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大巴山脊线像浸了血的锯齿,陈雅将作战图铺在青石板上,油灯被山风吹得忽明忽暗。五天前突破白龙江的部队此刻正蛰伏在摩天岭北麓,远处嘉陵江支流的水声裹着川军巡逻队的马蹄声,在峭壁间撞出细碎回响。
总指挥要求三日内拿下剑门关。警卫员小周递来草鞋时,陈雅正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圈出五个墨点。铅笔尖在朝天驿三字上重重一顿——这是川军囤积军粮的中转站,四十里栈道贴着千仞绝壁蜿蜒,骡马驮队每日往返三次。
黎明前的山雾最是浓稠。陈雅带着侦察连摸到驿道上方三十丈的鹰嘴岩,望远镜里映出灰布军装的驮夫正在卸货。她忽然抓住身侧战士准备投石的手:看见驮筐缝隙没?岩缝里漏下的晨光中,麻袋破口处泄出的不是稻谷,而是闪着冷光的铜质弹壳。
赵鸿勋在给剑门关守军偷运德械弹药。陈雅撕下半张烟盒纸疾书,让传令兵塞进竹筒。当山腰升起三股狼烟时,埋伏在五里坡的工兵排开始锯断栈道木桩。正午的日光垂直刺入峡谷,十二匹驮马连同三百箱弹药在惊天动地的断裂声中坠入深涧。
入夜后的指挥部烛火通明,总指挥的烟斗在作战图上敲出轻响:赵鸿勋必派主力夺回栈道。陈雅盯着地图上犬牙交错的等高线,忽然抓起铅笔在摩天岭南麓画出弧线:老师,让三团佯攻剑门关,把敌军引向鹰愁涧,可行?
“好嘛,学会抢答了。”总指挥哈哈笑了起来,“这一次啊,我们可是要再过一次大渡河了!”
次日的佯攻比预想更惨烈。陈雅蹲在观察哨里,看着第三波冲锋的战士被关隘上的马克沁机枪成片扫倒。鲜血渗进青石板的缝隙,在烈日下蒸腾起带着铁锈味的雾气。她突然夺过司号员的军号,对着东南方吹出长短三声——那是通知工兵点燃炸药库的暗号。
地动山摇的爆炸声中,剑门关西侧崖壁轰然坍塌。陈雅攥着望远镜的手背暴起青筋,关隘上惊慌失措的守军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不知道这不过是炸毁了半里栈道的疑兵之计。
真正的杀招藏在二十里外的鹰愁涧,那里嶙峋的石灰岩洞窟中,三个机枪连正就着岩缝渗出的山泉啃炒面。
第三日寅时,赵鸿勋的嫡系第七师果然倾巢而出。陈雅伏在鹰愁涧东侧溶洞中,听着山道上此起彼伏的川骂越来越近。当先头部队的灰布军装填满涧底时,她将信号枪对准洞顶垂落的钟乳石。红色照明弹撞碎在石笋上的刹那,三十挺轻重机枪同时喷出火舌。
打照明弹!陈雅的吼声被爆炸声撕成碎片。燃烧的骡马尸体将涧底照得如同白昼,惊慌的川军挤在不足五丈宽的涧底互相践踏。她突然瞥见有个军官举着德制冲锋枪往岩缝里钻,立即抓起手榴弹滚下斜坡。剧烈爆炸震落头顶的石灰岩,碎屑嵌进脸颊时她才看清——那军官怀里竟抱着个哇哇大哭的婴孩。
停火!停火!陈雅用四川话嘶吼着扑向岩缝。蜷缩在死马腹后的川军颤抖着举起婴孩,那军人看着年龄不小,有三十来岁了,襁褓上绣着歪歪扭扭的字。身后传来拉枪栓的声响,她转身用身体挡住岩缝:执行战场纪律!放下枪!
这片刻的混乱给了川军残部喘息之机。当陈雅抱着婴孩撤回溶洞时,涧底突然响起尖锐的哨声。幸存的川军竟借着尸体堆叠成肉梯,像猿猴般攀着岩缝向上突击。机枪手老李刚探出头,就被德制冲锋枪打碎了钢盔。
上刺刀!陈雅将婴孩塞给卫生员,抄起阵亡战士的汉阳造。溶洞深处的预备队如潮水般涌出,刺刀与马刀相撞的火星照亮了钟乳石林。她格开劈来的刀锋时,认出了对方领章上的金线——这是赵鸿勋的警卫营长。
那姓陈的的侄女?对方突然用官话狞笑,刀锋擦着耳廓划过。陈雅顺势将枪托砸向对方膝盖,在惨叫声中扣动扳机。腥热的血喷在石壁上时,她才惊觉自己的绑腿早已被岩刃割得稀烂。
正午的日头移过涧顶,最后一声枪响在溶洞深处归于沉寂。陈雅拄着步枪走出岩缝,看见总指挥正在涧底检查缴获的德制山炮。被炮火熏黑的崖壁上,新生的蕨类植物正从弹孔里探出嫩芽。
伤亡统计。总指挥的声音混着山风飘来,陈雅低头擦拭镜片上的血渍。卫生员抱着熟睡的婴孩经过,襁褓上的字在阳光下泛着金边——昨夜审讯俘虏时才知,这是赵鸿勋强征民夫时掳来的孩子。
当夜部队开拔前,陈雅将婴孩交给摩天岭猎户。老婆婆用生硬的川北口音念叨时,她忽然想起伯伯书房里那本《新青年》,泛黄的扉页上写着救救孩子。山脚下的嘉陵江支流映着星火,那是剑门关守军在焚烧尸体——失去援军和补给的关隘,此刻已形同虚设。
七日后的暴雨中,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插上了剑门关箭楼。陈雅站在垛口检查新制定的宿营条例,湿透的军装贴在背上。关隘下的盘山道上,川军俘虏正用德制工兵铲掩埋尸体,暴雨将血水冲成蜿蜒的溪流,汇入嘉陵江支流后,竟在阳光下泛起诡异的金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