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薄雾,木兰围场再次被号角与马蹄声唤醒。今日的议程是分组对抗演练,较之昨日的个人骑射,更重团队协作与临阵机变。京营精锐、武将子弟与黑风部勇士混编成数队,将在划定区域内进行夺旗、攻防等科目较量。
承烨与伴读们依旧在观礼区。经过昨夜的思考,他今日的目光更多投注在那些制式军械与士卒的配合上,尤其是几名新科学子被特许跟随工部官员,在现场记录弩机、战车等物在模拟实战中的表现。
演练开始,场面顿时激烈起来。烟尘滚滚,呼啸震天。京营小队依仗阵型严密,盾牌手在前,长枪兵继后,弩手居于阵中,交替射击,步步为营,显示出极强的纪律性。而编入了黑风部勇士的小队则灵活多变,依靠精湛的骑术进行穿插、骚扰,试图寻找阵型的破绽。
其中一队的对抗尤为精彩。该队由一名京营校尉指挥,队中恰好有数名黑风部骑手,还有两名新科学子作为随军“观察员”。面对另一支纯由京营悍卒组成的、如同铁刺猬般的防守阵型,几次正面冲击都未能奏效,反而折损了几人。
“强攻不行,需以巧破力。”观礼台上,有老将捻须点评。
只见那名校尉与队中黑风部头领快速商议几句,又招手唤来那两名新科学子。几人低头片刻,其中一名学子迅速从随身的工具囊中取出绳索、钩爪等物,又与同伴和几名步卒比划着什么。
很快,该队战术一变。黑风部骑手不再试图冲阵,而是分成两股,如同旋风般在敌阵两侧来回奔驰,箭矢不绝,吸引对方弩箭和注意力。同时,那几名得到新科学子“指点”的步卒,并未持常规盾牌,而是几人合作,用随身携带的备用皮索和临时砍下的树枝,飞快地绑扎成数面看似粗糙、却异常宽大的简易藤牌,护住头顶和正面,冒着“敌军”的箭矢(已去镞头,裹以染布示伤)向前推进。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推进至一定距离后,并未强行冲击枪阵,而是由身后同伴利用新科学子提供的简易滑轮组(本是用于调试弩机弦力的小工具)和绳索,将数块事先准备好的、裹了厚厚泥浆的草甸块(模仿礌石)奋力抛射出去!
这些“泥浆礌石”划着弧线,越过前排的枪盾,重重砸在敌阵后方弩手和指挥所在区域!虽然威力远不如真正的礌石,但突如其来的打击和飞溅的泥浆,顿时让严密的阵型出现了一阵混乱和骚动。弩手射击受阻,指挥号令一时难以传达。
“就是现在!”那校尉大喝一声。
一直在两侧游弋的黑风部骑手看准时机,如同闻到血腥味的狼群,猛地从阵型因混乱而产生的微小缝隙中切入!他们马快刀疾(未开刃的训练用刀),配合正面步卒的顺势挤压,瞬间将“敌军”阵型撕裂!代表指挥权的旗帜被一名黑风部少年眼疾手快地拔起!
“好!”
“妙啊!”
观礼台上爆发出热烈的喝彩声。这一仗,赢得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它并非依靠绝对的武力碾压,而是巧妙结合了骑射的灵动、步卒的坚韧,以及那看似不起眼、却关键时刻发挥奇效的“泥浆礌石”与抛射技巧。
裴砚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对身旁的秦绾低语:“新学之器,未必都要是强弓硬弩。因地制宜,因敌制变,纵是简陋之物,用得巧了,亦是破敌利器。”
秦绾微笑颔首,目光却落在下方观礼的承烨身上,见他看得目不转睛,小手紧紧握着栏杆,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专注与思索。
承烨心中确实波澜起伏。他亲眼看到了“格物”并非只是纸上谈兵,那些滑轮、绳索、乃至泥块草甸,在懂得运用的人手中,竟能产生如此效果。这远比昨日射中一只兔子更让他震撼。他想起了石蛋那个绑着石片的木棍,若是加以改良,是否也能在某种情境下,成为士卒手中的一件非常规武器?
演练间隙,承烨特意召见了那两名参与其中的新科学子。他们年纪不过十七八岁,面对太子还有些紧张。
“方才那抛射泥块之法,是二位所想?”承烨和声问道。
其中稍年长一人躬身答道:“回殿下,学生等只是见军中配有调试弩机的滑轮组,又见地上泥泞草甸,便与校尉大人建言,或可借力抛掷重物,扰敌后方。仓促之间,形制简陋,让殿下见笑了。”
“不必过谦。”承烨赞道,“能于瞬息万变之战场,思虑及此,化寻常之物为用,已是难得。可知‘格物’之妙,在于学以致用。”
他又详细询问了那简易滑轮组的结构和原理,虽不能全然明白,却记下了“省力”、“改变方向”等关键词。
另一边,阿古拉看着本部落勇士参与的小队获胜,虽然高兴,但对那“泥浆礌石”的取胜之机,似乎有些不以为然,觉得不够光明正大。他走到承烨附近,昂着头道:“太子殿下,你们中原人就是花样多。若在真正的草原上,我们靠马刀和弓箭,照样能打赢!”
承烨转过身,看着这位骄傲的草原王子,并未反驳,只是指了指远处陈列的床弩和今日演练中使用的各种器械,平静地说:“阿古拉王子,草原广阔,骑兵无敌。然,山川有险隘,攻城需器械。花样多,是为了在不同时候、不同地方,都能保护好该保护的人,打赢必须打赢的仗。个人的勇武值得敬佩,但能让更多勇士减少伤亡、更有效率的取胜,不也是首领的责任吗?”
阿古拉愣了一下,他习惯于直来直去的力量比拼,承烨的话却让他想到了部落间战争时,攻打那些依山而建的营地时的艰难。他张了张嘴,这次没能立刻反驳。
承烨不再多言,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喧闹的演练场,心中那份关于“力量”与“巧思”的蓝图,似乎又添上了几笔清晰的线条。他知道,要真正理解并驾驭这些,他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此刻,一颗名为“实践”与“创新”的种子,已在他心中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