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的辽东,积雪早已消融,漫山遍野的青草冒出嫩芽,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带着几分生机。辽东城外的官道上,一支小型队伍正缓缓前行,为首的女子身着素色襦裙,面容虽带着旅途的疲惫,眼神却满是期待 —— 正是历经一个多月艰难跋涉,从长安赶来的云儿。
“夫人,前面就是辽东城了!” 亲卫指着远处的城池,兴奋地喊道。
云儿抬起头,顺着亲卫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高大的城池矗立在平原上,城墙巍峨,旗帜飘扬,正是她日思夜想的地方。她忍不住催马加快速度,朝着城门疾驰而去。
守城的士兵见是一支长安来的队伍,立即上前盘问。当得知为首的是渭南侯夫人时,士兵们不敢怠慢,连忙派人去禀报裴安。
此时的裴安,正在校场上训练士兵。自留守辽东以来,他每日都亲自带队训练,从体能到战术,无一不精。听到云儿到来的消息,他猛地愣住,手里的横刀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不顾士兵们惊讶的目光,快步朝着城门跑去。
刚到城门,裴安就看到云儿从马车上下来,穿着他熟悉的襦裙,头发因为赶路而有些凌乱,却依旧难掩她的温柔。“云儿!” 裴安快步上前,一把将她紧紧拥入怀中,声音带着几分颤抖,“你怎么来了?路上是不是很辛苦?”
云儿靠在裴安怀里,感受着他熟悉的气息,眼泪瞬间掉了下来:“裴郎,我想你,我实在忍不住,就想来看看你。” 她抬起头,看着裴安,眼神里满是心疼 —— 裴安黑了,瘦了,脸上还带着一道浅浅的疤痕,显然是在战场上留下的。
两人正相拥着,云儿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裴安身后的亲卫 —— 曾经熟悉的面孔,如今只剩下寥寥几人,大多是新补充的士兵。她心里一紧,眼泪掉得更凶了:“裴郎,你的亲卫…… 他们是不是……”
裴安知道她想说什么,轻轻拍着她的背,轻声说:“战争总会有牺牲,他们都是英雄,我们会永远记得他们。” 他没有多说,怕云儿更担心,只是牵着她的手,“走,我们回府,我给你做你爱吃的饺子。”
回到临时的都督府,云儿不顾旅途的疲惫,坚持要给裴安检查身体。“裴郎,你把上衣脱了,我看看你有没有受伤。” 云儿的语气带着几分不容置疑。
裴安无奈,只能褪去上衣。他的身上,新添了数道疤痕 —— 有的是刀伤,有的是箭伤,深浅不一,纵横交错,在他黑瘦的皮肤上格外醒目。云儿的手指轻轻抚摸着这些疤痕,眼泪再次涌了上来:“裴郎,疼不疼?你每次都这么拼命,我真的好担心。”
裴安握住她的手,将她拉入怀中,轻声说:“不疼,都过去了。我这么拼命,也是为了我们的家,为了能早日平定高句丽,带你回长安,过安稳日子。” 他知道,再多的言语也无法安慰云儿,只能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心意。
他低头吻住云儿的唇,这个吻带着久别重逢的思念与激情,热烈而缠绵。云儿起初还有些羞涩,很快便回应起来,双手紧紧抱住裴安的脖子,将脸埋在他的肩窝。裴安将她轻轻放在床上,手指温柔地褪去她的衣衫,肌肤相触的瞬间,两人都忍不住颤抖 —— 分别数月的思念,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烛火摇曳,映着两人交缠的身影。裴安的动作带着几分急切,却又格外温柔,仿佛要将所有的思念都融入这亲密的接触中。云儿感受着他强有力的臂膀,感受着他的深情,心里既兴奋又难过 —— 兴奋的是能与爱人重逢,难过的是他身上的伤痕,是他在战场上的危险。
这一夜,两人都没有睡好,说着分别后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彼此的温暖,直到天快亮时,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驿卒送来两封信 —— 一封是高阳的,一封是永嘉的。裴安先打开了高阳的信,信中满是歉意,为之前的误解和斥责道歉,字里行间都透着愧疚。
裴安看完,沉默片刻,拿起笔,写了一首诗作为回应:“昔日误解皆已过,莫为年少误芳华。缘尽此生难再续,愿君他日绽繁花。” 诗中既有对高阳的原谅,也有对她未来的期盼,更明确表达了两人缘分已尽的意思。
云儿凑过来,看完诗,轻声说:“裴郎,你不再考虑考虑吗?高阳公主或许只是一时糊涂,她对你还是有感情的。”
裴安摇了摇头:“云儿,我与高阳之间,早已回不去了。她有她的人生,我有我的责任,我们各自安好,便是最好的结局。”
随后,裴安打开了永嘉的信。永嘉在信中表达了对他的担忧,说她听说裴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心里一直不安;她还特意送来大量的药品和补品,甚至派了五十名府卫前来支援。
“将军,永嘉公主府的府卫到了,就在门外。” 亲卫进来禀报。
裴安点点头,让人将府卫请进来。五十名府卫身着统一的铠甲,手持长枪,看起来精神抖擞。为首的校尉躬身道:“裴将军,我等奉永嘉公主殿下之命,前来护卫将军!”
