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日的阴雨终于停歇,天空难得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灰扑扑的京城镀上了一层暖意。李晓东揣着一份潜艇技术的简况摘要,借口去郊外散心,提着渔具出了门。秦京茹本想跟着,被他按在了院里——这种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早去早回,路上当心。”娄晓娥(杨蜜)帮他理了理衣襟,眼底藏着担忧。她虽不知他要去做什么,却能感觉到这事的分量。
“放心,晚上就回来。”李晓东捏了捏她的手,又对秦淮茹和梁拉娣叮嘱了几句,才转身走出胡同。
他没往人多的地方去,一路往北,直到看见一片开阔的湖面。湖边栽着几棵老柳树,枝条垂在水面上,几只水鸟掠过,激起一圈圈涟漪。这里离市区远,平日里少有人来,倒成了僻静的好去处。
李晓东选了个背风的角落坐下,将渔具支好,鱼饵挂上钩,却没立刻甩竿。他从怀里掏出那份摘要,指尖划过“柴电动力系统”“声呐阵列”等字眼,眉头微微蹙起。这技术太过重要,交给谁才能确保用在正途?娄父的老部下虽可靠,却未必有能力推动如此庞大的项目,必须找到更有分量的人。
正思忖间,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李晓东警觉地回头,见是个穿着中山装的老者,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身边跟着两个同样穿着便装的年轻人,眼神锐利,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小伙子,介意我在这儿坐会儿吗?”老者声音温和,带着几分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气度。
“不介意,您请。”李晓东收起摘要,不动声色地往旁边挪了挪。这老者身上有种久居上位的沉稳,绝非寻常百姓。
老者在他身边坐下,看着湖面笑道:“这地方不错,清净。我年轻时常来这儿钓鱼,后来忙起来,倒有十几年没来了。”
他身边的年轻人想上前帮忙支渔具,被他摆手制止:“不用,我自己来。”老者动作娴熟地挂饵甩竿,动作一气呵成,显然是钓鱼的老手。
两人一时无话,只有风吹过柳梢的声音,和鱼竿偶尔被鱼啄动的轻响。过了约莫一刻钟,老者忽然开口:“小伙子看着面生,不是附近的人吧?”
“嗯,从南边来的,投奔亲戚。”李晓东随口应着,心里却在快速盘算。这老者谈吐不凡,说不定就是他要找的人,但贸然开口,风险太大。
老者笑了笑:“南边好啊,水土养人。只是最近不太平,出门在外,不容易。”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李晓东放在一旁的帆布包上,“看你这包鼓鼓囊囊的,装的不是渔具吧?”
李晓东心里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瞎折腾些东西,想给国家做点贡献,又怕人笑话不自量力。”
这话像是触动了老者,他放下鱼竿,认真地看着李晓东:“能有这份心就好。国家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不管年纪大小,只要有真本事,都该站出来。当年我在延安,多少年轻人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让国家能挺直腰杆吗?”
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李晓东迎着他的目光,突然下定了决心。他缓缓从帆布包里掏出那份摘要,双手递过去:“老先生,这是我偶然得到的一些东西,或许……能有点用处。”
老者身边的年轻人立刻上前想接过,却被老者拦住。他亲自接过摘要,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看了起来。起初他的表情还很平静,看着看着,眉头渐渐舒展,眼里闪过惊讶,最后竟激动得指尖微微发颤。
“这……这技术……”老者猛地抬头,看向李晓东的眼神充满了探究,“小伙子,这东西你从哪得来的?”
