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她真心赞叹,也纷纷吃起来。
楚明彦看着她满足的样子,嘴角也微微上扬,他把那只膏黄饱满的螃蟹,拆出整块的蟹肉,自然地放到了她的盘子里。
这个细微的举动被旁边的同志们看在眼里,一阵挤眉弄眼,引来一阵善意的起哄,林如月的脸瞬间比蒸熟的螃蟹壳还要红。
没有精致的餐具,没有繁复的礼仪,只有众人爽朗的笑声。大家围坐在一起,徒手掰开蟹壳,吮吸着螺肉,畅快地吃着海鲜,大家你一言,我一言讲述着海上遇到的的趣事和执勤的见闻。
林如月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中,放松自己。听着大家的聊天,渐渐和大家熟络起来。
这一刻,远离家乡的战士们,在这熟悉的海腥味与热烈的烟火气中,找到了家的温暖和归属感。
这不仅仅是一顿海鲜大餐,这是一次情感的凝聚,是艰苦与浪漫并存的海军生活中,最鲜活、最温暖的一抹亮色。
第二天清晨,楚明彦拎着林如月的行李,还有李国民细心为林如月送来的干海货。告别了送行的众人,踏上了回乡的路程。
吉普车碾过铺满碎石的土路,扬起细碎的尘土,车窗外的白杨树飞快向后倒退。
林如月将手肘撑在车窗边,指尖轻轻碰了碰带着暖意的风,转头看向驾驶座上的楚明彦。
他穿着笔挺的军装,握着方向盘的手稳而有力,侧脸线条在午后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透着股让人安心的硬朗,就这么看着非常爽心悦目。
楚明彦目视前方专心驾车,却分明察觉到一道灼热的目光落在身上。
他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翘起,冷硬的轮廓瞬间柔和了几分,随即自然地伸出右手。
林如月心有灵犀,轻笑着递过自己的小手与他交握。
车厢里静悄悄的,没有一句言语,唯有满溢的甜蜜在空气中流淌,浓得几乎要将人裹住。
土路颠簸着,车轮碾过碎石的 “咯噔” 声一路没停,坐得久了,连骨头都似要被震得发疼,可林如月却半点没觉出来时路途的辛苦。
来时她满心都是任务在身的紧绷,连窗外的风景都没心思多看;如今身旁有楚明彦相伴,温热的掌心还覆在她手背上,连眼前的一切都染上了甜意。
车窗外,青山顺着公路蜿蜒舒展,黛色的轮廓在云底下慢慢向后退去;一条河绕着山脚流淌,水面泛着细碎的光,像撒了把星星。
成片的稻田已染了浅黄,风一吹便掀起层层浪,连带着空气里都飘着稻穗的清香。
偶尔有几只小鸟落在路边的稻穗上,被车声惊得扑棱着翅膀飞起,翅尖掠过稻穗,带起几颗细小的谷粒,落在土路上,成了转瞬即逝的小景致。
这些寻常的风景,此刻在林如月眼里却成了最动人的画 —— 山是温柔的,水是灵动的,连受惊飞起的小鸟都带着活泼的意趣。
她侧头看了眼身旁专注开车的楚明彦,嘴角不自觉地弯起,只觉得这颠簸的路途都变得格外愉快,连风里都裹着粉红色泡泡。
楚明彦握着方向盘的手稳得很,指尖能清晰触到老旧方向盘上的纹路,车轮碾过碎石路的 “咯噔” 声在耳边循环,可他的心却比来时任何一次都要沉实。
她的手轻轻搭在他的手背上,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口,像揣了块暖融融的糖,一点点化开来。
窗外的青山、河流,往日只觉得是路途上寻常的背景,可今天再看,黛色的山影似乎都柔和了轮廓,河面上的碎光像撒了满地的星子,连被车声惊飞的小鸟,扑棱翅膀的模样都显得格外鲜活。
他知道,不是风景变了,是身边多了个人 —— 那个让他冷硬的心渐渐软下来,让颠簸路途都变得有滋有味的人。
他悄悄放缓了车速,想让这路再长些,能多陪她看会儿沿途的风景,能多感受会儿掌心相贴的温度。
偶尔侧头看她时,嘴角会不自觉地勾起一点弧度,眼底的冷意被温柔取代,只觉得这样握着方向盘,身旁有她相伴,便是此刻最安稳的幸福。
夕阳把天际染成暖橙,吉普车碾过县城石子路时,车窗外已亮起零星的路灯。
青岚县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渐清晰,灰砖瓦房顺着街道排开,墙面上 “抓革命促生产” 的红色标语在余晖下仍显鲜明,偶尔有背着布包的行人匆匆走过,脚步声混着远处传来的广播声,勾勒出小城傍晚的宁静。
吉普车停在县城招待所门口,楚明彦先下车,绕到副驾旁拉开门,伸手扶着林如月的胳膊。
两人走进招待所长廊时,值班的女同志正低头整理登记表,听见脚步声抬头,目光先落在走在前头的楚明彦身上 —— 他穿着挺括的军装,肩背笔直,虽面无表情,却难掩一身利落英气,指尖拎着的帆布包边角整齐,透着股严谨劲儿。
待看见他身旁的林如月,女同志的眼神又软了几分:姑娘穿着浅白底红梅布拉吉,两条大辫子轻轻垂在胸前,五官精致,眉眼如画。
手里捧着叠得方方正正的介绍信,抬头时眼里带着温和的笑意,跟身旁英挺的男人站在一起,竟像年画里走出来的人物,说不出的般配。
女同志下意识停了手里的笔,直到楚明彦将证件递到柜台前,她才回过神,指尖接过证件时还忍不住多瞧了两人两眼,心里暗叹:这可真是难得的璧人,瞧着就让人觉得舒心。
“两间相邻的房,麻烦同志了。” 楚明彦开口时,声音比面对工作时柔和了几分,接过钥匙后,自然地替林如月拎过了她的小包。
简单洗漱后,两人并肩走在街道上。晚风带着夏末的凉意,吹得林如月额前的碎发轻轻晃动,楚明彦放慢脚步,跟她保持着并肩的节奏,
国营饭店里人不算多,木质桌椅被擦得锃亮,阳光斜斜透过窗棂,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墙上 “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的红色宣传画格外醒目,柜台后传来搪瓷碗碰撞的轻响,混着后厨飘来的饭菜香,透着烟火气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