裴安看着他们,笑着说:“多谢公主殿下的好意,也多谢各位将士。只是辽东战事已暂歇,各位将士一路辛苦,我赏每人百贯,你们先回长安吧。”
“将军,我们不回!” 校尉急忙说道,“我们虽在公主府任职,却也曾是军人,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如今将军镇守辽东,正是用人之际,还请将军留下我们,让我们为大唐效力!” 其他府卫也纷纷附和,眼神里满是坚定。
裴安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神,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既然各位将士有此决心,我就留下你们,编入亲卫营,日后一同征战!” 府卫们闻言,纷纷跪地谢恩,脸上满是兴奋。
没过多久,李世民的旨意传到了辽东 —— 考虑到辽东冬季寒冷,不利于行军作战,陛下决定提前到九月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唐军吸取了上次后勤不足的教训,做足了准备:抽调了更为精锐的大军,筹集了足够的粮草和物资;新罗也集结了十五万大军,准备从东侧配合唐军进攻;李大亮则率领十万水军,依旧从莱州渡海,直取平壤。
裴安接到旨意后,立即开始准备 —— 他将五万大军分成五路,加强训练,囤积粮草,修缮城池,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九月很快到来,辽东的天气渐渐转凉。李世民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民夫三十万,抵达辽东城。裴安率领五万大军出城迎接,李世民看到裴安,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裴安,辛苦你了!有你镇守辽东,朕放心!”
“臣不敢称辛苦,为大唐效力,是臣的荣幸!” 裴安躬身道。
随后,唐军兵分三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李世民率领主力,从陆路进攻安市城;李大亮率领水军,直取平壤;新罗军则从东侧出发,牵制高句丽的兵力。
高句丽王得知唐军大举进攻,惊恐不已。他一边组织大军支援安市城,一边抽调国内精锐,巩固平壤的防御;他还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往百济、突厥、薛延陀,请求他们出兵相助 —— 百济答应出兵拦截新罗,突厥却因爆发瘟疫,无法出兵;薛延陀则被凉州都督郭孝恪、定襄都督张俭死死盯着,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安市城一战,唐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李世民亲自督战,裴安则率领精锐,担任先锋。他身先士卒,手持横刀,第一个冲上城墙,斩杀高句丽守军数人。将士们见将军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跟着冲上城墙,与高句丽守军展开激战。
“裴安,好样的!” 李世民站在城下,看到裴安的英勇表现,大声赞叹,当即下令,“赏裴安镶金战甲一副!”。
经过数日激战,唐军终于攻克安市城,斩杀高句丽守军三万余人,俘虏五万余人。
就在此时,传来消息: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支援平壤。李世民召集将领商议对策,裴安主动请命:“陛下,臣愿率领骑兵拦截高延寿,绝不让他支援平壤!”
李世民点点头:“好!朕派薛万彻率领骑兵,从侧后方包抄,与你夹击敌军,务必歼灭这支有生力量!”