“说来话长,是一位海外华侨托付的,他说祖国需要这个。”李晓东半真半假地说道,“他没说自己的名字,只让我务必交到可靠的人手里,让它能真正为国家出力。我琢磨了很久,觉得您……或许是那个人。”
老者沉默了片刻,将摘要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他站起身,郑重地对李晓东鞠了一躬:“小伙子,谢谢你。如果这技术是真的,你就是国家的功臣。”
李晓东赶紧扶住他:“老先生言重了,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你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老者问道。
“我叫李晓东,在红星轧钢厂上班。”李晓东没隐瞒,既然决定交出去,就没必要藏着掖着。
老者点点头,对身边的年轻人使了个眼色。年轻人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写下一串号码递给李晓东:“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三天后如果没接到通知,你打这个电话找我。”
“好。”李晓东接过纸条,小心收好。
老者又看了看湖面,感慨道:“当年我们连像样的炮艇都没有,被人堵在门口欺负。现在好了,有了这些技术,咱们的海军就能硬气起来了。”他拍了拍李晓东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干。国家不会忘了每一个为她付出的人。”
说完,他带着两个年轻人转身离开,脚步轻快,背影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责任。
李晓东望着他们远去的方向,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他重新拿起鱼竿,甩向湖心,鱼钩带着鱼饵沉入水中,激起一圈小小的涟漪。阳光洒在他脸上,暖洋洋的,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叮!触发“国之重器”任务,提交潜艇技术初步资料,获得“国家信任”状态(可在合理范围内获得官方资源支持)。奖励:精密机床设计图纸一套,已存入空间蓝图库。】
系统提示音让他精神一振。国家信任状态,这意味着以后行事能少些阻碍,精密机床图纸更是及时雨——无论是摩托车还是潜艇,都离不开高精度的加工设备。
钓了约莫两个小时,李晓东收获了几条鲫鱼,够晚上加个菜。他收拾好渔具,沿着湖边往回走,心情格外轻松。路过一片农田时,看到几个农民正在地里忙活,脸上带着丰收的期盼,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暖流。
他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让这些普通人能安稳地过日子吗?不管是守护身边的人,还是上交潜艇技术,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让这个国家越来越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再也不用怕风雨,不用怕欺凌。
回到四合院时,天已经擦黑。院里亮着灯,秦淮茹正站在门口张望,看到他回来,松了口气:“可算回来了,饭菜都快凉了。”
“钓了几条鱼,晚上熬汤喝。”李晓东举起手里的鱼,笑着说。
秦京茹赶紧跑过来接过渔具:“晓东哥,累坏了吧?我去烧水给你洗脚。”
梁拉娣也凑过来看鱼:“这鱼新鲜,我来收拾,保证熬得奶白奶白的。”
娄晓娥(杨蜜)帮他解下帆布包,轻声问:“顺利吗?”
李晓东对她眨了眨眼:“嗯,挺顺利的。”
晚饭时,鲫鱼汤端上桌,香气四溢。秦淮茹给每人盛了一碗,笑着说:“多喝点,补补身子。”
秦京茹给李晓东碗里夹了块鱼肉:“晓东哥,你尝尝,拉娣姐做的可香了。”
李晓东喝着汤,看着桌上说说笑笑的几人,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提交潜艇技术只是第一步,后续还有很多事要做,但只要身边有这些人陪着,再难的路,他也有勇气走下去。
夜里,李晓东躺在床上,想着白天在湖边的偶遇。那位老者的眼神,农民的笑容,还有身边人的温暖,交织成一幅鲜活的画面。他从空间里取出那份精密机床图纸,借着月光翻看,指尖划过复杂的齿轮结构,眼神越来越亮。
有了潜艇技术,有了精密机床,或许还能做更多的事。他想起厂里那些老旧的设备,想起工人们吃力的操作,心里渐渐有了新的计划。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图纸上,仿佛给那些冰冷的线条镀上了一层暖意。李晓东合上图纸,嘴角扬起一抹笑意。风雨或许还没过去,但他已经看到了风雨后的阳光。
只要心向光明,脚踏实地,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这个国家,这个家,都会在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的守护下,越来越好。
夜渐渐深了,四合院里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梦呓,和窗外隐约的虫鸣,交织成一首安宁的夜曲。