放纵与颓废的气息。
刘隆正欲转身离去,却听到不远处的一座临水亭榭中,传来一阵略显激昂的争论声。他本不欲多事,但其中一个声音,洪亮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锐气,隐隐有些耳熟,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示意护卫留在远处,自己悄然走近几步,隐在一棵柳树后望去。
只见亭中坐着四五人,皆是青年士子打扮,正在饮酒争论。其中一人,约莫二十七八年纪,身材短小精悍,皮肤微黑,双目炯炯有神,开阖间精光四射,鼻梁高挺,嘴唇紧抿,下颌微须,顾盼之间自有一股睥睨之气。他并未穿着华服,只是一身寻常的深色绢袍,但坐在那里,却自然而然成为几人的中心。
曹操!曹孟德!
刘隆心中猛地一跳。虽然此人比后世画像和想象中要年轻许多,但那股独特的、混合着精明、果决与霸气的神采,让他几乎瞬间就确认了对方的身份。此时的曹操,应该正任职洛阳北部尉,以执法严厉、不避权贵而闻名,但因其祖父曹腾是宦官,虽自身有才,在清流士人中仍不免受到些排挤和暗中鄙夷。
此刻,曹操正与另一名白面士子争论。那士子慷慨陈词:“……如今天下纷乱,根源在于阉宦擅权,蒙蔽圣听!唯有清君侧,诛阉竖,方能拨乱反正,重振朝纲!”
曹操听罢,却冷笑一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将酒杯重重顿在石桌上,发出“咚”的一声脆响,打断了对方的慷慨激昂。
“诛阉竖?谈何容易!”曹操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冰冷的现实感,“张让、赵忠之辈,盘踞宫廷数十载,党羽遍布朝野,手握禁军,深得陛下……信任(他顿了顿,这个词说得有些意味深长)。尔等只知空谈清议,可曾想过,一旦事败,非但自身性命不保,更将连累家族,徒使国家陷入更大动荡!此非忠君爱国,乃是匹夫之勇,误国之道!”
那白面士子被噎得面红耳赤,辩驳道:“那依孟德之见,莫非就坐视阉宦祸国,无所作为?”
曹操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缓缓道:“乱世用重典,沉疴需猛药。然下药须对症,更须有时、有势!如今黄巾蜂起,天下板荡,首要之务,在于平定叛乱,稳固地方!手握强兵,肃清寰宇,立下不世之功,届时,朝中宵小,又何足道哉?自有煌煌大势,碾压而过!”
他这番话,与当下洛阳盛行的清谈风气格格不入,充满了务实的功利色彩和强烈的权力意识,让亭中几人都陷入沉思,也有人面露不以为然之色。
刘隆在树后听得暗暗点头。不愧是曹操!眼光毒辣,直指核心。在所有人都还在纠结于朝堂斗争时,他已经看到了乱世中真正的力量所在——军队和地盘!这与刘隆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就在这时,曹操似乎察觉到了什么,锐利的目光猛地转向刘隆藏身的柳树方向,沉声喝道:“何方朋友在此?何必藏头露尾,不妨现身一见!”
刘隆心中微惊,暗道曹操果然警觉。他既已被发现,便也不再隐藏,整了整衣冠,从容地从树后转出,走向亭子,拱手一礼,朗声道:“在下汉中刘隆,偶经此地,闻听高论,心有所感,无意惊扰诸位雅兴,还望海涵。”
“汉中刘隆?”曹操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恍然,“可是近日在汉中剿匪安民、颇有名声的刘刺史公子?”
“正是在下,薄有微名,不敢当孟德兄谬赞。”刘隆不卑不亢地回答。他注意到曹操称呼他父亲为“刘刺史”而非“刘使君”,语气平常,并无多少巴结或轻视,显得很是自然。
曹操打量了刘隆几眼,见这少年虽年纪轻轻,但气度沉凝,眼神清澈而坚定,面对自己这群年长者毫无怯意,不由生出几分兴趣。他挥手让原本坐在身旁的一名士子让出位置,对刘隆道:“既是刘公子,相逢即是有缘。如不嫌弃,可愿入席,共饮一杯薄酒?”
刘隆正想借此机会接触这位未来的乱世枭雄,便顺势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他落座后,曹操亲自为他斟了一杯酒。酒是普通的浊酒,略带酸涩。亭中其他几人见曹操对这少年颇为礼遇,虽有些诧异,也纷纷拱手见礼。
“方才听刘公子言,心有所感,不知对眼下时局,有何高见?”曹操开门见山,目光灼灼地看着刘隆,带着一丝考较的意味。
刘隆心知这是试探,也不藏拙,略一沉吟,道:“高见不敢当。适才听孟德兄所言,‘乱世用重典,沉疴需猛药’,隆深以为然。如今黄巾非一隅之疾,乃天下溃痈之势。洛阳虽为根本,然政令不出都门。各地州郡,若能借此诏令(指允许自行募兵),整军经武,扫平贼寇,安抚流民,稳固根基,方为应对乱世之正途。至于朝中之事……”他顿了顿,看了一眼皇宫方向,语气平淡,“势强则附,势弱则亡,古之常理。”
他没有直接评论宦官,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地方实权的积累上,与曹操的观点隐隐呼应,但又更侧重于“根基”的建设。
曹操听罢,眼中精光一闪,抚掌笑道:“好一个‘势强则附,势弱则亡’!刘公子年纪虽轻,见识不凡!看来汉中安定,非是侥幸。”他举起酒杯,“来,为此等见识,当浮一大白!”
刘隆也举杯相迎。两人对饮一杯,相视一笑,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亭中其他几人见这两人话语投机,所论皆是如何拥兵自重、经营地方,与他们的清谈话题格格不入,渐渐觉得无趣,便陆续借口告辞离去。片刻后,亭中只剩下曹操与刘隆二人,以及远处侍立的随从。
湖水微澜,清风拂过柳梢,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曹操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盯着刘隆,忽然压低声音问道:“刘公子,以你之见,这大汉天下,气数如何?”
这个问题,极其敏感,近乎大逆不道!充分体现了曹操性格中敢于冒险、试探底线的一面。
刘隆心中凛然,知道这是曹操更深层次的试探。他面色不变,迎上曹操的目光,缓缓道:“孟德兄,可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故事?”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一个典故,暗示天下将有变局。
曹操闻言,瞳孔微微一缩,随即哈哈大笑,笑声洪亮,惊起了湖边几只水鸟。他没有继续追问,而是意味深长地看着刘隆:“刘公子,他日若天下有变,或许你我,还有再见之时。”
刘隆微微一笑,拱手道:“但愿再见之时,是在澄清玉宇、共安社稷的庆功宴上。”
两人心照不宣,都知道这不过是场面话。乱世若真来临,是敌是友,犹未可知。
又闲谈了几句风土人情,刘隆见天色不早,便起身告辞。曹操也未强留,起身相送。
离开西园,走在回官驿的路上,刘隆心潮起伏。与曹操的这次偶遇,时间虽短,却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未来霸主的风采——务实、敏锐、大胆,且深藏野心。
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对手,也是一个……或许在某个阶段可以借力的盟友。刘隆心中暗暗记下了这笔。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与这些顶尖人物的交集,必将成为他未来道路上重要的变量。
洛阳之行,虽见识了朝廷的腐朽,却也意外邂逅了未来的枭雄。这趟旅程,收获远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