裴安与薛万彻领命后,立即率领五万骑兵,日夜兼程,赶往高延寿的必经之路 —— 一处名为 “黑风口” 的山谷。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拦截敌军的绝佳地点。
裴安将两万骑兵埋伏在山谷两侧的山坡上,命士兵备好滚石、箭雨;薛万彻则率领三万骑兵,埋伏在山谷后方,准备截断敌军退路。
次日清晨,高延寿率领大军进入山谷。裴安站在山坡上,看到敌军全部进入埋伏圈,高声下令:“放箭!” 霎时间,箭雨像蝗虫般飞向敌军,滚石从山坡上滚落,砸得敌军人仰马翻。
“杀!” 裴安率领骑兵,从山坡上冲了下来。他一马当先,横刀挥舞,直取高延寿。高延寿见状,手持长枪,迎了上来。两人在马上展开激战,枪来刀往,火花四溅。
高延寿的枪法精湛,招招致命,裴安却毫不畏惧,以命相搏。几个回合下来,裴安渐渐占据上风,他瞅准一个破绽,横刀横扫,砍中了高延寿的战马。战马惨叫一声,倒在地上,高延寿也摔了下来。
裴安翻身下马,一脚踩在高延寿的胸口,横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高延寿,你已无路可逃,降不降?”
高延寿看着裴安冰冷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激战的士兵,知道大势已去,却依旧倔强地说:“我乃高句丽大将,宁死不降!”
裴安眼神一冷,横刀划过,高延寿的人头落地。“高延寿已死!降者不杀!” 裴安举起高延寿的人头,高声喊道。敌军见主将已死,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薛万彻看着裴安的英勇表现,心里满是佩服 —— 他号称 “万人敌”,却也自愧不如裴安的不要命。“裴将军,你真是好样的!” 薛万彻走上前,拍着裴安的肩膀,笑着说。
裴安笑了笑:“薛将军过奖了,这都是为了大唐。”
歼灭高延寿的大军后,裴安与薛万彻率领骑兵,赶往平壤,与李世民的主力汇合。此时,李大亮率领的水军早已兵抵平壤城下,正与新罗军一起,围攻平壤城。
高句丽王见唐军势大,又失去了高延寿的援军,只能死守平壤城。李世民下令,唐军与新罗军合力攻城。新罗军主动请命,担任先锋,唐军则从两侧配合。
攻城战异常惨烈,新罗军虽然勇猛,却缺乏攻城经验,伤亡惨重,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李世民见状,下令唐军发起总攻 —— 裴安率领精锐,推着冲车,撞向城门;薛万彻则率领士兵,攀爬城墙,与高句丽守军展开激战。
裴安在攻城过程中,被一支流箭射中了肩膀,鲜血瞬间染红了铠甲。“将军,您受伤了!” 亲卫急忙上前,想要扶他下去。
“我没事!” 裴安推开亲卫,咬着牙,继续率军攻城,“不拿下平壤城,我绝不后退!”
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平壤城的城门终于被撞开,唐军蜂拥而入,与高句丽守军展开巷战。经过十多日的苦战,唐军终于攻克平壤城,高句丽王率领文武百官,出宫城投降。
遗憾的是,裴安因伤势过重,未能参与最后的战斗,只能在后方养伤。当听到平壤城破、高句丽王投降的消息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 历时两年的征讨,大唐终于平定了高句丽,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战后,李世民下令班师回朝,留下裴安、薛万彻镇守高句丽,巩固对高句丽的统治,并设置 “安东都护府”,任命裴安为安东都护,全权负责高句丽的军政事务。
裴安站在平壤城的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大唐领土,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了在长安的日子,想起了柒儿,想起了那些牺牲的将士。他知道,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 他要在高句丽建立稳定的统治,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让大唐的旗帜,永远飘扬在这片土地上。
云儿走到裴安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裴郎,我们什么时候能回长安?”
裴安看着云儿,笑着说:“等这里稳定了,我们就回长安。到时候,我们再也不分开,过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